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与实现(附件)【字数:9274】

随着视频公开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普及和应用发展,近两年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对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热潮。微课程以短小精悍、知识聚焦、模式新颖等特点,已逐渐成为碎片化、个性化学习的重要资源。本文首先对微课程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定位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其次分析微课程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流程,并以《数据结构》课程为研究对象,描述该课程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分布。选取赫夫曼树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具体制作。最后对微课程的教学定位及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微课程;碎片化学习;数据结构
目录
0 引言 1
1微课程概述 1
1.1微课程概念梳理 1
1.2微课程特点 2
1.3微课程分类 3
1.4微课程发展概况 5
1.4.1国外微课程发展 5
1.4.2国内微课程发展 6
1.5微课程应用定位 6
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7
2.1微课程设计原则 7
2.2微课程制作流程 9
2.3制作方法以及工具简介 12
3.1《数据结构》课程特点 14
3.2课程知识点分布 14
3.3微课程适用性分析 15
4微课程实现 18
4.1目标知识点描述 18
4.2教学设计与制作流程 18
4.3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22
5开展微课程教学的建议 24
结 论 26
致 谢 27
参 考 文 献 28
《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与实现
0 引言
网络时代,手机等便携网络工具发展迅猛,在线化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话题,碎片化学习和微型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学习时间,传统教育有不少缺点,基于网络的微课程应运而生。以短小精悍、效率高、模式新颖为特点,微课程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非常重要。本文旨在以《数据结构》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微课程制作设计和实现。
1微课程概述
1.1微课程概念梳理
据文献检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及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在中国,广东佛山的胡铁生先生最先提出了微课程这一概念[1],在他看来,将课程知识的重难点利用切片化的微视频体现出来对于增加师生教学的个性化和学习的自主性十分有益[2]。
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发表了微课程的概念,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3]。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点只要在合适的作业和思考之下,就能够和传统课堂的施教产生相同的效果。
现今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胡铁生等微课专家的研究,微课程是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学视频呈现相关内容,根据核心知识点加以讲解、进行实践运作、解决复杂问题等步骤展开的教学相衔接的过程及与其相关联的资源的有机整体。微课程的重点是微视频,除此之外还包含和课程教学息息相关的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反馈还有微反思等能够辅助教学的其他资源,它们依据某些结构关系及表现方法一齐呈现出一个主题鲜明、半结构化的资源应用“生态环境”[4](如图1)。
图1 “微课程”资源生态环境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田秋华副教授在对微课程的涵义及实践进行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微课程进行如下定义:根据学校资源、教师能力和学生的兴趣,将主题模块整理后的相比而言独立完整的小型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的各种课程类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作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资源容量和资源情景化这四个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
教学时间较短。长时间的学习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规律,如今学生们更加注重劳逸结合,因此短时间的微课程比较受青睐。对比传统的45分钟课堂来说,微课程虽短,但是结合良好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可以达到与传统课堂相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精简。相比传统课堂,微课程以知识聚焦为主要特点,教学主题鲜明,教学内容更加精简。微课程一般是讲解学科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仅仅单独讲解某个难点,比传统课堂知识点更聚焦、教学主题更集中,微课程的视频内容较少,因此更为简洁明朗。
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程设计资源容量较小的特点便于实现微课能流畅的在线播放并且可以灵活方便地下载教学资源。微课程的制作容量会进行适应的压缩,这样更便于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而且微课程资源容量小的特点也给教师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方便。
(4)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资源的利用更加便捷。微课程一般选取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相对独立的内容作为主要讲解对象,围绕教学视频来整改教学设计(包含学案和教案)、课内教学利用的ppt课件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重点突出、样式丰富、结构严谨的“主题单元资源包”,创造出一个贴切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师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环境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3微课程分类
国内微课程研究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根据李秉德教授的相关研究,把微课程分成了11类:分别是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讨论类、演示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5]。这是根据教学方法来划分的,然而关于微课程的分类还有很多的分类的标准,例如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按微视频的主要录制方法和录制手段划分、按使用对象和主要功能划分,每一种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具体分类情况见表1。
表1 微课程的分类
微课程分类标准
微课程类型
阐述
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1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