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合作者贡献分配的h指数衍生指标的比较研究(附件)

针对h指数评价个人学术成就带来的“引用次数泡沫”现象[1]和科研合作的普泛化,学术界提出了一系列考量合作者贡献分配的h指数衍生指标,以期更加精细的评价领域内不同作者的学术成就。本文选取国内基础科学、农业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信息科技领域下十个学科的高产作者进行了实证探究,以hm指数和hp指数代表均分作者荣誉的合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以w指数代表考虑主要贡献作者的合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以hp-c指数代表计算合作者权重的合作者贡献分配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子的方法对考量合作者贡献分配的各个h指数衍生指标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了各方法的不同适用特点和潜在缺陷,以期对不同领域个人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对未来更加精准的科研合作评价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相关研究 2
二、研究思路 3
(一)研究假设 3
(二)研究步骤 3
1.学科选择 3
2.评价指标的选择 4
3.研究样本的选择 5
4.数据清洗与处理 5
三、结果分析 5
(一)数据分布特征对比 5
(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
(三)指标的因子分析 6
(四)各指标差异 7
四、结论 10
(一)研究结论 10
1. 各指标区分高产作者科研成就的敏感度不同 10
2. 部分指标可相互替代 10
3. 可建立更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 10
4. 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差异 10
(二)不足之处 11
1.缺乏国外科研合作评价实证 11
2.缺乏非高产著者学术评价实证 11
3.缺乏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科研合作探究 11
(三)未来发展 11
1.综合现有指标的优势 11
2.考虑时间因素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1 391位作者各指标评价结果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考量合作者贡献分配的h指数衍生指标的比较研究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科研究的深入性和知识交流的复杂性大幅提升,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科研方方面面的问题,合作化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研究重难点问题的主要思路,科研论文的合著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和常态化,多作者合作已经是学术研究中的大势所趋。如何基于科研论文中的合作关系,精细评价不同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已成为学术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h指数衍生指标中考虑合作者贡献分配的主要有:均分作者荣誉、考虑主要贡献作者和计算合作者权重三种观点[2]。现阶段虽然已经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指标和计量方法,但并未对这些的考虑合作者贡献分配的指标进行的大样本的比较分析,未能明确不同指标方法各自的特点,未能明确各项指标所适用的不同合作度与合作模式,也未指出各指标的潜在缺陷。研究选取以hm指数和hp指数代表“均分作者荣誉”的合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以w指数代表“考虑主要贡献作者”的合作者贡献分配方法,以hpc指数代表“计算合作者权重”的合作者贡献分配方法,在考虑合作者贡献分配的计量指标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进一步揭示现有方法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方法所适用的不同合作度与合作模式,进一步明确各计量方法的潜在缺陷,为不同领域选择更加合适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为日后提出更加精准的科研评价方法的奠定基础。
一、相关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已经发展成为结构复杂的大科学系统[3],科学研究和问题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化、跨学科化和复杂化,单独的科学家常常难以完全得到全部的研究资源和实验资金,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错综复杂的科研问题,科学合作日益成为当代科研的主流方式。科学合作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获取科学资源和增长知识的途径,还提供了建立科学界学术交流网络的契机[4]。
在科研论文作者合作的贡献分配上,科学计量学界引入了期刊论文中作者合作度(coauthorship degree) 的概念,即以人为单位对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规模进行计量,一篇论文的作者个数即为该论文的作者合作度[5]。但是,现如今科研合作已经演变成为更大规模的作者合作( megaauthorship或hyperauthorship)[6],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合作度越来越高,十几个甚至上百个作者也不足为奇。譬如,在高能物理领域,合著论文中有80200位作者已经比较普遍[7];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从研究设计、实验操作、结果报告到论文撰写早已无法全由一人独自完成[8]。合著论文的贡献和荣誉分配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界讨论的热点议题。
2005 年,J.E.Hirsch 教授提出以h 指数作为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成就指标。随后,h 指数迅速被学术界承认,并且被许多学者和机构广泛运用。h指数具有计算简单、论文发表数的单一增长对其不产生直接影响、不受个别高被引论文影响等优势。[910]但h指数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它并没有考虑到作者数量的问题,许多发表的学术论文都不只署名有一个作者,h指数忽略了作者数量和作者署名位次对作者学术水平的影响[11]。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h 指数不同角度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又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扩展指数来弥补h指数的不足,其中,现已被广泛认可并使用的有:g指数[12]、hg指数[13]、c/p指数[14]等。针对作者数量和作者署名位次对学术贡献分配的影响,科学计量学界对h 指数进行了一些改进和修正,提出了一些由h指数衍生而来的文献计量指标。其中,Hagen提出的和谐式计量赋权法[15],作者署名越靠前权重越多,合作者越多,每位合作者权重越少,但未给予通讯作者应有的权重;2008年,德国科学家Schreiber提出hm指数[1617],采用“分数式计量”对荣誉进行合作者间的均等分配,但没有将作者的署名先后次序纳入考量范围。2007 年,Rousseau 教授[18]针对虚假合作的问题,提出纯h指数(hp指数):基于h指数、合著人数和署名位次,来相对精准的评价单个作者的贡献度,其等效合作度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数计量、比例计量、几何计量,但Rousseau R并没有具体指出采用哪种计量方式效果较好。张春霆院士[19]提出了一种计算合作者权重系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新的指数——w指数(加权h 指数):以论文的被引频次乘以作者的权重系数为作者的加权被引次数,注重对学术论文主要著者的贡献分配。郑洪平[20] 提出hpc指数:基于单篇文章的作者排序和合作度的荣誉分配方法,将合作度和作者署名次序引入到纯h 指数以及修正的纯h指数计算范畴中,能够为排名靠前的作者分配较多的荣誉,也综合考虑了科研工作者的发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等因素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5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