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而不废反丧文化视觉化设计(附件)
摘 要近几年“丧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爆了网络,带来了热议。人们了解“丧文化”主要以表情包和流行语等符号。在被传播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绪。这种带有毒鸡汤方式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交流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其实“丧文化”是双面的,一方面代表有着颓废、悲伤的情绪和语言,另一方面指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自我调侃和宣泄。针对这种情况围绕“丧文化”正面部分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设计,表现形式选择“丧文化”中带有消极因素的流行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别灰心,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等。进行改动变得其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用插画的形式结合流行语创作出不同的场景,并进行字体设计,给人们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引起人们的共鸣,希望以一种积极美好的方式给那些处于焦虑中的年轻人一些反思、动力,同时希望年轻人不要过于推崇“丧文化”并一味地在“丧文化”中无法自拔。在宣泄解压过后能够勇往直前的去迎接挑战克服消极因素,让生活充满正能量实现自我价值。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设计调研 3
(一) 国内“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3
(二) 国外“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3
三、 方案的设计与制作 5
(一) 设计思路 5
(二) 设计定位 5
(三) 方案确定 5
(四) 表现形式 8
(五) 整体效果展示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言
研究背景
“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面对生活中重重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麻木的生活。“丧文化”兴起于一张“葛优躺”图片,该图片经过表情包的处理在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并一度成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时尚。“丧文化”其它代表人物还有《佩佩蛙》、《有四肢的鱼》、《马男波克》、《懒蛋蛋》,这些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字或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这些毒鸡汤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和推崇。“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年轻人在各种压力下的焦虑、消极,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特征。
研究现状
综合国内外来看,国内来表达“丧文化”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以图片、流行语、动画、视频、插画、表情包、产品营销、品牌包装的形式来体现。这些表现色彩丰富,冲击力强,带有黑色幽默,看似扎心其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宣泄释放压力。“丧文化”的兴起使一些品牌嗅到了商机开展了“丧营销”模式。将产品制造成为情绪的宣泄口,让用户自发地传播品牌,同时“丧营销”也是人们对内心的一次释放,但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国外动画《佩佩蛙》、《懒蛋蛋》、《马男波杰克》这些带有悲伤的表情,充满“丧”感、颓废感,一副躺在地上生无可恋的样子,带有“不想动”、“鬼知道”这类消极话语的动画形象在国外主流社交网络上疯传,受到了人们的广大关注。纵观国内外无论是动画还是拍电影,并不是去传播“丧文化”的负面因素,而是希望人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释放压力过后,寻找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勇敢面对挑战。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丧文化”其实并非完全象征颓废的、消极的、绝望的心态,而是当下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工作各方面压力的舒缓解压方式。“丧文化”而是有它独特的情感内核,生活艰难只是我们也需要发泄,也体现了在社会环境下,现在的年轻人急需一个能宣泄负能量的窗口。年轻人不是真的偏爱“丧”中的消极因素,而是喜欢丧中蕴含的幽默和自嘲,这也是“丧文化”能够得到年轻人青睐的主要原因。虽然过去经历过困难而且前方道路依然曲折,但仍要心中充满希望。我希望年轻人不要以丧为借口过于沉浸在丧中,通过这种特殊的减压方式调整情绪心态并反思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自我价值,仍然要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迎接未来。
设计调研
(一)国内“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国内来表达“丧文化”插画的形式、绘画风格多种多样,画面主要选取人物或动物形象做主体与场景组合,人物进行夸张变形或者写实萌趣和配有“丧文化”的语言文字来表现。弥斌设计的狗且系列插画,画风清新主人公形象是不同品种憨态可掬的狗,有哈士奇、沙皮狗、博美等,狗形象很可爱,配有皱眉的、吐着舌头的、在睡觉的、无奈的各种表情和它们胖乎乎身躯带有喜感,画面与“丧文化”的语句相结合看似丧无奈但其实是自嘲,读者看后能够会心一笑。纵观插画配色多选用色彩亮丽的颜色来丰富画面,还有的选用黑白色,这种画面对比强烈冲击力强,同时更具有“丧”感。人们可以在插画人物面部表情和形态中感受到颓废、绝望、悲观等“丧”情绪,还有“丧文化”独特的黑色幽默,这些插画表现看似扎心其实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宣泄释放压力。如图13。
(二)国外“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国外是“丧文化”发展的源头,尤其是日本主要表现在动画、电影等方面。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运动、70年代在英国诞生的朋克音乐以及日本一度流行的“宅文化”、“干物女”等,都与当下的“丧文化”有相似之处。
