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故事市古邳镇旧城村交往空间改造设计
村落,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与唐朝,具有较强的内聚性、地域性、文化性。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的新农村改造运动开展,许多村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一些地区对农村进行“一刀切”的改造方法,忽视原住居民对功能的需求,忽视原有场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本项目通过对徐州市古邳镇旧城村历史变迁过程的梳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修复,重塑场地历史文脉来进行规划。首先,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设置合理的功能分区,对村内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与改造。其次,增加场地历史文脉,唤醒居民共同记忆。最后,充分利用村内河流、荒地设置湿地、雨水花园等,保护乡村生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 农村聚落,历史文脉,人本原则,交往空间,滨水空间
目 录
1 前言 1
2 场地分析 1
2.1 场地概况分析 1
2.1.1 基地位置 1
2.1.2 区位分析 1
2.2 历史文脉分析 2
2.3 自然条件分析 2
3 概念分析 2
3.1 设计主题 2
3.2 设计原则 3
3.2.1 以人为本 3
3.2.2 生态性 3
3.2.3 地方性 4
3.2.4 娱乐性 4
3.2.5 延续性 4
3.2.6 可持续性 4
3.3 问题策略 5
3.3.1 休憩空间较少 5
3.3.2 巷口空间单调 5
3.3.3 地域文脉缺失 5
3.3.4 河流生态环境较差 6
3.3.5 绿化种植较为单一 6
3.3.6 水位高差变化较大 6
4 方案设计 7
4.1 总体设计 7
4.2 功能分区 7
4.2.1 滨河景观带 7
4.2.2 入口景观区 7
4.2.3 文化纪念区 7
4.2.4 公共活动区 8
4.2.5 休闲健身区 8
4.2.6 儿童活动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
4.2.7 局部休憩区 8
4.3 交通系统 9
4.3.1 车行系统 9
4.3.2 慢行系统 9
4.4 植物配置 9
4.4.1 滨河景观带 9
4.4.2 入口景观区 9
4.4.3 文化纪念区 9
4.4.4 公共活动区 10
4.4.5 休闲健身区 10
4.4.6 儿童活动区 10
4.4.7 局部休憩区 10
4.5 局部细部设计 10
4.5.1 座椅 10
4.5.2 铺装 11
5 经济技术指标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前言
自古以来,村落都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组成单元。先人们,大都以氏族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聚落。村落,它伴随着时间的更替,朝代的变迁,世世代代繁衍而来。远亲不如近邻,对人们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城市扩张运动以及当下比较“时髦”的新农村改造,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乡村景观消亡的问题较为突出 [1]。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被同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隔阂加深,人际关系变得冷淡,那种温馨悠闲的乡村生活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如何守护住我们的家园,如何重塑乡土文化以及如何引导人们主动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交往活动,大家互相交流聊天是本方案主要解决的问题。
2 场地分析
2.1 场地概况
2.1.1 基地位置
旧城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古邳镇。古邳镇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黄河故道与庆安湖交汇处。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北部和西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南部地貌为平原。土壤以潮土为主要类型,较为肥沃。古邳镇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两汉三国下邳古城遗址所在地,镇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孕育了黄石公、张良、孙权、汤总兵、小萝卜头等著名历史人物。
2.1.2 区位分析
旧城村旧城河和奎文河交汇处。面积约为4.5公顷,共40户居民。育龙路、旭升街等道路穿过村内。 北部与旧州、牌坊、阙里等村相邻,东部与财神阁、大堂、城里等村连成一片,西部隔河与南门堰相望。村内现存约10米宽的道路,地势较为平坦,村口尚存大片无主荒地,西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据了解古邳镇入选“中国—英国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成为全国三家试点乡镇之一。目前旧州、牌坊、南门堰等村已完成新农村改造建设项目。旧城新农村改造已经开始启动拆迁计划,如何留住旧城村历史文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是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历史文脉分析
旧城村位于古邳镇镇区东部,是苏北地区著名的历史古村。因其坐落于下邳古城旧址之上,故名“旧城”。旧城村与旧州、牌坊、天庙、阙里、鼓楼、财神阁等村相邻。村内现存下邳古城遗址、下邳古城墙遗址、白门楼遗址、圯桥进履遗址、留侯祠、城隍庙等。
1668年,郯庐地震波及古邳镇,同时黄河决口。幸免于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十多户居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被迫迁至城南环城围堰居住,发展成今天的旧城、旧州。村民因其祖居所地靠近东门城楼——白门楼,所以世代居民多以城门为姓氏,取首字“白”为姓。
2.3 自然条件分析
旧城村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分明,季风较为显著。冬季寒冷少雨,有冰冻。夏季炎热多雨,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光照较为充足。土壤以潮土为主,PH值呈中性,适宜大部分北方植物和少量南方之物生长。
3 概念设计
3.1 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村口的故事
