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砚的形制演变研究
摘 要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有着最基础的实用意义,其传播了三千多年的文化的功绩不可磨灭,虽然今天的我们很少在用到,但砚台的形制风格的演变也侧面反映了古人审美,对我们对于古人不同历史时期美学的流行提供了依据。本文以全国出土唐宋时期砚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砚台的形制,分析不同时期的特性和共性,实现对其形制演变的研究。对唐宋时期的砚台形制进行分析,并且明确化砚台类型的划分界限。在这个界限框架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在此时期内按朝代分级。在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中的相同阶段之间砚的类型的相似性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梳理出砚台形制的时代性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探讨出土砚台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地位对陪葬砚台形制的影响。
Key words: Inkstone;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hape and structure;Evolution study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意义 1
1.2 唐至两宋砚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1
1.3主要研究问题 2
1.4研究方法 2
1.5论文工作量 2
表1.5. 1 详细工作量 2
2 砚的发展 3
2.1砚的孕育期 3
2.2 砚的发展期 3
2.3砚的成熟期 3
2.4砚的繁荣期 4
3 唐到宋砚的形制风格特点 5
3.1唐代砚的形制风格特点 5
3.2五代时期砚的形制特点 6
3.3宋代砚的形制特点 7
3.4小结 11
4 唐到宋砚的形制演变影响因素 12
4.1地域性对砚形制风格的影响研究 12
4.1.1唐时期不同地域砚台类型与数量分布情况 12
4.1.2北宋、辽时期不同地域砚台类型与数量分布情况 13
4.1.3南宋、金时期不同地域砚台类型与数量分布情况 14
4.2砚台主人社会地位对砚制风格的影响 15
4.3 小结 16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1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选题意义
笔会写秃,墨会用尽,纸会用完,唯有砚,传之百代,越之千年。古代文人案头可朝夕相伴者,唯有砚。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之一的砚台,文房四宝的说法始于汉代,排名虽在“笔墨纸”之后,但从其他方面来说,却拥有不可替代地位。由于质地坚实,能几百年传承下去,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砚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陪葬品,在出土中和其他陪葬品一样,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还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砚台更是读书人的象征,对砚台以友相称,称为“石友”;砚台更是有着传播三千多年文化的功绩;砚台的形制风格演变也侧面反映了古代不同时期古人的审美变化,对我们对于古代人的美学喜好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就用砚的成熟期唐到宋的砚的发现和研究,借用历史文献,主要在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重点研究砚台的形制。
1.2 唐至两宋砚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使用砚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考古规模的扩大和考古技术的进步,各种的古墓葬的发现也使得唐宋时期的随葬品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这些陪葬品中,砚作为较特殊的随葬品数量很少,这些砚台的形制各不相同,材质也有所差别,这些砚台的出土说明砚在该时期已经成为书写工具中不可磨灭的文房用具。
初唐出土过辟雍砚,初唐和中唐都以陶制为制砚的主要砚材,到了晚唐才出现石砚,如后世著名的端砚、歙砚等。唐朝的砚台纹饰相对简洁单一,箕形砚和“风”字形砚为主要砚台形制。而五代时期,承继前朝后期石砚为主,其中歙砚为主,南唐后主李煜最为喜爱歙砚其中的龙尾砚,据宋代《砚谱》记载:“李后主留意毛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观”。南北宋时期,出现风字形砚和眉纹枣心歙砚,形制风格在实用前提下雕刻简练端庄、稳重。
砚的研究不止今人,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关于砚台的研究。北宋书法家米芾著有的《砚史》,论砚石性质、形制,记载样式二十多种,对端,歙两石论述更为详细;佚名《端溪观谱》,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砚品,对石质,石眼,形制到价格都有记录;无名氏《砚谱》记叙砚石出产及源流,还有收录古人评论;此外还有许多古人对砚进行研究的著作和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对砚进行了更全面,也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洛阳博物馆的《洛阳市十五年出土的砚台》;谢志明的《陶瓷砚的兴衰及形制特征》和《我国陶瓷砚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砚台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和详细,但仅仅是在变迁点上的个例来作为特征描述,没有在唐宋时期的砚台一个系统性,梳理的研究。
1.3主要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为唐代至宋代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唐到宋时期砚的特点和鉴定,这个时期,砚的形制风格演变研究。先对其进行一个时代的初步整理,再研究分析从其材质、纹饰、雕刻等细节着手,再进行其不同方面的比较、研究和辨别。另还有地域性差异导致砚台形制风格变化的问题,也要尽可能的作出系统的,条理清晰的结论和成果。
1.4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总结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基础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并采用文献法进行大致的区分。通过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其材质、装饰、形制、雕刻工艺按照不同时期的细致比较,将其进行一个分类和总结。
