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20191212165440]
摘要
生态工业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对于循环经济实践的一种重要模式,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副产品交换是生态工业园的关键要素,其发源于企业对成本控制、利益获取的主观意愿,副产品交换平台形成于企业之间相互的副产品信息的交换。由此来看,生态工业园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实施尤为重要。
本文在第一部分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发展背景以及生态工业园发展对信息平台的需求,阐述了本文对于园区副产品信息平台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并分析了如今国内对于生态工业园的副产品交换及其信息平台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陈述了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的情况和分类。然后通过国内外知名生态工业园的对比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于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设计分析过程,包括必要性的分析、实践现状、需求分析、主要目标和建设原则。第四部分则是针对常州市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副产品循环信息平台框架研究,其是基于第三章对信息平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园区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链图,设计相应的软件体系架构和平台框架设计,并对其功能模块和可行性等进行阐述分析。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和展望部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未来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设计构建实施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生态工业园;副产品;循环经济;信息平台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V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目标 2
1.4研究现状 2
第2章 生态工业的理论及实践 4
2.1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论 4
2.2工业生态及生态工业园 4
2.2.1工业生态 4
2.2.2生态工业园发展与现状 4
2.2.3生态工业园特征 5
2.3典型生态工业园分析 6
2.3.1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6
2.3.2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 7
第3章 副产品信息平台设计分析 9
3.1副产品信息平台建立必要性 9
3.2副产品信息平台实践现状 9
3.3副产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10
3.4副产品信息平台主要目标 10
3.5副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原则 11
第4章 常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副产品循环信息平台框架研究 13
4.1常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域概况 13
4.2高新区生态工业园产业现状 13
4.3园区副产品信息平台研究 14
4.3.1可行性分析 14
4.3.1 园区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 15
4.3.2平台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16
4.3.3平台框架设计 17
4.3.4功能模块分析 18
4.4小结 20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1
5.1总结 21
5.2展望 21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性问题,环境保护运动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各个国家先后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许多国家以控制污染为目的,通过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对“三废”进行处理。为了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间开始考虑通过建立彼此间合作关系,实现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的共享,降低单个企业分担的成本。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这一词开始陆续出现在学术论文之中。
如今,伴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不断加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呈急剧增长的态势。它可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多方位信息需求,还能为其中的成员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中的成员仅仅只用通过与网络平台进行互联即可获取有效地信息并享受到相应服务,因此,信息平台也引起了众多行业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随着生态工业园建设热潮的兴起,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与运行成为生态工业园区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配备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或建立信息交换中心,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1]。
1.2研究意义
如今,国内许多生态工业园在积极的规划和建设之中,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相互之间的副产品以及能量、信息交换,让园区内企业知道其副产品的循环用途,从而节省原材料及相关成本。对于政府及园区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必然提高监管效率,也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政府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更准确的工作,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对公众而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可帮助公众了解园区的现状,为更加透明化的行政、更全面的公众监督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研究必不可少。
本文的研究是通过当前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各方面工业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系统平台的定位及功能分析等理论,分析设计符合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的副产品信息平台,将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单位、居民及政府联系起来,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工业共生等手段来进行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资源以及信息的高效共享,并寻求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最小化。
1.3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我国传统工业区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契机,在充分搜集资料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内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为对象,对符合其特点的副产品信息平台进行分析设计;并对常州市高新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生态工业园进行研究,设计其副产品循环信息平台框架及其软件体系架构,为常州市园区生态工业建设,为常州努力建成生态市和政府鼓励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实现园区的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使之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4研究现状
史硕云于07年在《浅述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其评价》一文中提到,建立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项目,需要设计和决策等诸多部门的合作,其成功取决于园区企业之间和园区管理部门、园区外各相关部门与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一些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的建设可能会比传统的园区花费要多, 这取决于项目的设计方案。增加的成本可能来自于设计过程、软硬件设施的选择、可持续建设选择和建设设计。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的回收问题。由于各成员企业的情况不同,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不同, 必然导致在建立生态工业园不同的态度[2]。
戴国新、孙淑英、贾小平于08年4月发表了文章《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他们在文中指出,从系统整体视角来考虑环境信息管理问题,通过实施内容管理,连接现存的多种数据库系统,并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和整合,核算企业环境成本,评估各个成员企业环境绩效,以提高园区内部的共同协作效率和水平。因此,开发提供决策支持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成为当务之急。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成员企业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工业共生等手段有计划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资源、信息高效分享,寻求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园区及其成员企业将EMIS视为其重要信息系统纳入管理系统之中,才能更加充分地运用这些手段。然而园区内EMIS建设与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相信在园区管理部门、企业和多科学领域的多方面协调和合作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会有很快的发展[3]。
对外经贸大学的尹建华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兆华,于08年底针对我国的大连开发区,发表了相关的工业园区副产品交换研究文章。通过具体的数据、模块功能分析等,可以知道大连开发区在资源循环和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园区内的工业共生系统还比较脆弱。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大连开发区还应继续围绕副产品交换系统的建设引入相关的企业和项目, 在企业和园区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副产品交换,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4]。
