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光鳞曜生态建筑设计中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附件)【字数:5926】
摘 要伴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发展与成熟,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已经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的主要参照点。如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并且大力利用新兴能源来建造一个属于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建筑。本文分为四个章节,依次具体介绍了选题背景,参考案例以及设计方案的展开过程。建筑首先要以“美”为第一要义进行外观造型的设计,其次考虑功能与其相结合,针对选题“潜光鳞曜”将通过建筑外观造型、表皮的运用和室内的功能结构去阐释这一主题。为了透彻的了解生态建筑,我们还对国内外两个生态建筑案例进行造型的研究与分析,最后一章节则是侧重本次建筑设计方案的展开过程,描述建筑造型从理念雏形到最终成型定稿的过程。生态建筑的兴起引起了全球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对生活和消费模式的进行了反思,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目 录
1 课题简介 1
1.1选题背景 1
1.2选题意义 1
2 课题调研 2
2.1调研内容 2
2.1.1新能源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2
2.1.2 建筑形态与功能的结合 3
2.2 调研结论 4
3 设计理念 5
3.1设计准备 5
3.2设计构思及创意 5
3.2.1设计中流线型的建筑形态 5
3.2.2设计中建筑构成的统一和变化 5
4 设计过程 8
4.1设计步骤 8
4.2设计形式 10
设计总结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课题简介
1.1选题背景
本次设计选题“潜光鳞曜”,着重于利用海上资源和环境打造度假酒店的设想。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建筑外观造型设计,建筑表皮设计,建筑室内功能设计,建筑室内空间形象设计和建筑周边景观设计。
古人云: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关于建筑外观造型方面,从本案的层面来说“潜光”将从建筑本身多变的造型以及建筑表皮材质的选取来实现。建筑项目位于具有地势高低落差的滨海区域,根据当地地势优势建立一个流线型风格的建筑。流线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态的建筑造型能够达到多方位采光的要求,而建筑中心的镂空部分则通过光影的折射原理形成整体通透——“曜”的效果。建筑的整体造型具有多层次的变化且杂而不乱犹如鳞片排布一般,而“鳞”这一概念则体现出建筑外观造型的层次感与秩序感。“潜光鳞曜”——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向我们展示如何将生态观、回归自然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的充分结合。
1.2选题意义
随着本世纪区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发生,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不断涌现。美国学者就曾提出:空间设计结合自然的第一步就要从宏观角度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和对自然进行开发所形成的破坏,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来适应自然;其次,利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证明人类同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同时强调了现代城市中的建筑更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并且结合自然。因此,我们从生态与建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通过能源、物质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可回收性,可以解决自然资源危机。
2 课题调研
2.1调研内容
2.1.1可再生能源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可再生能源则包含了太阳能、风力、水力、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生物质能等。现今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以竹材的生态设计——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如图21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所示)为例,作为2005年世博会的举办国,其建造理念表达了生态建筑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图21 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
爱知世博会政府馆(如图21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所示)的外观犹如一个蚕茧状的巨大竹笼,这一启发来源于蛹、茧和地球大气层。该建筑长90米、宽70米、高19米,建筑的整体构架使用竹子搭建而成,外面的屋顶和墙体是用纸做的,它不仅可以使阳光变得更加柔和,同时还可以保持展馆内与室外的不断通风,凉爽怡人。竹子经过特殊的烟熏处理,克服了虫害、发霉、龟裂等弱点,且竹材重量轻,可再利用;竹纤维的吸音性和隔热性能比较优越;六股竹材的使用在整个建筑结构中都很坚固。展馆建筑本身的材料全部可以再生利用,在活动结束后亦可加工制成纸张使用,美观与环保并存。
能源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范围内能源不断的短缺,放眼各国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开发与研究可再生能源来代替被过度开采和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资源利用方面共同的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2.1.2建筑形态与功能的结合
建筑的功能与形态关系密不可分,如同骨与肉的关系,骨决定形,肉丰满状;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则功能是骨骼,形态是肉体,同时形态对功能也具有反作用。建筑内部空间由于功能使用要求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所以其内部空间的组合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以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如图22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1,图23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2所示)为例。
图22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1
图23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2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热压式通风、被动式自然通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地道风系统等技术手段,整体建筑不需要使用空调,加上储能蓄热材料,使馆内温度舒适。
(2)多种形式采光实现建筑日间常规照明0能耗,节能产能两方面实现建筑运行零能耗。
(3)人工湿地实现污水0排放。室内种植植物,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综合绿化是园艺博览会的主题。
(4)展示与建筑一体化。生态科技馆建筑本身就是最大的展示品。
2.2调研结论
