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信息偶遇行为研究(附件)

现行的信息素养模型多是基于主动的信息搜寻,而对于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如信息偶遇等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现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当前的信息素养标准框架下也更多的是基于对学生主动的信息搜寻能力的培养。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信息获取已经不仅仅来源于主动的信息查寻,信息偶遇现象变得非常普遍。本文结合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行为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研究结果,拟为相关的组织机构在促进信息偶遇发生以及培养大学生信息偶遇能力方面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2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3
(一)访谈设计 3
(二)调查问卷设计 3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4
(一)访谈数据分析 4
1.信息偶遇经历 4
2.信息偶遇行为 4
3.信息偶遇的影响作用 5
4.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 5
(二)问卷数据分析 6
1.基本信息统计 6
2.个人发生信息偶遇的频率 7
3.信息偶遇行为 7
4.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 11
四、结论与讨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图1 注意阶段 8
图2 停驻阶段 8
图3 检验评估阶段 9
图4 检验评估方式 9
图5 处理阶段 10
图6 组织管理 10
图7 返回阶段 11
表1 受访者信息偶遇发生情形 4
表2 受访者信息偶遇处理行为 5
表3 信息偶遇的影响作用 5
表4 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 6
表5 有效问卷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表 6
表6 不同背景变量下发生信息偶遇的频率分析表 7
表7 信息素养教育背景与检验评估方式的交叉表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8 信息素养教育背景与组织管理的交叉表 12
大学生信息偶遇行为研究
引言
近年来对于用户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的思考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趋势[1]。用户一般通过三种行为方式获得信息:通过具有明确主题的搜寻获得信息;通过在搜寻模糊主题过程中看到相关信息,对其进行识别后获取该信息;意外、偶然获得信息[2]。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第一种用户有明确主题的主动信息查寻行为,而实际上在如今信息泛化的时代,人们经常会意外获得一些有用的或感兴趣的信息[3],这就是第三种信息行为,即信息偶遇。其实信息偶遇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数见不鲜,如在逛书店时偶然发现一本新出的小说,浏览微博时意外发现一个有趣的生活小视频等等。但人们并没有重视这样一种信息行为。Web2.0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偶遇越来越成为数字环境下的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4]。因此对于信息偶遇的研究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变得非常迫切。信息偶遇的相关研究不仅能丰富用户的信息行为框架,而且能为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建议和指导。本文尝试调查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行为现状,从而为相关组织机构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相对国外来说,国内的信息偶遇研究较晚正式出现。2010年潘曙光在其硕士论文中正式引入对于信息偶遇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偶遇。同时对信息偶遇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一个信息偶遇模型[6]。王文韬等学者对现有的信息偶遇模型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信息偶遇的作用和价值[11]。俞碧飏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科研人员的信息偶遇经历进行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偶遇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辨析[12]。田立忠等通过对科研人员的信息偶遇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关键事件法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了科研人员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13]。袁红等人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用户在数字图书馆利用情境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个人和信息因素对于信息偶遇的影响[14]。徐建东、杜雪、高莹莹、郭海霞、田梅等人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1519]。韩林洁等对国内外数字环境下的信息偶遇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偶遇的角度提出对于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4]。田梅等人基于现有的信息素养实践模型,提出了利用现有的信息素养模型指导信息偶遇的能力培养模型[20]。杨敏、阳玉堃等人从社交网络环境对用户的信息偶遇行为展开了研究[21, 22]。相对于国外的多种研究方法来说,国内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少数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信息偶遇这样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对信息偶遇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在如今Web2.0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技术支持下,对于大学生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行为的研究变得非常迫切。本文尝试调查大学生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行为现状,并为相关组织机构提供一些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偶遇发生的参考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访谈设计
为了初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偶遇行为大体状况以及大家对于信息偶遇影响作用的看法,拟通过访谈的方式先访问一小部分大学生的信息偶遇经历,并结合访谈的结果调整后续问卷题项答案部分的设计。具体访谈提纲参考《网络浏览中的信息偶遇调查和研究》中的问卷框架[18]并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受访者印象深刻的信息偶遇经历、信息偶遇行为表现、受访者对信息偶遇影响作用的看法以及受访者对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偶遇行为帮助效果方面的主观看法。为更深入地了解受访者在信息偶遇发生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信息偶遇行为部分的访谈参照Erdelez的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设计访谈提纲,即分为五个阶段步骤:注意(Noticing,即对于信息偶遇的感知)、停驻(Stopping,即初始信息搜寻活动的中断)、检验(Examining,即对偶遇到的信息的有用性的评估)、获取(Capturing,即摘取和保存偶遇到的信息以供将来使用)、返回(Returning,即与初始信息查寻任务重新建立连接)[7]。询问受访者在每个阶段的具体行为表现。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在更大的样本空间上更为广泛地调查大学生的信息偶遇行为现状,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更为广泛的调查,问卷参考《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偶遇现象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中的问卷主体框架[23],并结合本文访谈提纲的框架,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包括基础信息和是否接受过信息素养教育)、发生信息偶遇的频率、较易发生信息偶遇的情形、信息偶遇行为、信息偶遇影响作用。问卷的较易发生信息偶遇的情形部分的设计参照访谈部分受访者的信息偶遇经历描述的结果并参考《网络浏览中的信息偶遇调查和研究》中对于较易发生信息偶遇的情形部分的设计[18]。信息偶遇行为部分的设计也参照Erdelez的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分为五个阶段[7],对于信息偶遇行为的具体表现的设计,参照前期访谈部分受访者在这五个阶段的具体行为表现,对问卷相应部分的题项答案加以补充修改。信息偶遇影响作用部分的题项答案设计参照访谈部分受访者描述的信息偶遇影响作用,进行总结归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5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