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与农民地域认知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以农地流转与农民地域认识作为研究目标,二者之间相关性作为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认知水平,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促进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运用了问卷访谈、GIS、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研究当前形势下农地流转的现状,大背景下农民自身思想观念及其认知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地域认知研究这个新概念,基于数据及已有文献资料来研究方向,并给予新概念定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地域认知研究这个新概念结合当前农地流转进行相关性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研究背景综述2
(一)背景以及现行研究2
1.农地流转现状研究2
2.农民地域认知现状研究2
(二)现行研究的不足2
1.农地地域认知理论研究不足2
2.二者联系理论研究不足2
二、研究方法2
1.调查研究问卷测量2
2.访谈3
3.GIS3
4.实证分析法3
5.比较分析法3
6.建立数学模型3
三、相关性理论基础分析3
(一)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3
1.影响因素3
2.农民地域认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4
农民地域认知的影响因素4
1.影响因素4
2.农地流转对农民地域认知的作用4
(三)相关性理论分析4
四、相关性实证研究5
(一)地域认知5
1.农户5
2.村5
相关性猜测5
1.自变量以及子自变量的确定及联系5
2.相应研究思路及预测6
3.农户流入意愿模型6
4.农户流出意愿模型7
(三)相关性8
1.农民地域认知的量化过程8
2.数据分析8
3.农民地域认知与农地流转的回归分析9
五、结论与展望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结论11
1.农民地域认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11
2.农地流转对农民地域认知的作用11
(二)展望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农地流转与农民地域认知的相关性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 陈俊彦
引言
引言:农地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农地流转是目前解决农地利用问题最好的形式。农地流转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地块和经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调整改善农地利用效率,调整和促进农业结构,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农民作为农地流转进程中的主要角色,影响着农地流转进程。在农地流转后,有些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有些农民放弃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有些农民则是参与加入了城镇化的现代化建设当中。[4]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农民的身份职业、所处空间地域都发生了改变,以致其认知水平也随之发生改变。当前的农民,由于其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每一个个体都有其各自阶层的属性和认知。[5]农民地域认知就是农民认知水平的其中一种体现。本文在总结现有相关文献数据对于我国当前农地流转的背景及发展情况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收集调查研究资料,从认知层面中的地域认知角度研究农民地域认知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性。
研究背景综述
背景以及现行研究
关于农民地域认知相关的研究证明,当前大多数农民存在对他们所在的地区缺乏长期稳定连续的归属感,对所承包的以及出让的土地预期效果不足,对于农地在经济产出方面存在着顾虑,因此很少有农民敢于对农地进行长期的投资,很难形成有效的农业经济投入与积累,土地的产出效益因此也受到了影响。并且当前农民的认知水平许多方面的约束,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认知水平都有待提升。
1.农地流转现状研究
我国当前农地流转现状就是:区域覆盖面大,并且全国农地流转的整体态势呈现出地区间的差异性大,均衡失调;但是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农地流转速度效率也在提升;农地流转存在许多形式,形式灵活,并且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农地流转形式、发展差别十分明显。[7,8,9]总而言之我国当前农地流转仍处在一个较为不成熟的发展阶段。[10,11]
2.农民地域认知现状研究
地域认知的形成是人与地之间的交互过程当中,通过自身对地域改进的进程中,不同农民个体通过对自身意愿的以及情感的表达,构建出了自身对于当地的地域认知。[12]农民构建地域认知也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地区依赖的情感联系、情感联系的连续性、对于本地区的熟悉程度、对与本地区的忠诚度、对于本地区的看法与评价,从而通过人与地区之间的认知属性,完善了自身的地域认知水平。[22]当前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教育程度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发展情况落后于城市,[13.14]而农民自身又存在着自身属性、家庭属性、经济、观念上的差别,所以大多数农民地域认知水平都处在一个较低的状态。
现行研究的不足
1.农地地域认知理论研究不足
在以往的文献中,具体研究农民地域认知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现有的少量地域性认知相关研究对地域认知的概念诠释不一,如地区地域性、地方认同、地方文化认同等,反映出对地域认知内涵的理解不足。并且越来越多地理学家认为:不同农民对于地域的认知和体验不同,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12]但是对于这些方面的阐述基本是处于理论分析而非数据分析。所以对于地域认知这一概念的诠释仍存在不足。[17]
2.二者联系理论研究不足
就当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具体阐述农地流转与农民地域认知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农民地域认知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23]在认知视角下探讨农民自身因素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在研究方法上仍过于单一,研究思路大多是根据资料数据进行理论的递推、猜测。并且在资料数据方面,农民认知水平方面的相关资料数据较少。尚未找到采用地域认知这个概念与农地流转之间进行相关性讨论的文章。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问卷测量
问卷调查是本文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农户、村委的问卷资料,得到最真实,贴切实际的调研资料。比如在土地流转这个方面,就分成了几大板块(动机、意愿、态度等);在地域认知这个角度,又分成了对本村的熟悉程度、忠诚度、归属感、依赖感等认知角度;在农户这个角度,则是侧重农户自身的属性条件,地域认知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形象的因素,更容易进行分析研究;从村集体的角度,则是侧重在总体表现上,比如村与村之间地理形势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典型经济运营方式等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