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意产业指数研究

城市创意产业指数研究[20191212165433]
摘要
创意产业别称创造性产业、创意工业、创新经济、创意经济等。是指发展动力来源于个人的天分、技能和创造力的企业,以及为创造就业和财富而开发知识产权的行为[1]。
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常州,与南京、上海两市等距相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改革开放浪潮中率先发展起来。然而随着重污染、高能耗的工厂逐渐被淘汰,新生的节能型、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主体,常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必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常州的创意产业体系,在参考香港、上海等发达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实验性地模拟出常州创意产业指数,目的是为了对常州发展创意产业的水平作出评价,对其以后需要加强的领域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摘要 1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产业;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指数
目录
Abstract 2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创业产业的定义及创意产业指数 1
1.2.1创意产业的定义 1
1.2.2创意产业指数 2
1.3常州“创意产业指数”的构建 3
1.4研究的主要内容 4
第二章 常州市产业及创意产业分析 5
2.1常州产业分析 5
2.1.1农业 5
2.1.2工业 6
2.1.3服务业 8
2.2常州创新产业分类与发展 9
2.2.1常州创新产业分类 9
2.2.2常州创新产业发展 9
第三章 常州市创意指数五大指标体系 12
3.1创意产业指数 12
3.1.1产业规模指数 12
3.1.2科技研发指数 12
3.1.3文化环境指数 13
3.1.4人力资源指数 14
3.1.5社会环境指数 14
3.2常州市创意产业指数体系模型的计算 15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9
4.1总结 19
4.2展望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世界各国把各种各样的行业普遍分为三个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的是提供最原始生产材料的产业,包括养殖业、 水产养殖业、林业等直接以大自然物的产品为原料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指的是加工行业,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些生产资料加工厂产品并销售。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它是除了前两个产业以外的全部行业。第三产业范围非常宽泛。包括通信业、交通业、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家政服务业等非实物生产的行业。各个国家的分类并非一致。我们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基本都是围绕产业展开的。因此,产业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经济社会的改变。它直接反应了人类社会的变化。比如当人类从第一产业进入到第二产业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也步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因此对产业的研究并非是对其本身的研究,也是对经济社会和人类社会的研究。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到创意产业的发展时代。为了研究和发展创意产业,各国政府相继推出了创意产业发展指数。创意产业指数是对各地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定量描述性工具。先有欧洲创意指数,之后我国的香港和上海也推出了各自的创意指数,对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评价和推动作用[2]。
1.2创业产业的定义及创意产业指数
1.2.1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也称创意经济、创新经济、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等等。它最先由英国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内涵外延越来越宽泛。相关书籍、相关链接也越来越多,而且成为美学成就的品牌。人类文明的进步总伴随着伟大创意的诞生,中国四大发明、蒸气机、电灯、飞机、电脑今天,“创意”终于发展为独立的经济形态。创意产业不仅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成为其他产业的“推力器”,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制造财富和就业能力的产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业、艺术品交易、建筑业、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电影动漫、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和传统的产业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创意为成品或服务提供了除了实用价值以外的文化附加价值,最终提高了成品的经济价值。现在,全球创意产业每天的生产值达到了220亿美元。而且还在以5%的速度增长着。欧美地区等创意产业发达的地方增长速度甚至在10%以上。创意产业的崛起,预示着创意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已经到来。
创意从本质上说,是感性生产,它的日渐重要,是对作为理性代名词的生产本身(鲍德里亚说的“生产之镜”)的一个扬弃。创意作为与理性生产相对的感性生产,越来越从分工异化的精英创意,转向全面发展的草根创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意转向生活方式主导的创意;从理性的机械工程行为转向演进的生物进化行为。这就从整体上超越了现代性的创新境界[3]。
1.2.2创意产业指数
2002年理查德·佛罗里达和泰内格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以评价人才以及包容性的指数。在西欧各国包括中欧和北欧的十四个国家和美国相比较,开创性的指出“欧洲创意指数”。创意群体偏爱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对新鲜事物具有开放性”的地区,在这样的创意中心“必将有较高的创新、高科技产业阵容、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增长”[4] 。身为一个开创性的举措,欧洲创意指数肯定为研究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创意生产力之间的动态联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全世界的创意研究和对比也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欧洲创意指数”的研究和指标在中国地区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由于其模型所构建的是基于欧美等国的文化背景下的经济市场,所以很难完全适用于我国创意产业的研究。现在评价香港经济的方法绝大多数依然很传统,所采用的指标还是公共事业的开支、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年度经济增长、外汇储备和生活开支等,而仅仅是这些,已经不能够显现香港经济对于“知识”、“信息”和“创意”的依赖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反映香港经济发展环境的日益变化,中国香港在“欧洲创意指数”的基础上研究出了自己的“香港创意指数”。这是一个能把握香港经济发展规律的概念性工具,香港创意指数的创新在于创造性的提出了“5C”模型,暨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创意的成果和结构及制度资本。
香港提出创意指数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为亚洲城市的创意发展统计框架。但是中国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市场环境还有差别。于是,上海在充分参考了欧美等国和中国香港的创意指数,以《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对创意产业分类与内涵的规定为依据,以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特点为出发点,利用《上海统计年鉴》中的统计资料在中国内地首次建立了城市创意指数[5]。它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指数框架结构上,运用了相似与香港5C 创意指数模型的结构,并且参考香港创意指数框架结构的核心理念,使上海创意指数兼具国际化的价值;