范银平于08年发表的《吉林高技术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一文中提到,信息服务平台化得到广泛地重视和研究,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数据交换技术(如XML、Web Service)的发展,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集成与整合的方式,有望彻底解决信息服务平台化的关键技术难题,从而打破“信息孤岛”。采用这些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在各部门建立分布式的网络分中心,对各部门现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网络化和空间化改造,从而建立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5]。
赵丹丹和邵洪涛于2008年发表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副产品交换信息系统构建》一文,他们的观点是,实施副产品交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进行副产品交换需要交易双方大量有效且准确的信息,基于这种副产品交换的特性,就需要建立产品信息交换系统,以起到促进副产品拥有者和分解者之间信息交换的作用。而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处理、存储信息,更重要的是将其有效利用到副产品管理中去,真正实现副产品信息化[6]。
通过以上各论文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国内的生态工业园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于其副产品交换的研究论文还不是很多,更重要的是国内对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我们必须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前进,努力研究并构建园区完善、高效、便捷的副产品信息平台。
第2章 生态工业的理论及实践
2.1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据,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当作主旨,将人类的继续再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强调了生态的重要,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同时应该要尊重爱护自然。而循环经济理论就是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使用为特征,在资源环境方面表现为资源高效利用,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循环经济是通过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门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
生态工业园区是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划和实施工业园区,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和谐生产、富足生活的文明发展道路。
2.2工业生态及生态工业园
2.2.1工业生态
工业生态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工业系统看作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具有特定的流动量。其核心是效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工业生态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通过对物流的分析优化总体物质循环,贯穿于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加工、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并且把这种循环贯穿于整个工业系统。二是工业生态学要求人们把自然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模型加以分析和设计,采取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三是工业生态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方式包括:对生产过程中的内部再循环进行优化;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使废料排放达到最小;减小有毒物质的摄入使用。
2.2.2生态工业园发展与现状
现在,全球生态工业园项目以倍增的速度迅速发展,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已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在进行生态工业园的尝试和建设。我国工业园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由于中国的工业园的设立常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因而,形成了大批政府主导、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规模传统企业与现代化规模化企业并存、难以形成结构更合理、物质减量化的综合型生态工业园。由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这些已有的工业园逐步过渡为生态工业园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利。然而这些工业园的现状与生态工业园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生态工业园将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推进过程[7]。
2.2.3生态工业园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8]。按不同的要素,生态工业园区有多种分类方法。针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为了便于分类指导,评价指标体系将园区分为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种。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是由不同行业的企业组成的工业园区,主要指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摘要
生态工业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对于循环经济实践的一种重要模式,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副产品交换是生态工业园的关键要素,其发源于企业对成本控制、利益获取的主观意愿,副产品交换平台形成于企业之间相互的副产品信息的交换。由此来看,生态工业园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实施尤为重要。
本文在第一部分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发展背景以及生态工业园发展对信息平台的需求,阐述了本文对于园区副产品信息平台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并分析了如今国内对于生态工业园的副产品交换及其信息平台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陈述了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的情况和分类。然后通过国内外知名生态工业园的对比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于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设计分析过程,包括必要性的分析、实践现状、需求分析、主要目标和建设原则。第四部分则是针对常州市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副产品循环信息平台框架研究,其是基于第三章对信息平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园区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链图,设计相应的软件体系架构和平台框架设计,并对其功能模块和可行性等进行阐述分析。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和展望部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未来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设计构建实施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生态工业园;副产品;循环经济;信息平台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V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目标 2
1.4研究现状 2
第2章 生态工业的理论及实践 4
2.1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论 4
2.2工业生态及生态工业园 4
2.2.1工业生态 4
2.2.2生态工业园发展与现状 4
2.2.3生态工业园特征 5
2.3典型生态工业园分析 6
2.3.1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6
2.3.2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 7
第3章 副产品信息平台设计分析 9
3.1副产品信息平台建立必要性 9
3.2副产品信息平台实践现状 9
3.3副产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10
3.4副产品信息平台主要目标 10
3.5副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原则 11
第4章 常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副产品循环信息平台框架研究 13
4.1常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域概况 13
4.2高新区生态工业园产业现状 13
4.3园区副产品信息平台研究 14
4.3.1可行性分析 14
4.3.1 园区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 15
4.3.2平台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16
4.3.3平台框架设计 17
4.3.4功能模块分析 18
4.4小结 20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1
5.1总结 21
5.2展望 21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性问题,环境保护运动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各个国家先后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许多国家以控制污染为目的,通过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对“三废”进行处理。为了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间开始考虑通过建立彼此间合作关系,实现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的共享,降低单个企业分担的成本。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这一词开始陆续出现在学术论文之中。
如今,伴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不断加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呈急剧增长的态势。它可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多方位信息需求,还能为其中的成员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中的成员仅仅只用通过与网络平台进行互联即可获取有效地信息并享受到相应服务,因此,信息平台也引起了众多行业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随着生态工业园建设热潮的兴起,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与运行成为生态工业园区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配备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或建立信息交换中心,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1]。
1.2研究意义
