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某三层厂房项目全建模应用【字数:9958】
摘 要本设计主要是做全专业 BIM 模型的创建及碰撞检测,项目为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产业化厂房,地处天津市津南区,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本项目涉及专业的有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通过熟悉图纸,了解厂房工程的基本情况,学习各专业识图知识,运用 Revit 软件完成本项目全专业的BIM建模,通过 品茗插件进行碰撞检测,针对整个建筑设计周期中的多专业协同设计,将不同专业的信息模型协调审查并进行碰撞分析,对碰撞处进行模型优化和进一步的深化设计。本文将介绍从各专业模型创建到后期碰撞模拟的过程,记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难点和解决办法,并对协同设计进行归纳总结。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的缘由 1
1.2有关说明 1
第二章 BIM概论 2
2.1 BIM概念 2
2.2 BIM技术的发展 2
2.3 BIM的前景 3
第三章 全专业建模 4
4.1 Revit软件介绍 4
4.2前期准备工作 4
4.3结构专业 5
4.4建筑专业 7
4.5暖通专业 10
4.6电气专业 11
4.7给排水专业 13
4.8建模心得 14
第四章 碰撞检查和模拟动画 16
4.1 品茗插件介绍 16
4.2 碰撞检测 16
4.3 碰撞优化 16
4.4 模拟动画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绪论
1.1选题的缘由
近年来,BIM已经受到广大建筑行业的认可,但是有人认为BIM是高科技、高难度的建筑设计的专属,普通建筑用不上。但在通过经过阅读关于BIM的书籍,发现事实上,BIM的可视化可以将建筑建造过程中原来隐蔽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可以直观阅读建筑信息和帮助专业人员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应用BIM,可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互相协调并且一致的信息,解决资料和信息无效传递和沟通的问题,改善并完善各专业的协调和沟通,提高项目每个过程的准确性,从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现高效、优质和低成本的建设项目。
鉴于本人对BIM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停留在图纸上,所以在毕业实习阶段抓住实习单位(南京扬子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给的机会,到项目的现场去学习。那段时间,每天拿着项目的图纸去工地现场,由于单位是化工工程,对于很多的化工的工艺、设备等,都是很陌生的,但是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现场与图纸不对应的地方,比如设备预留空间不对,孔洞位置不对等等。后来通过向单位里的前辈请教才知道,施工图变更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有的施工不对还会返给设计,引起设计变更。所以,在施工前期需要消除碰撞,后期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变更,在此BIM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由于实习单位是化工工程,对此相对于其他建筑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在选择毕业设计的项目时,排除了本不熟悉的化工装置,而选择了某三层厂房。
1.2有关说明
本次毕业设计单位工程为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产业化项目厂房,建设地点在天津市津南区;建筑面积为13048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层数为地上三层;建筑高度为16.20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
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为,首先使用Revit建立土建、安装各个专业的模型,接着使用品茗插件针对整个建筑设计周期中的多专业协同设计,将不同专业的信息模型自动碰撞检查并且输出结果,检查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对碰撞处进行模型优化,接着重复以上工作,直到无碰撞为止,最后使用Fuzor制作施工模拟动画。
第二章 BIM概论
2.1 BIM概念
BIM是很多软件的统称,该建模技术可以运用到三大模块,即设计、预算、管理。通过建筑数据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从而在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BIM的含义总结为以下三点:
BIM是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技术技术的工程数据模型,它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种相关信息。
BIM是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可以在建筑项目的不同生命阶段连接数据、过程和资源,提供可自动计算、查询、组合和拆分的实时工程数据,可供建设项目所有参与者普遍使用。
BIM具有单一的数据源,能够解决分布式与异构工程数据之间的全局共享的问题。项目的实时共享数据平台,能够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动态工程信息的创建、管理和共享。
2.2 BIM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开始。更加著名的CAAD系统是第一个引入Souder和Clark开发的Coplanner系统的系统。该系统可用于估计医院的交通问题,从而改善医院的平面图。那是,CAAD系统中,使用的计算机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大型机,图形显示基于刷新式显示器,用于绘图和数据库管理的软件相对比较原始,功能有限,非常的昂贵,所有应用者也很少。当时,整个建筑业仍然使用“趴图板”方式进行建筑设计。
(2)20世纪70年代
随着DEC公司的PDP系列16位计算机问世,计算机的性能和价格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第一个商用的CAAD系统——ARK2出现在美国的波士顿,系统在PAP15/20计算机上运行,可以准备关于平面图及施工图设计、技术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此时, CAAD系统出现在专用型系统中,并且一些通用型的CAD系统(例如COMPUTERVISION、CADAM等)被用于计算机的制图。
然而,在此期间,CAAD的图形技术仍然是基于二维的,通过传统的平面图、来表达建筑设计,并使用图纸作为技术交流的媒介。
