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亨桥效果图设计及动态演示
文亨桥效果图设计及动态演示
本论文研究的是古桥的三维效果图设计及动态演示,三维动画技术和数字表现技术当今数字化时代应用越来越多,在古建筑表现方面也有很广泛的应用。文亨桥是众多古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桥。文章论述文亨桥三维效果图及动态演示短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该短片让人们了解文亨桥,了解古桥。以文亨桥为一个点,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古桥的行动中来。本文阐述了数字表现技术在古桥展示方面的应用以及制作过程。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文亨桥资料整理。通过上网查找图片、文字资料,实地考察的方式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
二、文亨桥数字化表现前期策划。通过资料的分析整理,确定了作品的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各部分制作的流程等。
三、文亨桥三维效果图设计。根据现有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拆迁前的文亨桥进行三维复原,制作效果图。
四、文亨桥动态演示。拆迁前部分通过三维展示动画的方式来表现,拆迁后部分通过实地拍摄视频的方式。通过后期软件剪辑合成一部关于文亨桥动态演示的短片。
关键词:文亨桥;三维效果图;数字化表现;动态演示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问题提出 2
1.3 研究意义 3
第2章 文亨桥数字化表现设计方案 4
2.1资料整理 4
2.2分析结果及课题表现方式 6
2.3 制作方案规划 7
2.4 技术支持 8
第3章 文亨桥三维效果图设计 10
3.1效果图设计前期策划 10
3.2 3dsmax建模 11
3.3 材质灯光 17
3.4效果图渲染 20
第4章 文亨桥动态演示 23
4.1 分镜头脚本创作 23
4.2 三维动画制作 27
4.3 实地拍摄 30
4.4 后期制作 31
第5章 结论 33
5.1 制作过程总结 33
5.2 不足与展望 34
参考文献 35
致谢 36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三维动画技术是当今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的建筑动画主要被应用于房地产广告宣传、工程投标、建设项目审批、环境介绍、古建筑保护、古建筑复原等。涉及到的行业范围有房地产、规划院、建筑设计院、政府部门、电视台、广告传媒等。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在古建筑复原方面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虚拟古迹漫游动画是指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真实地再现古迹原有风貌,并通过漫游动画的视觉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属于三维动画技术中的一种。目前很多文物古迹都采用虚拟漫游动画来重现古代的场景。有的已经被损坏的的文物古迹也通过虚拟现实来进行还原。如敦煌莫高窟三维数字化重现(图1.1),虚拟故宫(图1.2),大明宫三维动画(图1.3)。
古桥历史上溯春秋,下及清末民初。据《武进县志》记述:武进最早的桥梁是阖闾桥(现存遗址),为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后有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所建的内阁小桥,唐至德年间(756~758年)所建的月斜桥,其余少量为宋、元两代所建,大多是明、清两代重建或重修。据史料记载常武地区的古桥大大小小共有1200多座。古桥成为地区城镇和村落的历史“名片”。古桥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文物建筑。20191030133647
1.2 问题提出
古桥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倡导民众们加入到保护古桥的行动来。近年来,很多古桥出现了沉降、损坏。比如,武进区奔牛镇东街的老孟河入运河出口处,有一座单孔独拱石桥——万缘桥。这座重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的古桥历经134年的沧桑风雨,至今仍是老孟河东西两岸百姓往来的交通要道,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居住在桥两岸的居民却发现,这座古桥目前的境况堪忧:桥面沉降明显、条石断裂、桥洞内侧渗漏……居民为之吁请加紧维护。这座省级文保如今确如当地居民所反映,桥西坡道有一处桥面条石严重沉降,凹陷底部的条石与正常条石落差近10厘米;桥顶2个吴王靠背式石栏已经裂成了几块;桥东坡道上也有2处内凹明显,上桥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绊脚。武进区遥观镇的留道社区,有一座横跨通济河的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失考,但曾于清道光十八年重修,至今也已有175年之久。从2000年开始,古桥的石结构部分陆续自然风化、断裂,如今已经成了田野中的一座危桥。俞家塘村北的一片田野里,只见一座麻石古桥静卧在一条小河上,四周是大片的油菜花地,景色甚美。走上古桥才发现,桥东堍已经只剩下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残损桥面,桥面条石大部分已经断裂掉入河中,桥西堍也有三分之一的条石断裂、缺失。这座村民嘴里的“社塘桥”有两个名字,桥南刻着“南湖桥”,而桥北却刻着“致和桥”。按照目前古桥损坏状况和沉降速度,这座175年的古迹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成为田野中的一堆废石。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因年久失修,或因古桥渐渐失去交通功能,常武古桥现正走向衰微。或被超负荷使用,或年久失修,或随意改造,或被拆除,古桥逐年递减,武进1200座古桥,1985年尚存774座,目前仅存150-200座,每年以10%速度消失;如不加保护,20年后,武进难觅古桥。今列入市文保单位的古桥仅10座,区级19座。武进历史上最悠久的春秋阖闾桥,如今只剩下碑石遗址;春秋周敬王25年所建的横林桥,南桥堍倒塌,拆除;阳湖八景之一白塔塘桥,受碰撞成危桥……。