许多能源机构与专家预测预测到本世纪中期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和化石能源资源的逐步枯竭,可再生能源将占据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比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探寻研究建筑形态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有必然要了解功能与空间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见图23成都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外观,图24某建筑造型)
图24 成都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外观 图25 某建筑造型
目 录
1 课题简介 1
1.1选题背景 1
1.2选题意义 1
2 课题调研 2
2.1调研内容 2
2.1.1新能源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2
2.1.2 建筑形态与功能的结合 3
2.2 调研结论 4
3 设计理念 5
3.1设计准备 5
3.2设计构思及创意 5
3.2.1设计中流线型的建筑形态 5
3.2.2设计中建筑构成的统一和变化 5
4 设计过程 8
4.1设计步骤 8
4.2设计形式 10
设计总结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课题简介
1.1选题背景
本次设计选题“潜光鳞曜”,着重于利用海上资源和环境打造度假酒店的设想。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建筑外观造型设计,建筑表皮设计,建筑室内功能设计,建筑室内空间形象设计和建筑周边景观设计。
古人云: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关于建筑外观造型方面,从本案的层面来说“潜光”将从建筑本身多变的造型以及建筑表皮材质的选取来实现。建筑项目位于具有地势高低落差的滨海区域,根据当地地势优势建立一个流线型风格的建筑。流线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态的建筑造型能够达到多方位采光的要求,而建筑中心的镂空部分则通过光影的折射原理形成整体通透——“曜”的效果。建筑的整体造型具有多层次的变化且杂而不乱犹如鳞片排布一般,而“鳞”这一概念则体现出建筑外观造型的层次感与秩序感。“潜光鳞曜”——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向我们展示如何将生态观、回归自然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的充分结合。
1.2选题意义
随着本世纪区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发生,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不断涌现。美国学者就曾提出:空间设计结合自然的第一步就要从宏观角度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和对自然进行开发所形成的破坏,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来适应自然;其次,利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证明人类同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同时强调了现代城市中的建筑更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并且结合自然。因此,我们从生态与建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通过能源、物质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可回收性,可以解决自然资源危机。
2 课题调研
2.1调研内容
2.1.1可再生能源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可再生能源则包含了太阳能、风力、水力、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生物质能等。现今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以竹材的生态设计——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如图21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所示)为例,作为2005年世博会的举办国,其建造理念表达了生态建筑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图21 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
爱知世博会政府馆(如图21日本爱知世博会政府馆所示)的外观犹如一个蚕茧状的巨大竹笼,这一启发来源于蛹、茧和地球大气层。该建筑长90米、宽70米、高19米,建筑的整体构架使用竹子搭建而成,外面的屋顶和墙体是用纸做的,它不仅可以使阳光变得更加柔和,同时还可以保持展馆内与室外的不断通风,凉爽怡人。竹子经过特殊的烟熏处理,克服了虫害、发霉、龟裂等弱点,且竹材重量轻,可再利用;竹纤维的吸音性和隔热性能比较优越;六股竹材的使用在整个建筑结构中都很坚固。展馆建筑本身的材料全部可以再生利用,在活动结束后亦可加工制成纸张使用,美观与环保并存。
能源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范围内能源不断的短缺,放眼各国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开发与研究可再生能源来代替被过度开采和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资源利用方面共同的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2.1.2建筑形态与功能的结合
建筑的功能与形态关系密不可分,如同骨与肉的关系,骨决定形,肉丰满状;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则功能是骨骼,形态是肉体,同时形态对功能也具有反作用。建筑内部空间由于功能使用要求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所以其内部空间的组合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以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如图22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1,图23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2所示)为例。
图22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1
图23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外观造型2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热压式通风、被动式自然通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地道风系统等技术手段,整体建筑不需要使用空调,加上储能蓄热材料,使馆内温度舒适。
(2)多种形式采光实现建筑日间常规照明0能耗,节能产能两方面实现建筑运行零能耗。
(3)人工湿地实现污水0排放。室内种植植物,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综合绿化是园艺博览会的主题。
(4)展示与建筑一体化。生态科技馆建筑本身就是最大的展示品。
2.2调研结论
许多能源机构与专家预测预测到本世纪中期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和化石能源资源的逐步枯竭,可再生能源将占据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比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探寻研究建筑形态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有必然要了解功能与空间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见图23成都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外观,图24某建筑造型)
图24 成都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外观 图25 某建筑造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