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5300teu集装箱机舱底层轮机生产设计(附件)【字数:12400】
摘 要摘 要生产设计是对详细设计的具体反映,生产设计的质量对船舶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造船普遍采用分段建造的方法,而在生产设计中则采用区域设计的方式,即根据船体结构将船舶划分为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设计。本课题是以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和浙江欧华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生产设计的5300TEU集装箱船项目为基础,按照原理图要求,使用TRIBON M3系统完成对机舱底层管路系统和轮机设备进行三维化建模工作。从实际生产出发,通过优化设计形式提高船舶的可靠性、经济性、机动性,以控制生产成本、提高造船质量、缩短造船周期为目标,完成机舱底层区域管路系统的设计。通过对机舱底层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单元划分和对照机舱底层的管路系统详细设计图进行合理放样,完成对各系统的管路单元、管路支架系统及泵组单元的生产设计任务,并按照模块化生产的思想完成管路安装阶段的划分,在与其他部门各个系统协调无误后,完成各阶段施工图纸和托盘表。本课题通过对5300TEU集装箱船机舱底层区域轮机生产设计,保证船舶的正常施工进度。 关键词机舱底层,生产设计,管路系统,区域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中国造船工业 1
1.2世界造船工业现状及与中国之比较 2
1.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第二章 5300TEU集装箱船基本情况介绍 4
2.1目标船的基本介绍 4
2.2目标船机舱底层舱室介绍 4
2.3目标船机舱底层设备介绍 5
第三章 5300TEU机舱底层区域的规划设计 7
3.1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7
3.2设备布置定位 8
3.2.1设备布置的基本原则 8
3.2.2机舱底层区域设备的定位 9
3.3管路规划设计 10
3.3.1机舱底层区域管路系统 10
3.3.2机舱底层管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0
第四章 5300TEU机舱底层区域的管路放样设计 12
4.1管路系统的放样介绍 12
4.2底层区域的单元划分 12
4.2.1单元划分原则 12
4.2.2单元划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及设计 13
4.3管路系统的布置原则 15
4.4典型系统管系放样 18
4.4.1放样前的资料准备 18
4.4.2艉管滑油系统的放样 18
4.4.3管子的取断 20
4.4.4管路连接件的设计 21
4.4.5管路支架的设计 22
第五章 区域协调 26
5.1工艺性检查 26
5.2跨专业协调 26
5.2.1与船体专业的协调 26
5.2.2与电气专业的协调 27
5.2.3与舾装专业的协调 27
第六章 区域管路的安装阶段划分 28
6.1区域划分原则 28
6.1.1机舱底层区域划分 28
6.1.2机舱底层小区域划分 29
6.2管路的阶段安装 29
6.2.1分段预埋 30
6.2.2分段预装 31
6.2.3分段总装 31
6.2.4区域总装 32
第七章 施工图纸 33
7.1出图准备 33
7.2零件图 33
7.2.1管子零件图 33
7.2.2支架制作图 34
7.3安装图 34
7.4物资托盘表 34
7.4.1内场托盘表 35
7.4.2外场托盘表 35
结 论 36
致 谢 37
参考文献 38
第一章 绪论
1.1中国造船工业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舟船到最早的帆船,从水密隔舱工艺到滑道下水方式,从天文指向到指南针导航,中国造船技术在千余年的时间里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巅峰之作。
然而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极大促进造船业发展的时候,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的海禁,使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不仅没能跟技术的进步,还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了。最终,西方列强从海上凭借优势的坚船利炮给中国带来了百余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两千年来的造船业领先回归零点。
中国现代造船工业发源于19世纪中期。在民族危亡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走工业救国之路,中国造船工业开始艰难的现代化之路。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制造军火和轮船。这不仅是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起点,更是民族工业的开端。中国造船工业也作为民族工业的起源而载入史册。
此时中国造船工业技术基础几乎为零,只能聘请国外技术人员,采用国外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此后中国逐渐可以自主建造一些货船和兵船,船上使用的设备也已部分实现国产化。但是由于统治者缺乏远见,以及随之而来的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国造船工业又一次陷入低潮。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军阀割据、日本侵华以及国民党推至台湾前的破坏,导致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再次陷入了长时间的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恢复造船工业。从修理和改造开始,中国造船工业在一片废墟之上再次起航。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的是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和建造小炮艇等工作,为抗美援朝和随时可能进行的跨海夺岛作战提供可用的船舶。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国造船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造一些鱼雷艇、火炮护卫舰等。同时,国家开始组织成立一些船舶科研机构,准备自行设计建造万吨轮等大型船舶。
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船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这一时期的浮夸作风和社会动乱,给中国造船工业的建造技术、管理水平、造船质量等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新中国首艘万吨轮“跃进号”首航即由于人员素质不过关导致沉没也给中国造船蒙上了一层质量不佳的阴影。尽管如此,中国造船人依然在1960年完成了首艘自主设计的万吨轮“东风”号的建造工作,在70年代为运载火箭试验建造了“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和051导弹驱逐舰等里程碑式的船舶。
