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差异性研究
摘要: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的新发展方向,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价值,有助于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移动图书馆培养高质量用户。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功能、技术、社会和情感价值四个维度利用相关的测评题项,结合t检验、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差异性。研究发现,样本特征包括性别、身份、地区和使用频率在功能、社会和情感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并根据差异性分析结果得出提升用户感知价值的策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一、相关理论基础 4
(一)用户感知价值的概念 4
(二)用户感知价值的评价维度 4
二、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指标分析 5
(一)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形成过程 5
1.用户感知价值与服务质量的关系分析 5
2.用户感知价值与用户满意的关系分析 5
(二)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6
1.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6
2.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6
(三)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量表 7
三、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差异性分析 7
(一)研究设计 7
1.问卷设计 7
2.统计分析方法 8
(二)问卷调查的情况描述 8
(三)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8
(四)信度分析 9
(五)差异性分析 10
1.性别差异 10
2.身份差异 10
3.地区差异 12
4.使用频率差异 13
5.使用时间差异 14
6.高级用户与低级用户间的差异 15
四、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提升策略 16
五、总结 17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附录: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情况调查表 19
图1 样本身份情况 9
图2 样本使用频率 9
图3 样本使用时间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 用户感知价值评价维度表 5
表2 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量表 7
表3 样本特征基本状况 8
表4 可靠性统计量 10
表5 性别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0
表6 身份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1
表7 不同身份用户对感知价值多重比较结果 12
表8 地区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3
表9 使用频率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4
表10 不同使用频率用户对感知价值多重比较结果 14
表11 使用时间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5
表12 不同使用时间用户对功能价值多重比较结果 15
表13 用户等级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6
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差异性研究
引言
引言:移动图书馆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延伸与补充,主要是指依托比较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使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快捷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1】。根据笔者自己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115所211和985高校中有80%的高校已经使用了移动图书馆。虽然很多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已经使用移动图书馆,但是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使用数量不足。以本校为例,我校在校生有1万多人,但移动图书馆的正式注册用户只有2000多人。近年来,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占总体网民的比重越来越大,手机成为网民上网的重要渠道【2】。这些报告表明移动图书馆存在很多潜在用户,它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用户。
20世纪80年代,Porter在寻求企业竞争优势时提出“买方价值链”,引起学术界和营销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用户感知价值的概念、内涵、构成和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3】。众多学者认为提高用户忠诚度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源泉,而用户感知价值影响着用户的行为,是用户满意的前因,在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着用户的忠诚度【46】。不同于传统研究环境,移动图书馆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技术。HeeWoong Kim【7】和 Hock Chuan Chan(2005)【8】、Kleijnen(2007)【9】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涌现出许多虚拟服务提供商,这些产品的使用行为与实体物品的购买行为不同,但感知价值依旧是用户行为意向的决定性因素,其他信念都是通过感知价值来发挥作用的。本文重点研究移动图书馆APP服务模式的用户感知价值,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量表,进行差异化分析,为移动图书馆提升用户感知价值提供建议,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用户感知价值的概念
自用户感知价值被提出以来,各领域的学者就对其概念进行研究,其中营销学界的研究相对成熟,受到其他领域学者的认同和借鉴。20世纪80年代末,Zeithaml等【10】人认为感知价值是用户对产品整体效用的评价,并且是在对感知利得和感知付出进行权衡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Woodruff(1997)【11】则认为研究用户感知价值需考虑用户所在的情境,在该情境下用户对产品属性、使用实效以及使用结果会产生相应的感知偏好与评价。武永红、范秀成(2004)【12】融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感知价值是用户在特定情境下对感知得益和感知付出之间进行权衡后的总体感知,是一种主观认知。在图书馆学界,秦雪凤(2007)【13】在研究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提升策略时,将用户感知价值定义为用户在权衡感知得益与其感知所要付出的成本后,对所获取信息、知识、服务效果的总体评价。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移动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的新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在秦雪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营销学界的定义将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下,用户将使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知识、服务所能获得的收益与感知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形成的总体评价。
(二)用户感知价值的评价维度