2) 在统计指标上,选择了最能反映能够发展上海创意产业的因素作为评价标准;
3) 在数据来源上,每个数据均来源于统计部门,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从而确立了上海创意指数的可靠性、权威性。上海创意指数可以精准的动态反映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不足和进步。
1.3常州“创意产业指数”的构建
本文参考了上海创意产业的指数体系,尝试创建了常州创意产业指数。常州创意指数编制的总体理念是: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创意指数的经验,充分利用常州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突出常州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紧紧依托常州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编制出具有常州特色的创意产业的产业指数,使常州成为国内可与上海并驾齐驱的创意之都。常州创意产业指数体系设计成以下几大部分: 一是常州创意产业规模指数,用来描述常州创意产业占常州GDP的比例,反映常州创意产业在常州各产业中的变动情况;二是常州科技研发指数,用来描述常州创意产业研发费用在常州产业研发中的比例,反映创意产业在常州产业中的创新研发中的贡献程度;三是常州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指数,用来描述常州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口和培训人口占常州劳动人口比例,反映常州创意产业从事人员在常州产业中的变化情况;四是常州创意产业文化环境指数,用来描述创意产业在常州的政策、发展阶段等情况,反映了常州创意产业在常州经济发展中的支出变化情况;五是常州创意产业社会文化指数,用来描述创意产业在常州的硬件设施比例,反映了创意产业在常州各产业中的竞争能力高低变化情况。
1.4研究的主要内容
自从理查德·弗罗里达首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成为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创意产业无处不在。它包含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行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人们对如何衡量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何统筹规划和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却研究不如,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国推出的“欧洲创意产业指数”、“香港创意产业指数”与“上海城市创意指数”。然而欧洲创意产业指数仅适用于与欧洲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体系的国家,香港和上海的创意产业指数又因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去适用于我国的其他城市。因此论文主要研究常州的创意产业以及试图构建出其自己的创意产业指数,用以参考。
第二章 常州市产业及创意产业分析
2.1常州产业分析
常州是少数几个近代中国企业家发展民族工业的地方,以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著称。上世纪80年代,常州是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它的特征是发达的乡镇工业。是全国较早的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如今,常州以新型纺织服装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和农机制造业为四大支柱产业。带动发展了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和品牌效应渐渐凸显。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76.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99.8亿元、第二产业 增加值 1667.2亿元、第三产业 增加值 1209.7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由去年3.6∶56.8∶39.6调整为3.4∶56.0∶40.6,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常州市GDP超过65000元。2011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表2-1为常州市2011年三大产业所占比例
表2.1 常州2011年三大产业所占比例
指标名称 2011年实绩 比上年增长%
国民经济核算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580.42 12.2
第一产业 111.36 4.0
第二产业 1950.84 12.2
第三产业 1518.22 12.8
2.1.1农业
作为第一产业的支柱,农业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产业的代表。常州市农业经济常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呈现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围绕农业现代化,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经营机制更加完善, 2011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37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2.4万亩,在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同时,常州市还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率,2011年粮食单产475.4公斤/亩,其中水稻单产达620公斤/亩,连续8年位列全省第一。 常州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稳步上升,通过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力度,全市农业机械化达85%,列全省第一。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初步做到了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常州市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表现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带逐步形成,不仅生产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各种农产品,而且使土地产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觉附加值更高的旅游农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村工业整体竞争力。
伴随着农业优化结构的调整以及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投入与产出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推动着各种资本的投入,常州市农业投入规模明显扩大,投资大项目不断涌现。许多民营企业在逐步完成原始积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农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农村工业的产出规模也有了相应的提高。2011年常州市农业个体私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6799亿元,占全部农村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98.4%;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90亿元、增加值1172亿元、销售产值5000亿元。不断增加农业收益的同时,近年来,常州市还积极引导农业进行结构调整,努力挖掘增长亮点,优化了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全市多种经营产值已达14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1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