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孔轴JD5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目录
引言 1
一、数控机床的特点及本次设计的应用 2
二、零件图的分析 2
三、零件的工艺分析 3
(一)加工方案的安排 3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3
(三)零件的加工顺序 3
(四)加工工艺的安排 4
(五)刀具的选择 7
(六)夹具的选择与定位分析 7
(七)机床的选择 7
四、零件的加工 8
(一)程序输入与校验 8
(二)对刀、运行程序 8
(三)程序的编制及相应的走刀路线图 8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6
引言
本论文是我在学习了《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编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CAD/CAM的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校外指导老师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写这篇论文,解决理论与实际相差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的车削加工、CAD制图、零件图的审查、工艺的设计、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数控机床加工的程序编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完成对零件的加工,通过这次论文可以完善自身所学知识中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一、数控机床的特点及本次设计的应用
根据学院的毕业设计要求,为了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设计加工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零件仍使用传统设备进行加工,效率较低,精度也不易保证,特别是一些成形面或成组孔的加工。比如典型配合类工件加工。本零件是加工大径φ36小径φ30锥度孔、M24*1.5的外螺纹、台阶、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圆弧及切槽。由于数控机床是通过编制好的程序来进行加工,走刀路线是通过坐标点来完成的,且切削参数是通过机床自动调整的稳定数值,因此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出的零件要比普通机床加工的要好,质量稳定。
二、零件图的分析
该零件主要由外圆柱面、外螺纹、内圆锥面、圆弧面、内圆柱面、盲孔和退刀槽等组成,零件选用45钢,装夹零件左端面,车右端面,从右往左依次为R10的逆圆弧、M24*1.5的外螺纹、深为4mm凹槽、2*45°的倒角、Ф36mm的外圆柱面、R5的逆圆弧和R2的逆圆弧,零件长度为65mm,最大外圆直径为Ф48mm,上偏差为0mm,下偏差为0.03mm,内有Ф30mm的盲孔,内孔最大直径为Ф36mm,上偏差为0.03mm,下偏差为0mm。从图中左下角的技术要求可以看出,该零件图对零件表面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均为Ra1.6,零件图尺寸标注完整,轮廓描述清晰完整,可以在数控机床上加工。
三、零件的工艺分析
(一)加工方案的安排
数控机床跟手动机床不同,它完全按照程序进行走刀,当然走刀路线也不是那么随意,所以尽可能的在对刀前将当前零件装夹能走的程序规划清楚、集中,一次装夹尽可能地完成其全部或更多工序,这就要求合理地划分零件的加工工序。本次加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该零件整个工序是由外圆偏刀、外螺纹刀、镗刀和切断刀完成加工的,为了减少因为换刀影响加工时间,尽可能的将工序集中,减少换刀次数,一把刀走完所有这把刀的工序,然后换刀进行下一道工序,这样可以提高零件加工效率和零件的精准度。
2.零件要求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为Ra1.6,外圆和内孔表面均有偏差,且装夹工件和对刀难免会产生误差,因此零件要分粗加工和精加工。
