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mm球头的研磨加工
本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是要求按照所给图纸,完成28mmArticul球头产品的研磨加工检测,达到图纸所需尺寸要求。
此文主要是针对该产品研磨过程分析及尺寸和圆度分析,具体有产品首件外径检测(螺旋测微器)及圆度检测(圆度仪)加工表面检测(3M纸及目测)。加工时需注意CNC加工后产品的尺寸来进行研磨时间的调整以达到图纸所需尺寸要求。每种量具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校准,其中圆度仪每天首班进行校准,螺旋测微器每班进行校准。(注;28mmArticul球头的螺旋测微器的测量值范围为25mm~50mm)
经过对产品的了解及对图纸的分析以及几个月的亲身操作,我掌握了一套加工产品及检测产品的有效方案,可以快速有效的加工产品。
引言 1
一、产品的加工 2
(一)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2
(二)加工难点的分析 2
(三)基本设备配置参数和研磨膏的替换 2
(四)产品表面的检查 3
(五)球头内孔的清洁 3
(六)量球头 3
(七)研磨产品装架 3
二、产品的测量 4
(一)零件图纸的分析 4
(二)研磨工序的检测 4
(三)圆度仪介绍 5
(四)常用量具的介绍 5
三、产品的清洗 6
(一)清洗的步骤 6
(二)清洗参数及流程图 7
(三)研磨成品基本要求 8
(四)其他缺陷介绍 8
总结 9
致谢 10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我也已经是大三的实习生了。出了校门,走进社会,才体会到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我报考了CAD中级培训班和英语四级。上课时我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不懂就问。课外我还参加各种活动,如篮球比赛等。
作为一名医疗器械的生产者,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必备的,因为医疗行业我们必须对每一位使用者负责。这也是公司的理念之一。在我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便是尺寸的问题。尺寸过大过小都是不合格的产品。所以对于两句的校准,产品的检测都要严格把关。
为了减少错误的出现,我们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在我们犯错的是后腰严格检讨并改正错误,要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对于技能的提升还有减少DHR的错误率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这道工序是继CNC之后抛光之前的一道工序,可以说这道工序对于产品的最后成型时相当的重要的。这道工序的主要作用是去除CNC的表面加工痕迹,即车刀纹、表面损伤、划伤,以达到产品表面是镜面效果。
此毕业设计,用到了在学校的很多知识,比如能读懂图纸、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等。新学到的有圆度仪的使用。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可以把我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提升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产品的加工
(一)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建工前,首先对各台机器进行点检,如果是当天首班,则需要对圆度仪进行校验,打印出圆度并写上圆度仪编号和标准球编号(注:圆度仪量程为±5μm,圆度值不得超过0.5μm)。再检查工位上是否有上一批产品的工单或者报废品,防止混批。
将超声波清洗槽二槽加满水并将一槽加清洗剂并加满水,用浓度仪测出浓度(3%~5%),打开一槽加热开关。
调好研磨碗,所需工具:六角扳手、弯嘴钳、研磨棒、绿胶带、剪刀。调配研磨液(研磨油和研磨粉),调配到勺子倾斜,研磨液缓慢流下即可。将调好的研磨液盛如研磨碗中(一般5~6勺即可),关闭安全栅。
检查产品数量、批号、产品号是否与工单一致,检查打标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则拒收。
检查研磨环。研磨环应该是平的,均匀磨损,如果磨损不均匀必须更换。研磨换不搞出基座最起码6.35mm,并在研磨过程中啊保持这个距离。同事要注意研磨环的磨损情况一般在研磨3~4个茶品后腰去毛刺及锉刀挫平。
装夹产品,紧度适合(注意手柄表面无污渍)。打开SFC,输入产品号和工序号,工单检查合格进入首件检验界面,输入圆度仪编号和螺旋测微器编号(使用前进行校验)。
(二)加工难点的分析
⒈ 装夹产品前手柄表面要抛光。
⒉ 装夹产品时不能用太大力,否则容易导致产品内孔夹伤,也不能太轻,否则产品会飞出。
⒊ 研磨碗的调整,研磨碗没调好,容易导致产品内孔进研磨液,产生污渍。
⒋ 研磨时间的调整,根据产品尺寸的不同调整研磨时间。
(三)基本设备配置参数和研磨膏的替换
研磨棒伸出研磨杆套要适当,手柄运动过程中应与研磨杆套五干涉。
研磨换高出基座6.35~19.06mm,对于26~32mm的球头产品用最深的槽。
碗边用绿胶带缠住,以免工作时研磨膏溅出,交代高度设置为不干扰手柄运动且能有效防止研磨膏溅出。
旋转研磨碗研磨膏应该顺着铜管流到球头的上面和下面。调整铜管位置,确保不在碗、基座的旋转路径上,再开动机器。
确保研磨的过程中研磨膏不进入球头的内孔,如发现球头内孔进料,则需要更换手柄或者用超声波清洗手柄。
