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方式变迁分析

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方式变迁分析[20191212165401]
摘 要
网络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研究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交往现状,网络对大学生又产生什么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网络人际交往形成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式。
第三部分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对常州校区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和Excel对样本进行分析,详细总结和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的频率,网络人际表现形式和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在图书馆搜集相关方面的书籍报刊,同时利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进行搜索相关资料,研究分析搜集的书籍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 论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方法 2
第2章 网络人际交往概述 3
2.1网络人际交往的定义 3
2.2网络人际交往的动因 3
2.3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 5
2.4网络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 7
第3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10
3.1大学生新的人际交往方式 10
3.2 网络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 10
3.3 网络人际交往的动机 11
3.3网络人际交往频率 12
3.4影响网络人际交往的因素分析 13
第4章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16
4.1网络人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6
4.2网络人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6
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第1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人际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马克思认为,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的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是生活在社会中[1]。哈贝斯同样认识到人总是社会的人,不能没有“交往行为”,不能脱离种种交往关系,而必须生活于“交往行为”的联系之内[2]。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在快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的模式,能够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会是人类未来的主宰。未来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将拥有全世界[3]。可见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部分,随之产生了新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个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营造一个虚拟的交往空间,产生了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
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对网络热情最高。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改变了他们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交往内容。科学发展观证明了科技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自然也不例外。网络是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引起大学生与社会分离,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网络人际的新特征,准确地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现状及影响,才能指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它,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人际交往问题,中外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立场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看法。Jorgen Haberma 提出,促进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就是人们为了取得理念或共识而进行的交往活动。交往行为就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交流,双方相互理解并且承认最终取得行为一致[4];Sigmund Freud 的观点是,阐述人际关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就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的个性的理论[5]。国内学者林国灿、乐国安提出,形成人际关系的三要素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其中认知因素是形成人际关系不可少的[6]。
对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分析概括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定义和特点。美国John Suler博士发现了网络作为心理空间的九个特征:感知经验是有限的,身份的匿名性,身份地位的平等性,空间的无界限,时间可以随意延长和缩短,人际关系拓展具有无限性,记录的永久性,有变换的状态,体验黑洞的心理[7]。李素霞提出:网络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为中介,数字化符号为载体的进行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8]。郝文清提出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看法,就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网络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手段,也是人心理和人格的一种延伸,更是反映了网络用户的态度、兴趣和感知觉 [9]。
对于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十分地重视。Stoll提出网络人际关系具有四种特性,浅薄性、虚幻性、剥削和敌对性[10]。Kraut 认为网络上形成的大多数人际关系是比较脆弱的[11]。Wallace 却认为虚拟空间的朋友和现实的朋友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亲切与熟悉[12]。Peris 通过研究证实,网络人际关系是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是比较健康的[13]。李国华、仇小敏认为,网络人际关系具有高效率和低稳定性[14]。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统计分析,大多数研究都是理论描述的多,实地调查与分析的比较少,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就更好了。此外由于网络的发展与完善,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和特点不断变化着,我们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对网络人际进行研究,以大学生为样本分析人际交往方式的变迁,会对认识和把握社会交往理论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3研究方法
本来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
(二) 调查问卷
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结论,设计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问卷指标的设计。调查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个案访谈为辅,尽量客观全面的获得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情况,收集具有一些科学依据的数据指标。问卷回收后,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
第2章 网络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前,网络交往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有利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1网络人际交往的定义
