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耕地保护绩效0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城市化是现今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长,但对耕地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国在2008年全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至今该项目已开展近十年,本文将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项目实施绩效进行评价。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再认识,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等进行介绍。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向后的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等与耕地规模的关系,发现项目实施对耕地数量保护有积极影响。并对31个省进行回归分析,探究不同地区影响耕地规模的因素及影响程度,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三)研究方法 3
二、文献综述 4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 4
(二)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变迁 4
(三)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 5
(四)文献述评 5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理论基础 6
四、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 7
(一)我国耕地数量动态变化情况 7
(二)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 12
(三)影响耕地规模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14
五、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耕地保护绩效定量分析 15
(一)指标选择 15
(二)模型构建 16
(三)模型求解 16
(四)耕地保护绩效分析结果 17
六、省际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耕地保护绩效差异比较分析 17
(一)省际间耕地保护绩效差异对比分析 17
(二)省际间耕地保护绩效可能的原因分析 18
七、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9
(一)研究结论 19
(二)政策建议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耕地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也凸显出了大量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比从1999年的34.8%已上升支2016年的57.4%,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也从1999年的20877.0km2扩张到2016年的52761.3 km2,这都说明城市扩张对土地的需求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需求十分强烈,而城市土地有限,若想再进一步节约出大量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发展已不太现实。在此情况下,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农村,但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发展的需求对耕地资源也有强烈需求,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仍是我国耕地数量保护的底线不容动摇,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保护形势十分紧迫。正因为如此,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对土地用途规划及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各行各业对建设用地的竞争十分激烈,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于此同时,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等城市问题;而在农村,随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定居,同样出现许多农村土地问题,例如空心村现象、宅基地闲置、农用地零散不利耕作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减少,但事实上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不减反增,反映出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土地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应时而生,2004年10月首次提出相关概念,2006年开始在天津、四川、山东、江苏等地开始试点,至2008年政策在我国全面开展。各地在增减挂钩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制定了多项建设工程,例如江苏省的“万顷良田工程”、江西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四川 “金土地工程”及湖北的“高产农田示范工程”等都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利用土地,通过城乡建设增加挂钩可节约土地约50%,这也意味着更少的土地可以产生同样的效益。到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已有十余年,部分项目已经完成或进入尾声,其实施效果也开始显现,但对增减挂钩项目对耕地影响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选择从耕地保护效果评价为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绩效进行研究,客观评价其对耕地的保护效果,找出实施过程中对耕地保护的障碍因素,帮助该项政策实现既定目标,推进土地朝更合理、更科学、更高效的利用模式转变。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颁布,旨在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及乡村土地利用低效、耕地资源被破坏的现状。理论上分析,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将零散的建设用地和不合理的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减少“一户多宅”、“空心村”等不合理用地现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通过区域间的调整和互换,解决农村耕地细碎分耕、集体建设用地低效经营、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等问题,对耕地保护和土地综合效益提升有重大意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适时进行政策绩效评价是对之前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政策制定上尚有欠缺之处,对接下来工作的开展提供改进方向。
(2)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本研究是结合我国近1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和测评,通过虚拟变量模型对耕地保护绩效进行评价,该研究基于耕地保护现状,分析现阶段实施过程中突显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已在我国实施近八年,目前已初显成效,具备定量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参数估计、相关性检验及显著性检验,建立合适的模型来分析我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绩效,并分析区域间的绩效差异,从而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探寻对耕地保护绩效产生正向及反向影响的因子,以此对未来增减挂钩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对促进耕地保护的影响因素进行强化,对耕地保护产生障碍的因素进行弱化,从而提出提高增减挂钩政策对耕地保护绩效的对策,为我国下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三)研究方法 3
二、文献综述 4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 4
(二)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变迁 4
(三)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 5
(四)文献述评 5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理论基础 6
四、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 7
(一)我国耕地数量动态变化情况 7
(二)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 12
(三)影响耕地规模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14
五、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耕地保护绩效定量分析 15
(一)指标选择 15
(二)模型构建 16
(三)模型求解 16
(四)耕地保护绩效分析结果 17
六、省际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耕地保护绩效差异比较分析 17
(一)省际间耕地保护绩效差异对比分析 17
(二)省际间耕地保护绩效可能的原因分析 18
七、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9
(一)研究结论 19
(二)政策建议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耕地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也凸显出了大量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比从1999年的34.8%已上升支2016年的57.4%,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也从1999年的20877.0km2扩张到2016年的52761.3 km2,这都说明城市扩张对土地的需求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需求十分强烈,而城市土地有限,若想再进一步节约出大量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发展已不太现实。在此情况下,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农村,但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发展的需求对耕地资源也有强烈需求,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仍是我国耕地数量保护的底线不容动摇,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保护形势十分紧迫。正因为如此,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对土地用途规划及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各行各业对建设用地的竞争十分激烈,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于此同时,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等城市问题;而在农村,随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定居,同样出现许多农村土地问题,例如空心村现象、宅基地闲置、农用地零散不利耕作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减少,但事实上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不减反增,反映出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土地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应时而生,2004年10月首次提出相关概念,2006年开始在天津、四川、山东、江苏等地开始试点,至2008年政策在我国全面开展。各地在增减挂钩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制定了多项建设工程,例如江苏省的“万顷良田工程”、江西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四川 “金土地工程”及湖北的“高产农田示范工程”等都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利用土地,通过城乡建设增加挂钩可节约土地约50%,这也意味着更少的土地可以产生同样的效益。到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已有十余年,部分项目已经完成或进入尾声,其实施效果也开始显现,但对增减挂钩项目对耕地影响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选择从耕地保护效果评价为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绩效进行研究,客观评价其对耕地的保护效果,找出实施过程中对耕地保护的障碍因素,帮助该项政策实现既定目标,推进土地朝更合理、更科学、更高效的利用模式转变。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颁布,旨在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及乡村土地利用低效、耕地资源被破坏的现状。理论上分析,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将零散的建设用地和不合理的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减少“一户多宅”、“空心村”等不合理用地现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通过区域间的调整和互换,解决农村耕地细碎分耕、集体建设用地低效经营、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等问题,对耕地保护和土地综合效益提升有重大意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适时进行政策绩效评价是对之前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政策制定上尚有欠缺之处,对接下来工作的开展提供改进方向。
(2)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本研究是结合我国近1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和测评,通过虚拟变量模型对耕地保护绩效进行评价,该研究基于耕地保护现状,分析现阶段实施过程中突显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已在我国实施近八年,目前已初显成效,具备定量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参数估计、相关性检验及显著性检验,建立合适的模型来分析我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绩效,并分析区域间的绩效差异,从而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探寻对耕地保护绩效产生正向及反向影响的因子,以此对未来增减挂钩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对促进耕地保护的影响因素进行强化,对耕地保护产生障碍的因素进行弱化,从而提出提高增减挂钩政策对耕地保护绩效的对策,为我国下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供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