漫画家Matt Furie创作的《佩佩蛙》如图4造型是一只绿色的青蛙,大大的眼睛中透出一股悲伤,有着集颓废、悲伤和失败为一体的表情,常常被用来表达失望、悲伤、受挫等心情,佩佩蛙成为了一个流行梗并在国外主流社交网络上疯传。《懒蛋蛋》如图5是日本一位漫画家创造出来的动画形象。懒蛋蛋形象的主要颜色是黄色,形态是一个萌萌的蛋黄,在画面中表情有着颓废感,一副躺在地上生无可恋、不想动的样子,迟延,懒散是懒蛋蛋形象的代名词。虽然悲伤蛙、懒蛋蛋它们传递着一种丧、颓废的情绪,但你看到它们的时候总会会心一笑,所以这也是它们可以在社交网络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纵观国外“丧文化”的插画,与国内相比较国外尤其是日本插画表现力更强,非常擅于用插画表达人们的情绪和社会现象,他们的作品,似乎都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生动形象,让看过的人能直接感受到“丧”和不同的情绪。日本插画虽然比较平面化、纹样化,注重形式感和结构上的适度夸张,但是颜色运用方面十分大胆,能够适当的通过对立颜色面积以及布局的区别形成和谐的构成,刺激人们的视觉吸引注意力,内容题材也更为尖锐深刻。
// 图4 图5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设计调研 3
(一) 国内“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3
(二) 国外“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3
三、 方案的设计与制作 5
(一) 设计思路 5
(二) 设计定位 5
(三) 方案确定 5
(四) 表现形式 8
(五) 整体效果展示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言
研究背景
“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面对生活中重重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麻木的生活。“丧文化”兴起于一张“葛优躺”图片,该图片经过表情包的处理在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并一度成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时尚。“丧文化”其它代表人物还有《佩佩蛙》、《有四肢的鱼》、《马男波克》、《懒蛋蛋》,这些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字或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这些毒鸡汤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和推崇。“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年轻人在各种压力下的焦虑、消极,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特征。
研究现状
综合国内外来看,国内来表达“丧文化”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以图片、流行语、动画、视频、插画、表情包、产品营销、品牌包装的形式来体现。这些表现色彩丰富,冲击力强,带有黑色幽默,看似扎心其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宣泄释放压力。“丧文化”的兴起使一些品牌嗅到了商机开展了“丧营销”模式。将产品制造成为情绪的宣泄口,让用户自发地传播品牌,同时“丧营销”也是人们对内心的一次释放,但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国外动画《佩佩蛙》、《懒蛋蛋》、《马男波杰克》这些带有悲伤的表情,充满“丧”感、颓废感,一副躺在地上生无可恋的样子,带有“不想动”、“鬼知道”这类消极话语的动画形象在国外主流社交网络上疯传,受到了人们的广大关注。纵观国内外无论是动画还是拍电影,并不是去传播“丧文化”的负面因素,而是希望人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释放压力过后,寻找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勇敢面对挑战。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丧文化”其实并非完全象征颓废的、消极的、绝望的心态,而是当下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工作各方面压力的舒缓解压方式。“丧文化”而是有它独特的情感内核,生活艰难只是我们也需要发泄,也体现了在社会环境下,现在的年轻人急需一个能宣泄负能量的窗口。年轻人不是真的偏爱“丧”中的消极因素,而是喜欢丧中蕴含的幽默和自嘲,这也是“丧文化”能够得到年轻人青睐的主要原因。虽然过去经历过困难而且前方道路依然曲折,但仍要心中充满希望。我希望年轻人不要以丧为借口过于沉浸在丧中,通过这种特殊的减压方式调整情绪心态并反思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自我价值,仍然要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迎接未来。
设计调研
(一)国内“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国内来表达“丧文化”插画的形式、绘画风格多种多样,画面主要选取人物或动物形象做主体与场景组合,人物进行夸张变形或者写实萌趣和配有“丧文化”的语言文字来表现。弥斌设计的狗且系列插画,画风清新主人公形象是不同品种憨态可掬的狗,有哈士奇、沙皮狗、博美等,狗形象很可爱,配有皱眉的、吐着舌头的、在睡觉的、无奈的各种表情和它们胖乎乎身躯带有喜感,画面与“丧文化”的语句相结合看似丧无奈但其实是自嘲,读者看后能够会心一笑。纵观插画配色多选用色彩亮丽的颜色来丰富画面,还有的选用黑白色,这种画面对比强烈冲击力强,同时更具有“丧”感。人们可以在插画人物面部表情和形态中感受到颓废、绝望、悲观等“丧”情绪,还有“丧文化”独特的黑色幽默,这些插画表现看似扎心其实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宣泄释放压力。如图13。
(二)国外“丧文化”插画形象设计分析
国外是“丧文化”发展的源头,尤其是日本主要表现在动画、电影等方面。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运动、70年代在英国诞生的朋克音乐以及日本一度流行的“宅文化”、“干物女”等,都与当下的“丧文化”有相似之处。
漫画家Matt Furie创作的《佩佩蛙》如图4造型是一只绿色的青蛙,大大的眼睛中透出一股悲伤,有着集颓废、悲伤和失败为一体的表情,常常被用来表达失望、悲伤、受挫等心情,佩佩蛙成为了一个流行梗并在国外主流社交网络上疯传。《懒蛋蛋》如图5是日本一位漫画家创造出来的动画形象。懒蛋蛋形象的主要颜色是黄色,形态是一个萌萌的蛋黄,在画面中表情有着颓废感,一副躺在地上生无可恋、不想动的样子,迟延,懒散是懒蛋蛋形象的代名词。虽然悲伤蛙、懒蛋蛋它们传递着一种丧、颓废的情绪,但你看到它们的时候总会会心一笑,所以这也是它们可以在社交网络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纵观国外“丧文化”的插画,与国内相比较国外尤其是日本插画表现力更强,非常擅于用插画表达人们的情绪和社会现象,他们的作品,似乎都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生动形象,让看过的人能直接感受到“丧”和不同的情绪。日本插画虽然比较平面化、纹样化,注重形式感和结构上的适度夸张,但是颜色运用方面十分大胆,能够适当的通过对立颜色面积以及布局的区别形成和谐的构成,刺激人们的视觉吸引注意力,内容题材也更为尖锐深刻。
// 图4 图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yssj/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