早期研究基于“收益成本”权衡理论,将感知价值的驱动因素归纳为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两个维度。这种二维结构过于简单,为完善该结构研究人员引入第三个变量。Wood,Scheer(1996)引入感知风险变量;Gronroos(1996)认为关系价值也是感知价值的维度之一;Blackwell(1999)等人提出个人偏好。随着感知价值概念的具体化和研究环境进一步的复杂化,仅仅局限于权衡观点来研究是过于单一的,需要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进行分解和剖析,构建多维结构模型,才能真正帮助企业理解用户感知价值,拥有核心竞争力【14】。对移动图书馆而言,用户使用的情境和需求是多样的,因此用户的感知价值是多维的【15】。
表1 用户感知价值评价维度表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一、相关理论基础 4
(一)用户感知价值的概念 4
(二)用户感知价值的评价维度 4
二、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指标分析 5
(一)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形成过程 5
1.用户感知价值与服务质量的关系分析 5
2.用户感知价值与用户满意的关系分析 5
(二)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6
1.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6
2.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6
(三)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量表 7
三、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差异性分析 7
(一)研究设计 7
1.问卷设计 7
2.统计分析方法 8
(二)问卷调查的情况描述 8
(三)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8
(四)信度分析 9
(五)差异性分析 10
1.性别差异 10
2.身份差异 10
3.地区差异 12
4.使用频率差异 13
5.使用时间差异 14
6.高级用户与低级用户间的差异 15
四、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提升策略 16
五、总结 17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附录: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情况调查表 19
图1 样本身份情况 9
图2 样本使用频率 9
图3 样本使用时间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1 用户感知价值评价维度表 5
表2 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量表 7
表3 样本特征基本状况 8
表4 可靠性统计量 10
表5 性别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0
表6 身份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1
表7 不同身份用户对感知价值多重比较结果 12
表8 地区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3
表9 使用频率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4
表10 不同使用频率用户对感知价值多重比较结果 14
表11 使用时间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5
表12 不同使用时间用户对功能价值多重比较结果 15
表13 用户等级对感知价值差异影响分析 16
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差异性研究
引言
引言:移动图书馆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延伸与补充,主要是指依托比较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使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快捷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1】。根据笔者自己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115所211和985高校中有80%的高校已经使用了移动图书馆。虽然很多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已经使用移动图书馆,但是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使用数量不足。以本校为例,我校在校生有1万多人,但移动图书馆的正式注册用户只有2000多人。近年来,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占总体网民的比重越来越大,手机成为网民上网的重要渠道【2】。这些报告表明移动图书馆存在很多潜在用户,它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用户。
20世纪80年代,Porter在寻求企业竞争优势时提出“买方价值链”,引起学术界和营销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用户感知价值的概念、内涵、构成和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3】。众多学者认为提高用户忠诚度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源泉,而用户感知价值影响着用户的行为,是用户满意的前因,在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着用户的忠诚度【46】。不同于传统研究环境,移动图书馆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技术。HeeWoong Kim【7】和 Hock Chuan Chan(2005)【8】、Kleijnen(2007)【9】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涌现出许多虚拟服务提供商,这些产品的使用行为与实体物品的购买行为不同,但感知价值依旧是用户行为意向的决定性因素,其他信念都是通过感知价值来发挥作用的。本文重点研究移动图书馆APP服务模式的用户感知价值,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测评量表,进行差异化分析,为移动图书馆提升用户感知价值提供建议,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用户感知价值的概念
自用户感知价值被提出以来,各领域的学者就对其概念进行研究,其中营销学界的研究相对成熟,受到其他领域学者的认同和借鉴。20世纪80年代末,Zeithaml等【10】人认为感知价值是用户对产品整体效用的评价,并且是在对感知利得和感知付出进行权衡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Woodruff(1997)【11】则认为研究用户感知价值需考虑用户所在的情境,在该情境下用户对产品属性、使用实效以及使用结果会产生相应的感知偏好与评价。武永红、范秀成(2004)【12】融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感知价值是用户在特定情境下对感知得益和感知付出之间进行权衡后的总体感知,是一种主观认知。在图书馆学界,秦雪凤(2007)【13】在研究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提升策略时,将用户感知价值定义为用户在权衡感知得益与其感知所要付出的成本后,对所获取信息、知识、服务效果的总体评价。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移动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的新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在秦雪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营销学界的定义将移动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下,用户将使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知识、服务所能获得的收益与感知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形成的总体评价。
(二)用户感知价值的评价维度
早期研究基于“收益成本”权衡理论,将感知价值的驱动因素归纳为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两个维度。这种二维结构过于简单,为完善该结构研究人员引入第三个变量。Wood,Scheer(1996)引入感知风险变量;Gronroos(1996)认为关系价值也是感知价值的维度之一;Blackwell(1999)等人提出个人偏好。随着感知价值概念的具体化和研究环境进一步的复杂化,仅仅局限于权衡观点来研究是过于单一的,需要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进行分解和剖析,构建多维结构模型,才能真正帮助企业理解用户感知价值,拥有核心竞争力【14】。对移动图书馆而言,用户使用的情境和需求是多样的,因此用户的感知价值是多维的【15】。
表1 用户感知价值评价维度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