2012年8月,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一企业主办保护古桥系列公益活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福桥等六座桥竖介绍碑。这一切,仅是保护古桥的开始,其力度、宽度和深度都应强化。保护古桥,不仅仅是公益活动,而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对文化的态度,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保护古桥,也不仅仅是文管部门的事情,社会资金加入固然好,但更需政府大力主导。三维动画技术在古建筑保护,复原方面都有很多的运用,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古桥的应用。
1.3 研究意义
对古桥的保护,宣传是第一步。保护古桥,不仅仅是政府部分的工作,如果只靠政府的管理和保护,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是民众有保护古桥的一种意识,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所以第一步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桥,了解古桥的文化,了解古桥的魅力所在。
虚拟现实技术在重大遗址复原与重建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虚拟复原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古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虚拟古建筑系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文化遗产的展出效果和展出效率,对其保护应用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相关研究对社会的很多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对古建筑、古遗址进行模拟仿真,可以提取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古城和古景区宣传推广的绝好材料。
运用独特的创意构架,优美的镜头画面,流畅的影视语言,结合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将视频、文字、图像、动画、音乐、音效等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以图文并茂,影音互动的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制作出一部关于文亨桥的宣传短片,极具视觉冲击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其最后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沉浸其中,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本论文研究的是古桥的三维效果图设计及动态演示,三维动画技术和数字表现技术当今数字化时代应用越来越多,在古建筑表现方面也有很广泛的应用。文亨桥是众多古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桥。文章论述文亨桥三维效果图及动态演示短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该短片让人们了解文亨桥,了解古桥。以文亨桥为一个点,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古桥的行动中来。本文阐述了数字表现技术在古桥展示方面的应用以及制作过程。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文亨桥资料整理。通过上网查找图片、文字资料,实地考察的方式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
二、文亨桥数字化表现前期策划。通过资料的分析整理,确定了作品的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各部分制作的流程等。
三、文亨桥三维效果图设计。根据现有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拆迁前的文亨桥进行三维复原,制作效果图。
四、文亨桥动态演示。拆迁前部分通过三维展示动画的方式来表现,拆迁后部分通过实地拍摄视频的方式。通过后期软件剪辑合成一部关于文亨桥动态演示的短片。
关键词:文亨桥;三维效果图;数字化表现;动态演示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问题提出 2
1.3 研究意义 3
第2章 文亨桥数字化表现设计方案 4
2.1资料整理 4
2.2分析结果及课题表现方式 6
2.3 制作方案规划 7
2.4 技术支持 8
第3章 文亨桥三维效果图设计 10
3.1效果图设计前期策划 10
3.2 3dsmax建模 11
3.3 材质灯光 17
3.4效果图渲染 20
第4章 文亨桥动态演示 23
4.1 分镜头脚本创作 23
4.2 三维动画制作 27
4.3 实地拍摄 30
4.4 后期制作 31
第5章 结论 33
5.1 制作过程总结 33
5.2 不足与展望 34
参考文献 35
致谢 36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三维动画技术是当今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的建筑动画主要被应用于房地产广告宣传、工程投标、建设项目审批、环境介绍、古建筑保护、古建筑复原等。涉及到的行业范围有房地产、规划院、建筑设计院、政府部门、电视台、广告传媒等。虚拟古迹漫游动画在古建筑复原方面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虚拟古迹漫游动画是指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真实地再现古迹原有风貌,并通过漫游动画的视觉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属于三维动画技术中的一种。目前很多文物古迹都采用虚拟漫游动画来重现古代的场景。有的已经被损坏的的文物古迹也通过虚拟现实来进行还原。如敦煌莫高窟三维数字化重现(图1.1),虚拟故宫(图1.2),大明宫三维动画(图1.3)。
