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z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相关性探讨以经济类期刊为例


目录
序号
名 称
数量
备 注
1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2
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1
3
毕业论文(设计)正本
1
4
1
5
1
6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和综合评定成绩表
1
7
其它
2016 年 1 月 7 日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 目:
期刊Z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相关性探讨
——以经济类期刊为例
姓 名:
赵楠
学 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信息121
学 号:
19112121
郑德俊 职称: 教授
2016年3月15日
大学教务处制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本课题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期刊评价领域,Garfield在 1955 年提出了影响因子IF的概念,以此来评价期刊和学术成果,但使用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发现影响因子存在较多缺陷,比如区分度和涵盖范围小等问题。因此,很多学者和机构努力尝试研究心得评价体系。例如:Hirsch 提出的h指数,Egghe 提出的g 指数,N.Sombatsompop的影响因子分数平均值等,但是同样的问题,每种指标都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比如h 指数无法分辨相同 h 指数但被引频次相差较大的情况[ ],g 指数无法显示被引论文的数量,相同的g指数只能说明期刊中高被引文章的总被引次数相同,但是高被引文章的数量无法进行比较,影响因子分数平均值的计算是在影响因子的基础之上,所以无法避免影响因子的缺点。
3、应用前景
z指数结合三个属性:质量,数量,和一致性到一个值。以此对期刊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更好的平衡。但是目前国内对 P 指数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CSSCI收录经济类核心期刊的2008-2012年发文量N、被引频次C、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p指数、h指数、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案例分析,考察z指数这种新型指标与这些经济领域中传统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促进中文学术期刊评价的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Vieira ES,Gomes JANF. The journal relative impact: an indicatorfor journal assessment. Scientometrics,2011,89( 2) : 631 - 651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 张学梅. 用 h 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J] .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4850.
[3] 郭红,潘云涛. 影响因子分数平均值,一个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新指标[J] . 编辑学报,2006,18(6):475477
[4] Seglen P O. 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evaluating research [J] . BMJ,1997,314(2):498502.
[5] Wolfgang G. On the hindex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a new measure of publication activity and citation impact[J] . Scientometrics,2006,67(2):315321.
[6] Csajbok E,Berhidi A,Vasas L,et al. Hirschindex for countriesbased on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 [J] . Scientometrics,2007,73(1):91117.
[7] Prathap G. Is there a place for a mock hindex? [J] . Scientometrics,2010,84(1):153165.
[8] Prathap G. Is there a place for a mock hindex? [J] . Scientometrics,2010,84(1):153165.
[9] Gangan P. The zynergyindex and the formula for the hindex [J]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92(2):426427.
[10] Gangan P. The zynergyindex and the formula for the hindex [J]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92(2):426427.
[11] 王圣洁,蒋旭,何晓庆. 期刊P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相关性探讨[J]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8):14041407+1413.
[12] 张正慧,郑德俊. P指数用于中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适用性分析[J] . 图书情报工作,2013,19:12112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