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信息经济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信息技术为高科技的核心国家渗透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金砖五国”以其创新的强劲需求,巨大的市场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们的贸易和经济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关系已变得更加频繁,密切,通过研究信息产业的经验和教训等“金砖五国”的经济体,以帮助我们的国家发展为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的条件。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概述。政策方面,技术和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四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分析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最重要的部分。它讲述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国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 “金砖国家”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可变数据分析的影响,影响国家在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讲述了通过其他国家的经验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提出五项建议为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叙述 3
第三章 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趋势 3
3.1 信息产业发展经验 3
3.1.1美国 3
3.1.2 日本 4
3.1.3 德国 4
3.1.4 韩国 5
3.2信息产业在主要国家的发展特点 5
3.3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6
第四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6
4.1 巴西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6
4.2 俄罗斯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7
4.3 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7
4.4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7
4.5 南非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8
第五章 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
5.1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9
5.2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9
5.3指标分析 11
5.3.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基本条件 11
5.3.2资金因素 12
5.3.3环境因素 13
5.3.4技术因素 13
5.3.5创新因素 14
5.4得分测算与度量 14
5.5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15
第六章 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9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信息产业是二战结束后新兴产业,自上世纪50年代很短的时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规模,在1999年全球信息产业行业的总价值超过了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信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产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发展,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21世纪将是一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大跃进年代,信息产业竞争力,不仅将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并将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吸在新的活力未来的。
目前,中国工业化正处于新的道路,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建设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充分利用信息产业的高增长,高实用性和高渗透性提振传统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如计算机软件业,光学和电子行业,通信行业。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关键措施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指出中国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发展,并提出了提升竞争力中国的信息产业,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
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发展下,中国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对“金砖五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比较中国与其他四国在不同资源中有哪些优势或者不足。再有优势的地方要保持和扩大优势,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改进。针对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体系WEF和IMD这两个研究机构设计的,并且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IMD使用的是四个要素,包括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共300多项指标。WEF使用三大要素12个支柱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包括基本要素、效率增强要素、创新与成熟度三个要素。在国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是从1995年开始的,同时成立了研究小组,其课题为“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1997年,我国发布《中国竞争力发展报告》,是使用的IMD和WEF研究评价体系。2002年,张金昌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多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类型,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4 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C.Spearman提出的。1904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因子分析的文章,以后逐步被发展完善。5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因子分析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地质学、气象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主要思想
多元统计分析处理的是多变量问题,由于变量较多,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但在实际问题中,多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人们自然希望通过利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用较少的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这种代替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一种“降维”的思想。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就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这些看似抽象的因子一般都能找到实际意义。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叙述
1、产业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竞争力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
3、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为竞争力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的概念,这是内容和范围的比较。具体来说,内容的比较就是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然而产业竞争优势就是产品、 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现实能力的体现。一般来说,比较生产力,就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愿意持续的选择你的产品。对于范围的比较,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比较的方面包括区位优势、产业集聚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叙述 3
第三章 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趋势 3
3.1 信息产业发展经验 3
3.1.1美国 3
3.1.2 日本 4
3.1.3 德国 4
3.1.4 韩国 5
3.2信息产业在主要国家的发展特点 5
3.3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6
第四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6
4.1 巴西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6
4.2 俄罗斯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7
4.3 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7
4.4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7
4.5 南非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8
第五章 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
5.1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9
5.2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9
5.3指标分析 11
5.3.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基本条件 11
5.3.2资金因素 12
5.3.3环境因素 13
5.3.4技术因素 13
5.3.5创新因素 14
5.4得分测算与度量 14
5.5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15
第六章 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9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信息产业是二战结束后新兴产业,自上世纪50年代很短的时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规模,在1999年全球信息产业行业的总价值超过了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信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产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发展,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21世纪将是一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大跃进年代,信息产业竞争力,不仅将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并将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吸在新的活力未来的。
目前,中国工业化正处于新的道路,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建设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充分利用信息产业的高增长,高实用性和高渗透性提振传统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如计算机软件业,光学和电子行业,通信行业。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关键措施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指出中国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发展,并提出了提升竞争力中国的信息产业,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
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发展下,中国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对“金砖五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比较中国与其他四国在不同资源中有哪些优势或者不足。再有优势的地方要保持和扩大优势,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改进。针对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体系WEF和IMD这两个研究机构设计的,并且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IMD使用的是四个要素,包括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共300多项指标。WEF使用三大要素12个支柱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包括基本要素、效率增强要素、创新与成熟度三个要素。在国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是从1995年开始的,同时成立了研究小组,其课题为“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1997年,我国发布《中国竞争力发展报告》,是使用的IMD和WEF研究评价体系。2002年,张金昌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多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类型,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4 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C.Spearman提出的。1904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因子分析的文章,以后逐步被发展完善。5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因子分析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地质学、气象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主要思想
多元统计分析处理的是多变量问题,由于变量较多,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但在实际问题中,多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人们自然希望通过利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用较少的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这种代替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一种“降维”的思想。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就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这些看似抽象的因子一般都能找到实际意义。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叙述
1、产业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竞争力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
3、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为竞争力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的概念,这是内容和范围的比较。具体来说,内容的比较就是产业竞争优势的比较,然而产业竞争优势就是产品、 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现实能力的体现。一般来说,比较生产力,就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愿意持续的选择你的产品。对于范围的比较,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比较的方面包括区位优势、产业集聚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