古桥历史上溯春秋,下及清末民初。据《武进县志》记述:武进最早的桥梁是阖闾桥(现存遗址),为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后有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所建的内阁小桥,唐至德年间(756~758年)所建的月斜桥,其余少量为宋、元两代所建,大多是明、清两代重建或重修。据史料记载常武地区的古桥大大小小共有1200多座。古桥成为地区城镇和村落的历史“名片”。古桥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文物建筑。20191030133647
1.2 问题提出
古桥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倡导民众们加入到保护古桥的行动来。近年来,很多古桥出现了沉降、损坏。比如,武进区奔牛镇东街的老孟河入运河出口处,有一座单孔独拱石桥——万缘桥。这座重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的古桥历经134年的沧桑风雨,至今仍是老孟河东西两岸百姓往来的交通要道,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居住在桥两岸的居民却发现,这座古桥目前的境况堪忧:桥面沉降明显、条石断裂、桥洞内侧渗漏……居民为之吁请加紧维护。这座省级文保如今确如当地居民所反映,桥西坡道有一处桥面条石严重沉降,凹陷底部的条石与正常条石落差近10厘米;桥顶2个吴王靠背式石栏已经裂成了几块;桥东坡道上也有2处内凹明显,上桥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绊脚。武进区遥观镇的留道社区,有一座横跨通济河的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失考,但曾于清道光十八年重修,至今也已有175年之久。从2000年开始,古桥的石结构部分陆续自然风化、断裂,如今已经成了田野中的一座危桥。俞家塘村北的一片田野里,只见一座麻石古桥静卧在一条小河上,四周是大片的油菜花地,景色甚美。走上古桥才发现,桥东堍已经只剩下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残损桥面,桥面条石大部分已经断裂掉入河中,桥西堍也有三分之一的条石断裂、缺失。这座村民嘴里的“社塘桥”有两个名字,桥南刻着“南湖桥”,而桥北却刻着“致和桥”。按照目前古桥损坏状况和沉降速度,这座175年的古迹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成为田野中的一堆废石。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因年久失修,或因古桥渐渐失去交通功能,常武古桥现正走向衰微。或被超负荷使用,或年久失修,或随意改造,或被拆除,古桥逐年递减,武进1200座古桥,1985年尚存774座,目前仅存150-200座,每年以10%速度消失;如不加保护,20年后,武进难觅古桥。今列入市文保单位的古桥仅10座,区级19座。武进历史上最悠久的春秋阖闾桥,如今只剩下碑石遗址;春秋周敬王25年所建的横林桥,南桥堍倒塌,拆除;阳湖八景之一白塔塘桥,受碰撞成危桥……。
2012年8月,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一企业主办保护古桥系列公益活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福桥等六座桥竖介绍碑。这一切,仅是保护古桥的开始,其力度、宽度和深度都应强化。保护古桥,不仅仅是公益活动,而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对文化的态度,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保护古桥,也不仅仅是文管部门的事情,社会资金加入固然好,但更需政府大力主导。三维动画技术在古建筑保护,复原方面都有很多的运用,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古桥的应用。
1.3 研究意义
对古桥的保护,宣传是第一步。保护古桥,不仅仅是政府部分的工作,如果只靠政府的管理和保护,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是民众有保护古桥的一种意识,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所以第一步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桥,了解古桥的文化,了解古桥的魅力所在。
虚拟现实技术在重大遗址复原与重建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虚拟复原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古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虚拟古建筑系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文化遗产的展出效果和展出效率,对其保护应用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相关研究对社会的很多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对古建筑、古遗址进行模拟仿真,可以提取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古城和古景区宣传推广的绝好材料。
运用独特的创意构架,优美的镜头画面,流畅的影视语言,结合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将视频、文字、图像、动画、音乐、音效等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以图文并茂,影音互动的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制作出一部关于文亨桥的宣传短片,极具视觉冲击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其最后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沉浸其中,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szmt/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