2)现场调研法
虽然在文献中有关于砚的类别、用途记载较多,但在实物中,很难找到实际器物进行佐证。所以在进行描述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和总结。为了更为详尽,回去博物馆等地考察实物以进行取证。
1.5论文工作量
表1.5. 1 详细工作量
工作内容
工作量
查阅文献
30篇
Key words: Inkstone;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hape and structure;Evolution study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意义 1
1.2 唐至两宋砚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1
1.3主要研究问题 2
1.4研究方法 2
1.5论文工作量 2
表1.5. 1 详细工作量 2
2 砚的发展 3
2.1砚的孕育期 3
2.2 砚的发展期 3
2.3砚的成熟期 3
2.4砚的繁荣期 4
3 唐到宋砚的形制风格特点 5
3.1唐代砚的形制风格特点 5
3.2五代时期砚的形制特点 6
3.3宋代砚的形制特点 7
3.4小结 11
4 唐到宋砚的形制演变影响因素 12
4.1地域性对砚形制风格的影响研究 12
4.1.1唐时期不同地域砚台类型与数量分布情况 12
4.1.2北宋、辽时期不同地域砚台类型与数量分布情况 13
4.1.3南宋、金时期不同地域砚台类型与数量分布情况 14
4.2砚台主人社会地位对砚制风格的影响 15
4.3 小结 16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1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选题意义
笔会写秃,墨会用尽,纸会用完,唯有砚,传之百代,越之千年。古代文人案头可朝夕相伴者,唯有砚。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之一的砚台,文房四宝的说法始于汉代,排名虽在“笔墨纸”之后,但从其他方面来说,却拥有不可替代地位。由于质地坚实,能几百年传承下去,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砚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陪葬品,在出土中和其他陪葬品一样,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还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砚台更是读书人的象征,对砚台以友相称,称为“石友”;砚台更是有着传播三千多年文化的功绩;砚台的形制风格演变也侧面反映了古代不同时期古人的审美变化,对我们对于古代人的美学喜好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就用砚的成熟期唐到宋的砚的发现和研究,借用历史文献,主要在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重点研究砚台的形制。
1.2 唐至两宋砚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使用砚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考古规模的扩大和考古技术的进步,各种的古墓葬的发现也使得唐宋时期的随葬品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这些陪葬品中,砚作为较特殊的随葬品数量很少,这些砚台的形制各不相同,材质也有所差别,这些砚台的出土说明砚在该时期已经成为书写工具中不可磨灭的文房用具。
初唐出土过辟雍砚,初唐和中唐都以陶制为制砚的主要砚材,到了晚唐才出现石砚,如后世著名的端砚、歙砚等。唐朝的砚台纹饰相对简洁单一,箕形砚和“风”字形砚为主要砚台形制。而五代时期,承继前朝后期石砚为主,其中歙砚为主,南唐后主李煜最为喜爱歙砚其中的龙尾砚,据宋代《砚谱》记载:“李后主留意毛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观”。南北宋时期,出现风字形砚和眉纹枣心歙砚,形制风格在实用前提下雕刻简练端庄、稳重。
砚的研究不止今人,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关于砚台的研究。北宋书法家米芾著有的《砚史》,论砚石性质、形制,记载样式二十多种,对端,歙两石论述更为详细;佚名《端溪观谱》,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砚品,对石质,石眼,形制到价格都有记录;无名氏《砚谱》记叙砚石出产及源流,还有收录古人评论;此外还有许多古人对砚进行研究的著作和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对砚进行了更全面,也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洛阳博物馆的《洛阳市十五年出土的砚台》;谢志明的《陶瓷砚的兴衰及形制特征》和《我国陶瓷砚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砚台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和详细,但仅仅是在变迁点上的个例来作为特征描述,没有在唐宋时期的砚台一个系统性,梳理的研究。
1.3主要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为唐代至宋代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唐到宋时期砚的特点和鉴定,这个时期,砚的形制风格演变研究。先对其进行一个时代的初步整理,再研究分析从其材质、纹饰、雕刻等细节着手,再进行其不同方面的比较、研究和辨别。另还有地域性差异导致砚台形制风格变化的问题,也要尽可能的作出系统的,条理清晰的结论和成果。
1.4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总结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基础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并采用文献法进行大致的区分。通过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其材质、装饰、形制、雕刻工艺按照不同时期的细致比较,将其进行一个分类和总结。
2)现场调研法
虽然在文献中有关于砚的类别、用途记载较多,但在实物中,很难找到实际器物进行佐证。所以在进行描述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和总结。为了更为详尽,回去博物馆等地考察实物以进行取证。
1.5论文工作量
表1.5. 1 详细工作量
工作内容
工作量
查阅文献
30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gfzcl/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