3.加工螺纹前,需将螺纹的退刀槽切出,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该零件图左端的Ф46mm的外圆和内孔,在装夹左端面是很难加工,需要对其装夹位置转换,进行加工。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两种,对于未加工过的毛坯表面我们可以粗略的将其定位,车削零件表面,这样的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如果零件已被加工过,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另一道工序的加工,对于这些零件表面我们需要精确的将其定位,这样的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该零件是用未处理过的毛坯进行加工的,而且粗精加工都没有离开装夹装置,可以选择粗基准,我们可以定位在零件左端的Ф48mm处,毛坯切削量较小、外圆柱面易于装夹,在装换装夹端之前,所有工序以该基准都很方便加工。
转换装夹端面后,为了保证零件加工尺寸,需要选择精基准,该零件图选择Ф36mm的外圆处。一方便零件装夹,二方便零件测量,最后还要保证该处相对于Ф48mm的外圆的同轴度要求为0.03mm。
(三)零件的加工顺序
1.手动车基准;
2.调头装夹已车表面并靠紧三爪卡盘,粗、精车出右端成型至R5圆弧处;
3.切退刀槽;
4.车削螺纹;
5.掉头夹住右端φ30处左边手动打中心孔并钻孔;
6.根据零件尺寸总长手动切除余料;
7.手动平总长;
8.粗、精镗内孔;
9.粗、精车出左端成型与右端R5处相接。
(四)加工工艺的安排
图中零件的最大外圆直径为Ф48,长度为65,我们可以选择Ф50*75的棒料。
1.端面、车外圆及倒角,选择93°的外圆偏刀,对外圆轮廓进行粗加工,切削余量为0.5,然后精加工,保证其最大外圆尺寸为Ф48,最小外圆尺寸为Ф24,表面粗糙度为Ra1.6,零件左端不易加工的可以放在加工内孔之前加工完成。
2.切槽,加工时考虑刀宽宽度,X轴进刀,分两刀,切出个深为4mm,宽为5mm的退刀槽。
3.车螺纹,选择外螺纹刀,加工出M24*1.5的螺纹。
4.转换装夹零件端面,装夹零件右端面,选择软夹在零件的Ф36的外圆处装夹,将之前不易加工的Ф46的外圆以及R2的倒圆。
5.钻孔,用Ф25的麻花钻打孔,长度为15mm。
6.镗孔,粗镗出内孔轮廓,保留0.5mm的切削余量,然后精镗内孔保证内孔其他尺寸,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1.6。
7.切断,考虑刀宽,保证零件长度为65mm。
数控加工工序卡如表3-1、3-2、3-3、3-4、3-5。
单位
数控加工
夹具名称
夹具编号
三爪卡盘
工步号
工步作业内容
刀具号
刀补量
主轴转速
量具
进给速度
背吃刀量
备注
批准
年 月 日
共 5 页
第 1 页
引言 1
一、数控机床的特点及本次设计的应用 2
二、零件图的分析 2
三、零件的工艺分析 3
(一)加工方案的安排 3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3
(三)零件的加工顺序 3
(四)加工工艺的安排 4
(五)刀具的选择 7
(六)夹具的选择与定位分析 7
(七)机床的选择 7
四、零件的加工 8
(一)程序输入与校验 8
(二)对刀、运行程序 8
(三)程序的编制及相应的走刀路线图 8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6
引言
本论文是我在学习了《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编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CAD/CAM的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校外指导老师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写这篇论文,解决理论与实际相差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的车削加工、CAD制图、零件图的审查、工艺的设计、零件加工工艺的分析、数控机床加工的程序编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完成对零件的加工,通过这次论文可以完善自身所学知识中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一、数控机床的特点及本次设计的应用
根据学院的毕业设计要求,为了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设计加工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零件仍使用传统设备进行加工,效率较低,精度也不易保证,特别是一些成形面或成组孔的加工。比如典型配合类工件加工。本零件是加工大径φ36小径φ30锥度孔、M24*1.5的外螺纹、台阶、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圆弧及切槽。由于数控机床是通过编制好的程序来进行加工,走刀路线是通过坐标点来完成的,且切削参数是通过机床自动调整的稳定数值,因此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出的零件要比普通机床加工的要好,质量稳定。