网络人际交往,也被称为网上交往、网上交际或网上交流。网络人际交往就是人们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一种交往方式。在网络中,人与人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慢慢形成一种网上的人际关系,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一个网络社会[15]。
笔者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就是人们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其他数字符号进行的间接的交往活动,以实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具有虚拟性、开发性、间接性和直接性、平等性等特征。电子邮件、QQ、MSN、BBS、博客、微信、微博等都是其主要形式。
2.2网络人际交往的动因
网络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触网络,越来越频繁地进行网络交往,并且成为网络社会的意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能够这么快就接受这种新的事物,并投身于网络交往中呢?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动因可以分为心理刺激、情感刺激和物质刺激等三个方面。
2.2.1心理满足的刺激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民之间的种种特性使他们之间进行网络交往的强大动因。网络交往行为由于很少涉及到具体的物质接触,因此大多数网络交往的动机便来自于心理因素,包括网民之间对身份的认同感,对外界事物存有共同的认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以及对网络交往对象行为的期望等。
在共同的经历方面,网络交往活动同日常交往活动比较相像。由于地缘的因素,来自日常社会中同一城市或是同一省份,以及网络社会中属于同于网络社区的甚至同一聊天室的网友,相互之间都会产生心理认同感。再如,如果交往双方发现对方同自己在工作或者学习上存在着共同点,也会导致心理认同感的产生,从而维系甚至加深着相互之间的网络交往。
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方面,情况就更容易理解。网上,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交往的对象,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在同一网络社区中进行交流。这些交流由于兴趣相同,话题集中,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网民们相互之间的需求。由此,交往关系的基础也就相对稳固,信任关系的建立也相对容易。
作为促成网络交往的心理因素,还包括对事物有着共同的认识。在网络社会中,有些网民可以把一些对日常社会中的各种实体如组织、群体产生不满,在自己所处的网络交往群体中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而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惩罚。由于网民们存在着非常多的一致看法,使得部分网民觉得网络是一个安全的心理发泄场所。
期望在网民那里,则表现为期望与之交往的另一方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需求满足。这种满足,不是日常生活中包括了物质利益的满足和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满足,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满足,满足的可能是充分欣赏交往双方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显现,甚至不便启口、羞于示人的心理活动和倾向。
2.2.2情感需求的刺激
由情感需求带来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上比比皆是,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交往活动是人获得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网络交往活动就可以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交往面比较广的人来说可能并非很重要,但是对于自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被人漠视的社会成员来说,网络是一个可以获得同他人平等交往的机会的重要窗口。数字化生存使人们更容易接近,也让弱小者可以发出心声。
其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属于性格内向的网民在网络上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也可以纳入此类。网络交往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这一特点对于那些在现实交往中性格比较内向并缺乏社交经验和技巧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他们可以可以通过网络,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建立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建立的交往关系。
最后,网络中各方可以不受交往圈子和精力的限制。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特征,很多人存在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需求或是很少有机会展示的特殊技能。比如有的人可能是非常狂热的球迷,而他日常交往圈子中的球迷又特别少,有了网络交往之后,他的特殊需求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因为在网络上,他可以寻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的网友。对那些拥有特殊技能但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展示机会的人说,他们可以通过建立个人主页等方式,面向所有的网络用户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
此外,网民在情感上的需求还包括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也都会刺激人们的网络交往活动。
2.2.3物质方面的刺激
尽管网络交往活动更多的受到心理满足和情感需求这两方面的刺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由物质方面的刺激所引起的网络交往活动。
首先是信息需求的刺激。网民通过网络交往的途径来获得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我国的网民中有80%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搜索引擎的使用仅次于即时通讯,稳居互联网第二应用之位[16]。这还不包括那些经常通过QQ、聊天室、微信和微博来获取信息的网民。
其次是经济利益的刺激。由于在网络中活动着庞大的网民群体,因此一些网民和商务机构便通过了解人们的各种需求,相应地建立了各种电子商务网站或是网络交友协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民使用率提升至42.9%,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17】。
上述各种网络交往需求中,不可避免地包括一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损害他人利益的动机,出现诸如网络欺诈、网络入侵、网络传销、网络色情等问题。也有人通过网络来欺骗他人,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获利。
2.3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
2.3.1交往角色的虚拟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构成为基础的社会,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方式等都会受物质世界的约束,依附在特定的时空位置。但在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触摸对方,也可与对方交流,人的身份地位等信息也可以是虚拟的。例如,在游戏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抛下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角色来扮演,这个角色也许是令人嫉妒的美貌女子,也许是人人景仰的“万人迷”,总之,绝大部分是与自己的现实状况有较大差异的角色。人们可以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寻求不一样的身份认同,弥补自己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缺憾。
2.3.2交往过程的开放性
网络人际交往是开放性的,参与的人群不受任何限制,不分年龄性别,不分国际地区,不分职业,不分文化背景,只要有网络就好,就可网络上自由地交流。
网络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使得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联系,提高人民之间交往的频率。米格瑞恩曾提出了六度间隔假说,认为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大约五、六个“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率先在虚拟世界里实现了,真正实现了“地球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1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