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住宅小区5号楼基坑及基础设计(附件)
摘 要毕业设计以南京市钟鼎山庄为背景工程开展了基坑支护及基础工作。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桩基础,基坑支护采用排桩加内支撑。排桩加内支撑支护设计过程中手算与理正电算相结合,通过与理正建模结果的比对,选择合适的排桩长度和配筋,优化支护设计方案。最后绘制出相关的建筑结构图,并装订成册。根据土层信息,设计地下室外墙,对上部结构荷载进行估算,设计出地下室顶板和底板,并进行配筋。对桩基础进行设计与计算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规范,设计出的桩基满足各承载力要求。
目 录
第一章 设计方案综合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5
1.3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
1.4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6
第二章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书 7
2.1 设计计算 7
2.2 ABC段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8
2.3 CDE段支护结构设计算 16
2.4 EFG段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24
2.5支撑结构设计计算: 30
2.6圈梁设计计算: 33
2.7立柱强度计算: 36
2.8理正基坑整体稳定性验算: 37
第三章 桩基设计 41
3.1岩土设计参数 41
3.2 CT1设计 41
3.3 CT2设计 50
结束语 59
致 谢 60
参考文献 61
附录 理正电算 62
设计方案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吴淞绝对高程为+16.8m。本工程的标高均为相对标高。
2、基坑规模:基坑面积约18540m2,周长约为560m。
3、 本工程原基坑开挖底标高为9.0m~9.2m,原基坑北侧地面标高为+0.3m;基坑东侧地面标高为0.5m~0.8m,基坑南侧地面标高为0.6m;基坑西侧地面标高为0.6m~1.2m,原基坑开挖深度为7.8m~9.5m。现场支护桩已经全部施工完毕,北侧及东侧桩顶圈梁已经施工完毕。
4、现基坑轮廓及开挖标高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生调整,调整后的地下室轮廓如图所示,已施工的支护桩均不影响调整后的主体结构。基坑开挖底标高调整为10.15m,基坑北侧地面标高为+1.15m;基坑东侧地面标高为0.5m~0.8m,基坑南侧、西侧地面标高为0.6m;基坑开挖深度调整为9.35m~11.3m。
1.2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城东韦陀巷,现在为空地,原有的建筑都已被拆除,部分地段堆埋建筑垃圾。场地地面高程为15.65~18.05m左右,地形较平坦。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泄洪沟通过。场地地貌单元为坳沟。
1.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①1杂填土:色杂,散松,主要由石块和碎砖混杂少量粉质粘土堆积,局部为原房屋基础。层厚0.4~2.7m。
①2素填土:黄褐~褐灰色,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屑、碎
石子堆积。埋深约0.4~2.7m,层厚约 0.2~1.9m。
②粉质粘土:灰黄,可塑,局部为粘土。切面稍有光滑、韧性、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约为 1.1~3.0m,层厚约为 0.8~5.1m。
②a粉质粘土:黄灰或灰色,可至软塑,局部流塑;层底底部附近混少量粉砂;切面略有光滑,韧性、中等偏低强度。层顶埋深约为 2.7~6.2m,层厚 0.0~3.4m。
④1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灰色~灰黄色,软~可塑。卵砾石呈亚
圆形,石英质地,粒径一般约为2~8cm,个别大于12cm,含量约为10%~25%。
埋深4.9~8.5m,层厚0.5~4.0m。
④2残积土:黄褐~棕红色,软~可塑,夹大量风化岩碎屑,由砂砾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风化而成。埋深约 7.4~9.8m,层厚约为 0.0~3.6m。
④2a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棕红色,流塑,夹少量风化岩碎屑。
该土层充填于土洞之中,埋深8.2~11.2m,层厚0.8~4.0m。
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砾岩:棕褐~紫红色,风化强烈,
呈密实砂土状,遇水软化,层底部附近夹中风化岩碎块,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埋深7.2~12.9m,层厚0.1~4.7m。
⑤2a中风化砂砾岩:棕褐色,泥钙质胶结,局部可为细砂岩;以较硬或较软岩为主,局部为软岩。岩体张开裂隙发育,较为破碎,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Ⅳ类。埋深7.7~14.7m,未钻穿。