二、零件图的分析
该零件主要由外圆柱面、外螺纹、内圆锥面、圆弧面、内圆柱面、盲孔和退刀槽等组成,零件选用45钢,装夹零件左端面,车右端面,从右往左依次为R10的逆圆弧、M24*1.5的外螺纹、深为4mm凹槽、2*45°的倒角、Ф36mm的外圆柱面、R5的逆圆弧和R2的逆圆弧,零件长度为65mm,最大外圆直径为Ф48mm,上偏差为0mm,下偏差为0.03mm,内有Ф30mm的盲孔,内孔最大直径为Ф36mm,上偏差为0.03mm,下偏差为0mm。从图中左下角的技术要求可以看出,该零件图对零件表面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均为Ra1.6,零件图尺寸标注完整,轮廓描述清晰完整,可以在数控机床上加工。
三、零件的工艺分析
(一)加工方案的安排
数控机床跟手动机床不同,它完全按照程序进行走刀,当然走刀路线也不是那么随意,所以尽可能的在对刀前将当前零件装夹能走的程序规划清楚、集中,一次装夹尽可能地完成其全部或更多工序,这就要求合理地划分零件的加工工序。本次加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该零件整个工序是由外圆偏刀、外螺纹刀、镗刀和切断刀完成加工的,为了减少因为换刀影响加工时间,尽可能的将工序集中,减少换刀次数,一把刀走完所有这把刀的工序,然后换刀进行下一道工序,这样可以提高零件加工效率和零件的精准度。
2.零件要求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为Ra1.6,外圆和内孔表面均有偏差,且装夹工件和对刀难免会产生误差,因此零件要分粗加工和精加工。
3.加工螺纹前,需将螺纹的退刀槽切出,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该零件图左端的Ф46mm的外圆和内孔,在装夹左端面是很难加工,需要对其装夹位置转换,进行加工。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两种,对于未加工过的毛坯表面我们可以粗略的将其定位,车削零件表面,这样的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如果零件已被加工过,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另一道工序的加工,对于这些零件表面我们需要精确的将其定位,这样的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该零件是用未处理过的毛坯进行加工的,而且粗精加工都没有离开装夹装置,可以选择粗基准,我们可以定位在零件左端的Ф48mm处,毛坯切削量较小、外圆柱面易于装夹,在装换装夹端之前,所有工序以该基准都很方便加工。
转换装夹端面后,为了保证零件加工尺寸,需要选择精基准,该零件图选择Ф36mm的外圆处。一方便零件装夹,二方便零件测量,最后还要保证该处相对于Ф48mm的外圆的同轴度要求为0.03mm。
(三)零件的加工顺序
1.手动车基准;
2.调头装夹已车表面并靠紧三爪卡盘,粗、精车出右端成型至R5圆弧处;
3.切退刀槽;
4.车削螺纹;
5.掉头夹住右端φ30处左边手动打中心孔并钻孔;
6.根据零件尺寸总长手动切除余料;
7.手动平总长;
8.粗、精镗内孔;
9.粗、精车出左端成型与右端R5处相接。
(四)加工工艺的安排
图中零件的最大外圆直径为Ф48,长度为65,我们可以选择Ф50*75的棒料。
1.端面、车外圆及倒角,选择93°的外圆偏刀,对外圆轮廓进行粗加工,切削余量为0.5,然后精加工,保证其最大外圆尺寸为Ф48,最小外圆尺寸为Ф24,表面粗糙度为Ra1.6,零件左端不易加工的可以放在加工内孔之前加工完成。
2.切槽,加工时考虑刀宽宽度,X轴进刀,分两刀,切出个深为4mm,宽为5mm的退刀槽。
3.车螺纹,选择外螺纹刀,加工出M24*1.5的螺纹。
4.转换装夹零件端面,装夹零件右端面,选择软夹在零件的Ф36的外圆处装夹,将之前不易加工的Ф46的外圆以及R2的倒圆。
5.钻孔,用Ф25的麻花钻打孔,长度为15mm。
6.镗孔,粗镗出内孔轮廓,保留0.5mm的切削余量,然后精镗内孔保证内孔其他尺寸,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1.6。
7.切断,考虑刀宽,保证零件长度为65mm。
数控加工工序卡如表3-1、3-2、3-3、3-4、3-5。
单位
数控加工
夹具名称
夹具编号
三爪卡盘
工步号
工步作业内容
刀具号
刀补量
主轴转速
量具
进给速度
背吃刀量
备注
批准
年 月 日
共 5 页
第 1 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mjsk/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