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感知视角的城中村拆迁补偿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自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村庄被快速扩张的城市所包围,成为了所谓的“城中村”。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主要部分的建设完成,“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改造的重点,其中“城中村”房屋拆迁补偿问题是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与城中村有关的概念出发,在综述国内学者对于城中村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城中拆迁的典型模式,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武汉市江岸区红桥村拆迁改造项目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策五个方面因素与农民意愿结合进行分析,希望从农民感知的角度,找出拆迁补偿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绪论1
一、城中村改造概述2
(一)城中村的定义2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2
(三)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模式3
1、依据改造方式进行分类3
2、依据改造主体进行分类3
二、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以红桥村为例4
(一)武汉市城中村基本概况4
(二)武汉市红桥村改造实例分析5
1、调查原因 5
2、样本数据分析5
3、安置补偿情况8
城中村拆迁补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9
(一)城中村拆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9
1、补偿政策制定过程不透明,村民缺乏安全感9
2、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拆迁后农民失去生活保障9
3、信息不对称9
4、过度滥用行政权,意见反馈渠道缺失9
(二)解决对策9
1、加强前期政策宣传,保障村民的知情权10
2、将房地产市场变动纳入考量,建立合适的拆迁补偿标准10
3、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10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村民的再就业培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基于农民感知视角的“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村”拆迁补偿标准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引言
绪论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伴随着我国跃迁式的城市化进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省会、直辖市)的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原本存在于城市郊区的村落进入城市版图,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在这场“城市吞并村庄”的运动中,原本位于城郊的村落在土地利用形式和基础建设方面往往落后于周边的城市,由此产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有的现象——“城中村”。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城中村”发展程度不同且形态各异,其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和混乱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其成为了许多社会问题滋生的土壤,给城市发展造成了阻碍。[1]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中绕不开的“雷区”,而城中村改造的关键在于补偿标准,这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的研究是在大量收集、整理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相关资料的来源包括中国知网、政府网站等。
第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一种简单明了的研究方法,通过合理的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具有简明易懂,针对性强等特点。本文研究选取武汉市三眼桥片区的红桥村作为研究案例,借此透视武汉市的拆迁全貌。
第三,实证分析法,它关注“为什么”。本文以文献研究法阐述相关理论,以实证分析法研究案例中各项数据的联系。
一、 城中村改造概述
(一)城中村的定义
“城中村”是在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由快速推进城市化而引发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特殊地域现象。在全国各大城市,“城中村”是村民、政府以及学术界谈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城中村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较为公认的观点。由于人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所下定义也不尽相同。
李泫永(2011)认为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面积急速扩张过程中,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纳入城市版图中的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的一些自然村落。[2]从城市化和居住形态的角度可以将“城中村”定义为:村庄在城市化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城市化不完全而形成的一些在土地利用规划上依旧以原本村庄的利用模式为主的聚居环境。[3]从社会关系来看,部分研究者认为“城中村”是一种城市乡土社会,其中的成员藉由亲情血缘、宗教信仰、名俗文化相互联结组成城中村的社会网络[4]另一部分研究人员通过生产关系的视角,将“城中村”界定为:原本位于城市郊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村庄被扩展的城市所包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其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和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村民的收入依旧依靠土地及其附着物,管理方面也仍沿用原本管理体制的城中农村化管理地区。[5]
在国外研究方面,由于国外不存在二元土地制度,因此没有城中村现象,较为相似的概念是城乡过渡带以及都市村庄。城乡过渡带现象最早产生于德国,德国研究土地利用的学者在进行土地利用带研究时发现某些位于城市边沿的土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逐渐纳入城市,成为市区的一部分。[6]美国土地经济学家将都市村庄的产生归结于写字楼和商业中心在城市郊区的聚集[7]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的存在为低收入阶级提供了原本应由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8]虽然从这一层面讲“城中村”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它长期存在的理由。相较它带来的社会收益,“城中村”土地管理混乱、土地利用方式落后、社会治安条件差等因素都让其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社会安全的角度来看“城中村”人口杂乱、社会治安差极易产生社会安全问题。同时由于规划滞后、缺乏基础设施,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景观。[9]因此,不论是基于社会治安的考虑还是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中村拆迁改造都是利大于弊。通过拆迁规划,“城中村”空间形态得以改善,一方面解决区域治安、卫生和环境等社会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抑制房价。同时,通过“城中村”改造,将低档次出租房改建为高质量商品房,有利于适应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