“昨天”的故事:旧城村是下邳古城老城遗址所在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张良“圯桥进履”,终于辅佐刘邦成就大汉基业;吕布辕门射戟,命陨白门楼;关羽土山被俘,与曹操约法三章,以忠义美名万古流芳;明代皇妃田氏回乡省亲,荣归故里,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这些英雄的传说,市井的故事在一代代人的口中流传着,同时也给后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深思。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将这些文脉融入景点之中,让其成为历史的活化石,结合古邳镇的整体面貌,给予场地特色[2]。
目 录
1 前言 1
2 场地分析 1
2.1 场地概况分析 1
2.1.1 基地位置 1
2.1.2 区位分析 1
2.2 历史文脉分析 2
2.3 自然条件分析 2
3 概念分析 2
3.1 设计主题 2
3.2 设计原则 3
3.2.1 以人为本 3
3.2.2 生态性 3
3.2.3 地方性 4
3.2.4 娱乐性 4
3.2.5 延续性 4
3.2.6 可持续性 4
3.3 问题策略 5
3.3.1 休憩空间较少 5
3.3.2 巷口空间单调 5
3.3.3 地域文脉缺失 5
3.3.4 河流生态环境较差 6
3.3.5 绿化种植较为单一 6
3.3.6 水位高差变化较大 6
4 方案设计 7
4.1 总体设计 7
4.2 功能分区 7
4.2.1 滨河景观带 7
4.2.2 入口景观区 7
4.2.3 文化纪念区 7
4.2.4 公共活动区 8
4.2.5 休闲健身区 8
4.2.6 儿童活动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
4.2.7 局部休憩区 8
4.3 交通系统 9
4.3.1 车行系统 9
4.3.2 慢行系统 9
4.4 植物配置 9
4.4.1 滨河景观带 9
4.4.2 入口景观区 9
4.4.3 文化纪念区 9
4.4.4 公共活动区 10
4.4.5 休闲健身区 10
4.4.6 儿童活动区 10
4.4.7 局部休憩区 10
4.5 局部细部设计 10
4.5.1 座椅 10
4.5.2 铺装 11
5 经济技术指标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前言
自古以来,村落都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组成单元。先人们,大都以氏族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聚落。村落,它伴随着时间的更替,朝代的变迁,世世代代繁衍而来。远亲不如近邻,对人们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城市扩张运动以及当下比较“时髦”的新农村改造,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乡村景观消亡的问题较为突出 [1]。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被同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隔阂加深,人际关系变得冷淡,那种温馨悠闲的乡村生活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如何守护住我们的家园,如何重塑乡土文化以及如何引导人们主动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交往活动,大家互相交流聊天是本方案主要解决的问题。
2 场地分析
2.1 场地概况
2.1.1 基地位置
旧城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古邳镇。古邳镇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黄河故道与庆安湖交汇处。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北部和西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南部地貌为平原。土壤以潮土为主要类型,较为肥沃。古邳镇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两汉三国下邳古城遗址所在地,镇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孕育了黄石公、张良、孙权、汤总兵、小萝卜头等著名历史人物。
2.1.2 区位分析
旧城村旧城河和奎文河交汇处。面积约为4.5公顷,共40户居民。育龙路、旭升街等道路穿过村内。 北部与旧州、牌坊、阙里等村相邻,东部与财神阁、大堂、城里等村连成一片,西部隔河与南门堰相望。村内现存约10米宽的道路,地势较为平坦,村口尚存大片无主荒地,西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据了解古邳镇入选“中国—英国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成为全国三家试点乡镇之一。目前旧州、牌坊、南门堰等村已完成新农村改造建设项目。旧城新农村改造已经开始启动拆迁计划,如何留住旧城村历史文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是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历史文脉分析
旧城村位于古邳镇镇区东部,是苏北地区著名的历史古村。因其坐落于下邳古城旧址之上,故名“旧城”。旧城村与旧州、牌坊、天庙、阙里、鼓楼、财神阁等村相邻。村内现存下邳古城遗址、下邳古城墙遗址、白门楼遗址、圯桥进履遗址、留侯祠、城隍庙等。
1668年,郯庐地震波及古邳镇,同时黄河决口。幸免于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十多户居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被迫迁至城南环城围堰居住,发展成今天的旧城、旧州。村民因其祖居所地靠近东门城楼——白门楼,所以世代居民多以城门为姓氏,取首字“白”为姓。
2.3 自然条件分析
旧城村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分明,季风较为显著。冬季寒冷少雨,有冰冻。夏季炎热多雨,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光照较为充足。土壤以潮土为主,PH值呈中性,适宜大部分北方植物和少量南方之物生长。
3 概念设计
3.1 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村口的故事
“昨天”的故事:旧城村是下邳古城老城遗址所在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张良“圯桥进履”,终于辅佐刘邦成就大汉基业;吕布辕门射戟,命陨白门楼;关羽土山被俘,与曹操约法三章,以忠义美名万古流芳;明代皇妃田氏回乡省亲,荣归故里,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这些英雄的传说,市井的故事在一代代人的口中流传着,同时也给后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深思。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将这些文脉融入景点之中,让其成为历史的活化石,结合古邳镇的整体面貌,给予场地特色[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