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_以沃尔玛成功经历为例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_以沃尔玛在美国的成功经历为例[20191229210140]
摘 要
一直以来,内控控制问题都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控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能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诞生了不少企业内部的问题如安然、世通三鹿等企业违规或者经营失败的案例。虽然我国大多企业都注意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建立体系,但从总体而言,其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我国传统企业。本文利用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结合沃尔玛公司有效的内控管理经验,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内控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自身内控控制,结合企业相关情况,制定与息息相关的战略,加强企业的管理优势,以此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内部控制企业问题对策
目录
1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及目标 1
1.1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 1
1.1.1内部控制的含义及目标 1
1.1.2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1
1.2内部控制的的理论基础 2
1.2.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5
2.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5
2.1.1观念落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认识不全面 5
2.1.2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意识淡薄,缺少风险评估体系 5
2.1.3信息流通不畅 5
2.1.4监督机制还不完善 6
2.2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6
2.2.1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 6
2.2.2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6
2.2.3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6
2.2.4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 7
3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借鉴——以沃尔玛公司为例 8
3.1沃尔玛公司简介 8
3.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 8
3.2.1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卫星系统的建立 8
3.2.2良好的控制活动和风险意识 8
3.2.3合理规划物流系统,完善配送体系 9
3.2.4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人资政策 10
3.2.5不安现状勇于创新 10
4完善我国企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2
4.1建立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 12
4.2加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和建立激励机制 12
4.3营造和完善优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3
4.3.1分清各个部门职责 13
4.3.2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 13
4.3.3内控文化的宣导 13
4.3.4培训考核及再教育计划 13
4.4重视客户价值管理 14
5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及目标
1.1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
1.1.1内部控制的含义及目标
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知:“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懂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的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从上述定义可知,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管理者在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了保护企业内部资产财务的安全及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等而所制定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
(1)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构成优良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确保企业能良好的实现其战略目标。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风险识别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安全和健康的运行。
(3)能有效的防患各种欺诈、舞弊等行为,堵塞企业漏洞,消除隐患,来保护企业的资产的安全完整。
(4)规范企业会计单位的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则制度的贯彻执行。
1.1.2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1992 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 委员会)在其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中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该报告提出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为有效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框架。内部控制要素整体架构如图1-1所示:
图1—1 内控控制的构成要素
1.2内部控制的的理论基础
1.2.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长期在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组织(单位)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中凝聚了世界上古往今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1](宋良荣,2006)。在内部控制发展史中,我们根据内部控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征,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二十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内部牵制这个概念。《柯式会计辞典》定义“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方式,以防止错误和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任何个人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的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的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相互检查或交叉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所以设计高效的内部牵制制度能促进企业准确完整的处理程序,而在这些程序中,内部牵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内部牵制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中的理论依据。它能帮助企业查错防止舞弊,以职务分离和帐目核对为手段,对企业的财务和资金为主要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的初级控制措施。内部牵制一般可分为4个部分:①实物牵制;②机械牵制;③体制牵制;④簿记牵制。通过对账务的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降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可以说内部牵制机制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的产生期。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到二十世纪70年代初,内部牵制逐渐被内部控制制度替代了,这被誉为内部控制的产生期。工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对原有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认知,公司股份制成为了历史的主角,为了适应这时期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诞生了以法律形式的内部管理条例。
发展阶段。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内部控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现代公司制和系统管理理论之中,原有的内部控制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内部控制结构”适时的出现代替了“内部控制”一词,内部控制结构是以系统管理理论为依据,重视环境的因素,将内部控制看做是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组成的系统,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对环境的重视。
成熟阶段。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不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加速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内部控制结构逐渐发展为“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92年,由美国内控研究机构“COSOS”发布了具有突破历史意义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制定了内部控制的统一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三大目标分别是经营目标,信息目标及合规目标。五大要素着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企业的规则制度构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综述
1从国内外内部控制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结构、内控控制整体框架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在1934年美国政府出台的《证券交易法》中首次出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而后在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在《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互相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该委员会在1958年的《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中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1972在《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中,重新划分了范围。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和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含义变的更加明朗,涵盖范围日趋广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内部控制由此诞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