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规模分布与异速生长特征研究

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成区面积的急速扩张,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之一,在近二十年内的人口增长与建成区面积扩张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与异速生长模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000-2014年的城市规模分布情况以及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化趋势,得出结论为城市规模的分布比较均匀,规模结构相对均衡,中间位序的城市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绝大多数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并提出合理控制大城市建成区土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建成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2
(一)国内研究 2
1.城市规模体系研究 2
2.城市扩张驱动力研究 2
3.人口与土地异速生长研究 3
(二)国外研究 3
1.城市结构分形研究 3
2.城市扩张驱动机制研究 3
3.城市异速生长研究 4
(三)文献评述 4
二、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
(一)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 4
(二)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 5
(三)数据来源 5
三、 实证分析 5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5
1.城市人口的规模分布 6
2.城市建成区面积的规模分布 6
3.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Zipf维数变化趋势 6
(二)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7
四、 结论与建议 8
(一)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城市规模分布与异速生长特征研究
引言
引言
自2000年起,我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我国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时代。在2000年之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以改革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海地区农村经济体制和发展新兴小城镇为主,城市化率仅有30%左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城市化由沿海向内陆全面展开,积极发展小城镇,城市化率快速提升。到了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截止2016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35%,年均增长保持在3%左右。
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伴随着城市增长速度加快,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大城市,地区间发展开始出现不平衡。城市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变化趋势都可以用来衡量城市规模和城市化速度。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常住人口与建成区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在不断变化。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城市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优化被重点提出,“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被强调,因此,如何对城市增长进行有效管控,合理布局城市建成区面积、理性扩张土地面积,平衡人地关系,平衡地区间的城市规模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规模庞大的人口转移,二是城市土地的快速扩张,因此人口增长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城市人口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城市用地扩张又会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中国的城市化比较复杂,因此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国内对于城市人口增加与土地扩张的研究多集中在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的二元协调度以及人口增长和土地扩张的驱动力因素研究方面。
本文主要选择长江三角洲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002014年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作为变量,借助SPSS软件,采用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分析长三角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情况以及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而研究城市增长的规律,为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政策与措施提供实证积累与政策依据。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1.城市规模体系研究
城巿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各种要素综合产生的凝聚力和扩散力,其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经济规模,这三个指标间彼此影响,共同的决定了城市规模的形成。
国内对于城市规模体系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艾南山、陈勇(1993)研究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城市结构分形特征[],陈彦光等(1994)探讨了城市规模的分形与分维理论基础[],随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研究城市体系的等级、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作用等。
在城市规模体系的研究上,刘继生等(1995)研究了东北地区和河南省北部地区城市空间分形结构,同时分析长春地区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舒倩(2005)、汤放华(2008)、丁志伟(2010)等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长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空间体系呈集聚趋势,珠三角和中原城市城市空间体系趋于松散。高翔等(2009)研究了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区域,分析其城市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内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关系。王茂军等(2010)研究了全国、北方和南方城市体系中城镇规模、中心城市规模、首位城市规模的分布情况[]。韩志文等(2010)采用城市分形理论,分析了甘肃省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城市结构特征[]。
目前,在城市规模体系的研究上,位序-规模分布、城市异速生长、城市化等问题都是研究的热点。
2.城市扩张驱动力研究
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间段中,这些因素在城市扩张中所占的影响权重是不同的。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规模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姚士谋等(1995)认为,城市职能的发展与调整是城市用地扩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何流和崔功豪(2000)总结了南京城巿空间扩展的特征,认为经济的推动、政策的变动和规划的引导城是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陈有川(2003)认为,我国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巿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马强和徐循初(2004)指出美国城市地域范围扩大的原因是交通成本的降低,私家车的普及和大规模建设的公路交通网;而我国的城市扩张则是由于对道路设施建设的过度投资[]。宋娟(2005)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城巿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城市是向外围扩张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