1978年的改革开放再次将中国造船工业带入发展的快车道,生产方针也从军品为主向军民融合路线转变。中国船舶工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民用船舶迅猛发展,按国际规范、公约和标准,建造了巴拿马型散货船、双底双壳的成品油/化学品船等明星产品。伴随改革开放走出去的船舶而来的,还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牵引下,中国仅用二十年的时间就发展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造船量和订单量仅次于日韩。2010年,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首次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除了传统的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CLG)、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一系列高技术船舶的交付使中国造船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中国造船工业 1
1.2世界造船工业现状及与中国之比较 2
1.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第二章 5300TEU集装箱船基本情况介绍 4
2.1目标船的基本介绍 4
2.2目标船机舱底层舱室介绍 4
2.3目标船机舱底层设备介绍 5
第三章 5300TEU机舱底层区域的规划设计 7
3.1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7
3.2设备布置定位 8
3.2.1设备布置的基本原则 8
3.2.2机舱底层区域设备的定位 9
3.3管路规划设计 10
3.3.1机舱底层区域管路系统 10
3.3.2机舱底层管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0
第四章 5300TEU机舱底层区域的管路放样设计 12
4.1管路系统的放样介绍 12
4.2底层区域的单元划分 12
4.2.1单元划分原则 12
4.2.2单元划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及设计 13
4.3管路系统的布置原则 15
4.4典型系统管系放样 18
4.4.1放样前的资料准备 18
4.4.2艉管滑油系统的放样 18
4.4.3管子的取断 20
4.4.4管路连接件的设计 21
4.4.5管路支架的设计 22
第五章 区域协调 26
5.1工艺性检查 26
5.2跨专业协调 26
5.2.1与船体专业的协调 26
5.2.2与电气专业的协调 27
5.2.3与舾装专业的协调 27
第六章 区域管路的安装阶段划分 28
6.1区域划分原则 28
6.1.1机舱底层区域划分 28
6.1.2机舱底层小区域划分 29
6.2管路的阶段安装 29
6.2.1分段预埋 30
6.2.2分段预装 31
6.2.3分段总装 31
6.2.4区域总装 32
第七章 施工图纸 33
7.1出图准备 33
7.2零件图 33
7.2.1管子零件图 33
7.2.2支架制作图 34
7.3安装图 34
7.4物资托盘表 34
7.4.1内场托盘表 35
7.4.2外场托盘表 35
结 论 36
致 谢 37
参考文献 38
第一章 绪论
1.1中国造船工业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舟船到最早的帆船,从水密隔舱工艺到滑道下水方式,从天文指向到指南针导航,中国造船技术在千余年的时间里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巅峰之作。
然而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极大促进造船业发展的时候,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的海禁,使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不仅没能跟技术的进步,还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了。最终,西方列强从海上凭借优势的坚船利炮给中国带来了百余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两千年来的造船业领先回归零点。
中国现代造船工业发源于19世纪中期。在民族危亡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走工业救国之路,中国造船工业开始艰难的现代化之路。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制造军火和轮船。这不仅是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起点,更是民族工业的开端。中国造船工业也作为民族工业的起源而载入史册。
此时中国造船工业技术基础几乎为零,只能聘请国外技术人员,采用国外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此后中国逐渐可以自主建造一些货船和兵船,船上使用的设备也已部分实现国产化。但是由于统治者缺乏远见,以及随之而来的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国造船工业又一次陷入低潮。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军阀割据、日本侵华以及国民党推至台湾前的破坏,导致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再次陷入了长时间的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恢复造船工业。从修理和改造开始,中国造船工业在一片废墟之上再次起航。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的是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和建造小炮艇等工作,为抗美援朝和随时可能进行的跨海夺岛作战提供可用的船舶。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国造船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造一些鱼雷艇、火炮护卫舰等。同时,国家开始组织成立一些船舶科研机构,准备自行设计建造万吨轮等大型船舶。
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船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这一时期的浮夸作风和社会动乱,给中国造船工业的建造技术、管理水平、造船质量等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新中国首艘万吨轮“跃进号”首航即由于人员素质不过关导致沉没也给中国造船蒙上了一层质量不佳的阴影。尽管如此,中国造船人依然在1960年完成了首艘自主设计的万吨轮“东风”号的建造工作,在70年代为运载火箭试验建造了“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和051导弹驱逐舰等里程碑式的船舶。
1978年的改革开放再次将中国造船工业带入发展的快车道,生产方针也从军品为主向军民融合路线转变。中国船舶工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民用船舶迅猛发展,按国际规范、公约和标准,建造了巴拿马型散货船、双底双壳的成品油/化学品船等明星产品。伴随改革开放走出去的船舶而来的,还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牵引下,中国仅用二十年的时间就发展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造船量和订单量仅次于日韩。2010年,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首次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除了传统的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CLG)、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一系列高技术船舶的交付使中国造船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