⑤2b中风化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棕红色,泥质胶结,属软~极软
岩类,遇水会软化。岩体会微张导致裂隙发育,较为完整,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埋深7.6~15.4m,未钻穿。
⑤2d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棕红色,流塑,夹大量风化岩碎屑。
该土层充填于岩体溶蚀洞穴中,埋深11.0~17.2m,层厚0.3~2.0m。
建设场地东部以及西侧坡角处各有一条泄洪沟,走向南北。经量测,场地东部泄洪沟水面高程为4.38~17.01m(吴淞高程系),水深为0.3~0.6m左右,沟底淤泥厚度为0.0~0.5m不等;西侧泄洪沟水面高程为15.22~15.84m(吴淞高程系),水深为0.3~0.6m左右,沟底淤泥厚度0.2~0.4m不等。地表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以及上游生活污水的补给,以流向下游、蒸发和逐渐下渗的
方式排泄,和地下水之间存有互补关系。
浅层含水层由1层人工填土及2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构成。人工填土结构松散,密实度差,透水性好,含水较丰富,雨季时出水量较大;新近沉积的2层粘性土亦饱含地下水,但渗透性较弱(属微透水层),给水性差。
弱承压水含水层为4~1a层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层,其隔水顶板为2层粘性土层,隔水底板为4~2层残积土和5层基岩。该含水层含水丰富,给
水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不均匀,属弱透水层。
本次勘察量测的该弱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1.9~2.3m,高程约为14.32 ~ 14.68m。该含水层常年含水,但雨水期间水位会略有提高。该含水
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以及上层潜水的越流补给,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随季节的不同会有升降变化,其年变幅相比潜水小,约0.5m左右。
场地范围内5~2a层中风化砂砾岩以及5~2b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交界带附近岩体张开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部分地段有洞穴分布,构成了地下水的储水空间。裂隙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周边地表水,其分布,埋藏条件和运动具有多变性。
场地地下水及场地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
1.4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目 录
第一章 设计方案综合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5
1.3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
1.4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6
第二章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书 7
2.1 设计计算 7
2.2 ABC段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8
2.3 CDE段支护结构设计算 16
2.4 EFG段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24
2.5支撑结构设计计算: 30
2.6圈梁设计计算: 33
2.7立柱强度计算: 36
2.8理正基坑整体稳定性验算: 37
第三章 桩基设计 41
3.1岩土设计参数 41
3.2 CT1设计 41
3.3 CT2设计 50
结束语 59
致 谢 60
参考文献 61
附录 理正电算 62
设计方案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吴淞绝对高程为+16.8m。本工程的标高均为相对标高。
2、基坑规模:基坑面积约18540m2,周长约为560m。
3、 本工程原基坑开挖底标高为9.0m~9.2m,原基坑北侧地面标高为+0.3m;基坑东侧地面标高为0.5m~0.8m,基坑南侧地面标高为0.6m;基坑西侧地面标高为0.6m~1.2m,原基坑开挖深度为7.8m~9.5m。现场支护桩已经全部施工完毕,北侧及东侧桩顶圈梁已经施工完毕。
4、现基坑轮廓及开挖标高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生调整,调整后的地下室轮廓如图所示,已施工的支护桩均不影响调整后的主体结构。基坑开挖底标高调整为10.15m,基坑北侧地面标高为+1.15m;基坑东侧地面标高为0.5m~0.8m,基坑南侧、西侧地面标高为0.6m;基坑开挖深度调整为9.35m~11.3m。
1.2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城东韦陀巷,现在为空地,原有的建筑都已被拆除,部分地段堆埋建筑垃圾。场地地面高程为15.65~18.05m左右,地形较平坦。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泄洪沟通过。场地地貌单元为坳沟。