标准球头的淹没过程中压力为4巴,之后需要在1.5巴的压力下研磨2分钟得到表面效果。
此文主要是针对该产品研磨过程分析及尺寸和圆度分析,具体有产品首件外径检测(螺旋测微器)及圆度检测(圆度仪)加工表面检测(3M纸及目测)。加工时需注意CNC加工后产品的尺寸来进行研磨时间的调整以达到图纸所需尺寸要求。每种量具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校准,其中圆度仪每天首班进行校准,螺旋测微器每班进行校准。(注;28mmArticul球头的螺旋测微器的测量值范围为25mm~50mm)
经过对产品的了解及对图纸的分析以及几个月的亲身操作,我掌握了一套加工产品及检测产品的有效方案,可以快速有效的加工产品。
引言 1
一、产品的加工 2
(一)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2
(二)加工难点的分析 2
(三)基本设备配置参数和研磨膏的替换 2
(四)产品表面的检查 3
(五)球头内孔的清洁 3
(六)量球头 3
(七)研磨产品装架 3
二、产品的测量 4
(一)零件图纸的分析 4
(二)研磨工序的检测 4
(三)圆度仪介绍 5
(四)常用量具的介绍 5
三、产品的清洗 6
(一)清洗的步骤 6
(二)清洗参数及流程图 7
(三)研磨成品基本要求 8
(四)其他缺陷介绍 8
总结 9
致谢 10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我也已经是大三的实习生了。出了校门,走进社会,才体会到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我报考了CAD中级培训班和英语四级。上课时我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不懂就问。课外我还参加各种活动,如篮球比赛等。
作为一名医疗器械的生产者,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必备的,因为医疗行业我们必须对每一位使用者负责。这也是公司的理念之一。在我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便是尺寸的问题。尺寸过大过小都是不合格的产品。所以对于两句的校准,产品的检测都要严格把关。
为了减少错误的出现,我们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在我们犯错的是后腰严格检讨并改正错误,要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对于技能的提升还有减少DHR的错误率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这道工序是继CNC之后抛光之前的一道工序,可以说这道工序对于产品的最后成型时相当的重要的。这道工序的主要作用是去除CNC的表面加工痕迹,即车刀纹、表面损伤、划伤,以达到产品表面是镜面效果。
此毕业设计,用到了在学校的很多知识,比如能读懂图纸、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等。新学到的有圆度仪的使用。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可以把我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提升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产品的加工
(一)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建工前,首先对各台机器进行点检,如果是当天首班,则需要对圆度仪进行校验,打印出圆度并写上圆度仪编号和标准球编号(注:圆度仪量程为±5μm,圆度值不得超过0.5μm)。再检查工位上是否有上一批产品的工单或者报废品,防止混批。
将超声波清洗槽二槽加满水并将一槽加清洗剂并加满水,用浓度仪测出浓度(3%~5%),打开一槽加热开关。
调好研磨碗,所需工具:六角扳手、弯嘴钳、研磨棒、绿胶带、剪刀。调配研磨液(研磨油和研磨粉),调配到勺子倾斜,研磨液缓慢流下即可。将调好的研磨液盛如研磨碗中(一般5~6勺即可),关闭安全栅。
检查产品数量、批号、产品号是否与工单一致,检查打标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则拒收。
检查研磨环。研磨环应该是平的,均匀磨损,如果磨损不均匀必须更换。研磨换不搞出基座最起码6.35mm,并在研磨过程中啊保持这个距离。同事要注意研磨环的磨损情况一般在研磨3~4个茶品后腰去毛刺及锉刀挫平。
装夹产品,紧度适合(注意手柄表面无污渍)。打开SFC,输入产品号和工序号,工单检查合格进入首件检验界面,输入圆度仪编号和螺旋测微器编号(使用前进行校验)。
(二)加工难点的分析
⒈ 装夹产品前手柄表面要抛光。
⒉ 装夹产品时不能用太大力,否则容易导致产品内孔夹伤,也不能太轻,否则产品会飞出。
⒊ 研磨碗的调整,研磨碗没调好,容易导致产品内孔进研磨液,产生污渍。
⒋ 研磨时间的调整,根据产品尺寸的不同调整研磨时间。
(三)基本设备配置参数和研磨膏的替换
研磨棒伸出研磨杆套要适当,手柄运动过程中应与研磨杆套五干涉。
研磨换高出基座6.35~19.06mm,对于26~32mm的球头产品用最深的槽。
碗边用绿胶带缠住,以免工作时研磨膏溅出,交代高度设置为不干扰手柄运动且能有效防止研磨膏溅出。
旋转研磨碗研磨膏应该顺着铜管流到球头的上面和下面。调整铜管位置,确保不在碗、基座的旋转路径上,再开动机器。
确保研磨的过程中研磨膏不进入球头的内孔,如发现球头内孔进料,则需要更换手柄或者用超声波清洗手柄。
标准球头的淹没过程中压力为4巴,之后需要在1.5巴的压力下研磨2分钟得到表面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mjsk/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