如今,国内许多生态工业园在积极的规划和建设之中,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相互之间的副产品以及能量、信息交换,让园区内企业知道其副产品的循环用途,从而节省原材料及相关成本。对于政府及园区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必然提高监管效率,也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政府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更准确的工作,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对公众而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可帮助公众了解园区的现状,为更加透明化的行政、更全面的公众监督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研究必不可少。
本文的研究是通过当前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各方面工业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系统平台的定位及功能分析等理论,分析设计符合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的副产品信息平台,将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单位、居民及政府联系起来,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工业共生等手段来进行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资源以及信息的高效共享,并寻求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最小化。
1.3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我国传统工业区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契机,在充分搜集资料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内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为对象,对符合其特点的副产品信息平台进行分析设计;并对常州市高新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生态工业园进行研究,设计其副产品循环信息平台框架及其软件体系架构,为常州市园区生态工业建设,为常州努力建成生态市和政府鼓励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实现园区的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使之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4研究现状
史硕云于07年在《浅述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其评价》一文中提到,建立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项目,需要设计和决策等诸多部门的合作,其成功取决于园区企业之间和园区管理部门、园区外各相关部门与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一些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的建设可能会比传统的园区花费要多, 这取决于项目的设计方案。增加的成本可能来自于设计过程、软硬件设施的选择、可持续建设选择和建设设计。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的回收问题。由于各成员企业的情况不同,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不同, 必然导致在建立生态工业园不同的态度[2]。
戴国新、孙淑英、贾小平于08年4月发表了文章《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他们在文中指出,从系统整体视角来考虑环境信息管理问题,通过实施内容管理,连接现存的多种数据库系统,并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和整合,核算企业环境成本,评估各个成员企业环境绩效,以提高园区内部的共同协作效率和水平。因此,开发提供决策支持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成为当务之急。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成员企业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工业共生等手段有计划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资源、信息高效分享,寻求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园区及其成员企业将EMIS视为其重要信息系统纳入管理系统之中,才能更加充分地运用这些手段。然而园区内EMIS建设与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相信在园区管理部门、企业和多科学领域的多方面协调和合作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会有很快的发展[3]。
对外经贸大学的尹建华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兆华,于08年底针对我国的大连开发区,发表了相关的工业园区副产品交换研究文章。通过具体的数据、模块功能分析等,可以知道大连开发区在资源循环和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园区内的工业共生系统还比较脆弱。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大连开发区还应继续围绕副产品交换系统的建设引入相关的企业和项目, 在企业和园区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副产品交换,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4]。
范银平于08年发表的《吉林高技术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一文中提到,信息服务平台化得到广泛地重视和研究,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数据交换技术(如XML、Web Service)的发展,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集成与整合的方式,有望彻底解决信息服务平台化的关键技术难题,从而打破“信息孤岛”。采用这些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在各部门建立分布式的网络分中心,对各部门现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网络化和空间化改造,从而建立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5]。
赵丹丹和邵洪涛于2008年发表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副产品交换信息系统构建》一文,他们的观点是,实施副产品交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进行副产品交换需要交易双方大量有效且准确的信息,基于这种副产品交换的特性,就需要建立产品信息交换系统,以起到促进副产品拥有者和分解者之间信息交换的作用。而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处理、存储信息,更重要的是将其有效利用到副产品管理中去,真正实现副产品信息化[6]。
通过以上各论文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国内的生态工业园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于其副产品交换的研究论文还不是很多,更重要的是国内对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信息平台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我们必须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前进,努力研究并构建园区完善、高效、便捷的副产品信息平台。
第2章 生态工业的理论及实践
2.1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据,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当作主旨,将人类的继续再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强调了生态的重要,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同时应该要尊重爱护自然。而循环经济理论就是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使用为特征,在资源环境方面表现为资源高效利用,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循环经济是通过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门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
生态工业园区是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划和实施工业园区,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和谐生产、富足生活的文明发展道路。
2.2工业生态及生态工业园
2.2.1工业生态
工业生态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工业系统看作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具有特定的流动量。其核心是效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工业生态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通过对物流的分析优化总体物质循环,贯穿于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加工、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并且把这种循环贯穿于整个工业系统。二是工业生态学要求人们把自然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模型加以分析和设计,采取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三是工业生态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方式包括:对生产过程中的内部再循环进行优化;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使废料排放达到最小;减小有毒物质的摄入使用。
2.2.2生态工业园发展与现状
现在,全球生态工业园项目以倍增的速度迅速发展,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已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在进行生态工业园的尝试和建设。我国工业园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由于中国的工业园的设立常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因而,形成了大批政府主导、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规模传统企业与现代化规模化企业并存、难以形成结构更合理、物质减量化的综合型生态工业园。由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这些已有的工业园逐步过渡为生态工业园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利。然而这些工业园的现状与生态工业园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生态工业园将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推进过程[7]。
2.2.3生态工业园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8]。按不同的要素,生态工业园区有多种分类方法。针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为了便于分类指导,评价指标体系将园区分为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种。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是由不同行业的企业组成的工业园区,主要指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