1.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①1杂填土:色杂,散松,主要由石块和碎砖混杂少量粉质粘土堆积,局部为原房屋基础。层厚0.4~2.7m。
①2素填土:黄褐~褐灰色,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屑、碎
石子堆积。埋深约0.4~2.7m,层厚约 0.2~1.9m。
②粉质粘土:灰黄,可塑,局部为粘土。切面稍有光滑、韧性、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约为 1.1~3.0m,层厚约为 0.8~5.1m。
②a粉质粘土:黄灰或灰色,可至软塑,局部流塑;层底底部附近混少量粉砂;切面略有光滑,韧性、中等偏低强度。层顶埋深约为 2.7~6.2m,层厚 0.0~3.4m。
④1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灰色~灰黄色,软~可塑。卵砾石呈亚
圆形,石英质地,粒径一般约为2~8cm,个别大于12cm,含量约为10%~25%。
埋深4.9~8.5m,层厚0.5~4.0m。
④2残积土:黄褐~棕红色,软~可塑,夹大量风化岩碎屑,由砂砾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风化而成。埋深约 7.4~9.8m,层厚约为 0.0~3.6m。
④2a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棕红色,流塑,夹少量风化岩碎屑。
该土层充填于土洞之中,埋深8.2~11.2m,层厚0.8~4.0m。
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砾岩:棕褐~紫红色,风化强烈,
呈密实砂土状,遇水软化,层底部附近夹中风化岩碎块,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埋深7.2~12.9m,层厚0.1~4.7m。
⑤2a中风化砂砾岩:棕褐色,泥钙质胶结,局部可为细砂岩;以较硬或较软岩为主,局部为软岩。岩体张开裂隙发育,较为破碎,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Ⅳ类。埋深7.7~14.7m,未钻穿。
⑤2b中风化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棕红色,泥质胶结,属软~极软
岩类,遇水会软化。岩体会微张导致裂隙发育,较为完整,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埋深7.6~15.4m,未钻穿。
⑤2d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棕红色,流塑,夹大量风化岩碎屑。
该土层充填于岩体溶蚀洞穴中,埋深11.0~17.2m,层厚0.3~2.0m。
建设场地东部以及西侧坡角处各有一条泄洪沟,走向南北。经量测,场地东部泄洪沟水面高程为4.38~17.01m(吴淞高程系),水深为0.3~0.6m左右,沟底淤泥厚度为0.0~0.5m不等;西侧泄洪沟水面高程为15.22~15.84m(吴淞高程系),水深为0.3~0.6m左右,沟底淤泥厚度0.2~0.4m不等。地表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以及上游生活污水的补给,以流向下游、蒸发和逐渐下渗的
方式排泄,和地下水之间存有互补关系。
浅层含水层由1层人工填土及2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构成。人工填土结构松散,密实度差,透水性好,含水较丰富,雨季时出水量较大;新近沉积的2层粘性土亦饱含地下水,但渗透性较弱(属微透水层),给水性差。
弱承压水含水层为4~1a层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层,其隔水顶板为2层粘性土层,隔水底板为4~2层残积土和5层基岩。该含水层含水丰富,给
水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不均匀,属弱透水层。
本次勘察量测的该弱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1.9~2.3m,高程约为14.32 ~ 14.68m。该含水层常年含水,但雨水期间水位会略有提高。该含水
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以及上层潜水的越流补给,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随季节的不同会有升降变化,其年变幅相比潜水小,约0.5m左右。
场地范围内5~2a层中风化砂砾岩以及5~2b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交界带附近岩体张开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部分地段有洞穴分布,构成了地下水的储水空间。裂隙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周边地表水,其分布,埋藏条件和运动具有多变性。
场地地下水及场地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
1.4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