(3)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微型计算机的价格已降至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因此建筑师们将设计工作从大型机转移到微型计算机。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出现了一系列基于16位微型计算机开发的设计软件系统。
(4)20世纪90年代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的缘由 1
1.2有关说明 1
第二章 BIM概论 2
2.1 BIM概念 2
2.2 BIM技术的发展 2
2.3 BIM的前景 3
第三章 全专业建模 4
4.1 Revit软件介绍 4
4.2前期准备工作 4
4.3结构专业 5
4.4建筑专业 7
4.5暖通专业 10
4.6电气专业 11
4.7给排水专业 13
4.8建模心得 14
第四章 碰撞检查和模拟动画 16
4.1 品茗插件介绍 16
4.2 碰撞检测 16
4.3 碰撞优化 16
4.4 模拟动画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绪论
1.1选题的缘由
近年来,BIM已经受到广大建筑行业的认可,但是有人认为BIM是高科技、高难度的建筑设计的专属,普通建筑用不上。但在通过经过阅读关于BIM的书籍,发现事实上,BIM的可视化可以将建筑建造过程中原来隐蔽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可以直观阅读建筑信息和帮助专业人员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应用BIM,可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互相协调并且一致的信息,解决资料和信息无效传递和沟通的问题,改善并完善各专业的协调和沟通,提高项目每个过程的准确性,从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现高效、优质和低成本的建设项目。
鉴于本人对BIM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停留在图纸上,所以在毕业实习阶段抓住实习单位(南京扬子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给的机会,到项目的现场去学习。那段时间,每天拿着项目的图纸去工地现场,由于单位是化工工程,对于很多的化工的工艺、设备等,都是很陌生的,但是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现场与图纸不对应的地方,比如设备预留空间不对,孔洞位置不对等等。后来通过向单位里的前辈请教才知道,施工图变更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有的施工不对还会返给设计,引起设计变更。所以,在施工前期需要消除碰撞,后期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变更,在此BIM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由于实习单位是化工工程,对此相对于其他建筑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在选择毕业设计的项目时,排除了本不熟悉的化工装置,而选择了某三层厂房。
1.2有关说明
本次毕业设计单位工程为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产业化项目厂房,建设地点在天津市津南区;建筑面积为13048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层数为地上三层;建筑高度为16.20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
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为,首先使用Revit建立土建、安装各个专业的模型,接着使用品茗插件针对整个建筑设计周期中的多专业协同设计,将不同专业的信息模型自动碰撞检查并且输出结果,检查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对碰撞处进行模型优化,接着重复以上工作,直到无碰撞为止,最后使用Fuzor制作施工模拟动画。
第二章 BIM概论
2.1 BIM概念
BIM是很多软件的统称,该建模技术可以运用到三大模块,即设计、预算、管理。通过建筑数据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从而在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BIM的含义总结为以下三点:
BIM是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技术技术的工程数据模型,它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种相关信息。
BIM是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可以在建筑项目的不同生命阶段连接数据、过程和资源,提供可自动计算、查询、组合和拆分的实时工程数据,可供建设项目所有参与者普遍使用。
BIM具有单一的数据源,能够解决分布式与异构工程数据之间的全局共享的问题。项目的实时共享数据平台,能够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动态工程信息的创建、管理和共享。
2.2 BIM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开始。更加著名的CAAD系统是第一个引入Souder和Clark开发的Coplanner系统的系统。该系统可用于估计医院的交通问题,从而改善医院的平面图。那是,CAAD系统中,使用的计算机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大型机,图形显示基于刷新式显示器,用于绘图和数据库管理的软件相对比较原始,功能有限,非常的昂贵,所有应用者也很少。当时,整个建筑业仍然使用“趴图板”方式进行建筑设计。
(2)20世纪70年代
随着DEC公司的PDP系列16位计算机问世,计算机的性能和价格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第一个商用的CAAD系统——ARK2出现在美国的波士顿,系统在PAP15/20计算机上运行,可以准备关于平面图及施工图设计、技术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此时, CAAD系统出现在专用型系统中,并且一些通用型的CAD系统(例如COMPUTERVISION、CADAM等)被用于计算机的制图。
然而,在此期间,CAAD的图形技术仍然是基于二维的,通过传统的平面图、来表达建筑设计,并使用图纸作为技术交流的媒介。
(3)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微型计算机的价格已降至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因此建筑师们将设计工作从大型机转移到微型计算机。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出现了一系列基于16位微型计算机开发的设计软件系统。
(4)20世纪90年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