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城轨道交通施工阶段的应用(附件)【字数:9347】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发展,其规模大、线路长、协调系统复杂,迫切需要一门技术来协调和管理;与此同时,BIM技术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让可视化、协调性、模拟分析等成为可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尤其是像轨道交通、地下管廊等大型、复杂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为此,本文简要阐述了BIM技术概念与特点,深入研究其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模拟重难点施工、准确计算工程量、模拟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等应用场景,从而解决轨道交通施工复杂节点交底困难,施工计量不准确,进度控制困难以及施工安全隐患防治困难等困难,通过研究发现BIM在轨道交通施工阶段目前还存在着软件不完善、技术人员缺乏、企业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从政府发布法律法规,企业加强对BIM的应用,教育部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行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来解决问题。
目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1.文献研究法 1
2.调查法 1
3.案例研究法 1
二、BIM技术相关概述 2
(一)BIM技术的定义 2
(二)BIM技术的特点 2
1.可视化 2
2.协调性 2
3.模拟性 3
三、BIM技术在轨交施工阶段具体应用 4
(一)模拟复杂节点施工 4
(二)施工进度管理应用 5
(三)工程量准确提取与计算 5
(四)施工安全模拟 6
四、BIM技术在轨交施工阶段的应用困境及对策 7
(一)轨道交通施工阶段BIM应用困境 7
1.技术层面 7
(1)缺乏全流程应用软件 7
2.认识层面 8
3.应用层面 8
(1)BIM运用于施工全过程案例较少 8
(2)BIM运用于全方位的案例少 9
4.政府标准层面 9
(二)针对施工过程BIM应用困境提出对策 10
1.政府方面 10
2.企业方面 10
3.科研教育方面 10
4.行业方面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五、结束语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交通压力大,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容易堵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上的损失。公交车作为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选择,也难逃道路拥堵窘境,准时性差;燃油的公交车还会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环保性差;且一辆公交车的载客能力还有限,故单靠公交车是很难有效解决城市公共出行的问题。相比之下轨道交通因载客量大、准时性好、绿色环保,逐渐成为各城市公共交通的首选。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施工周期长、对沿线的地上地下既有建筑、道路和管线的影响大,项目本身多处于地下作业,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危险性系数高,特别需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质量和保障施工安全。
通过调查发现,在国内外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数据显示BIM技术可消除超过40%的预算外变更、缩短7%的施工工期,节省10~17%的运营费用,减少50%的建筑温室排放量。因为BIM技术是通过建立项目的三维信息模型,并在模型中赋予施工相关的各项信息,参建方可以根据需要输入或提取项目信息数据进行项目交底、决策分析等工作,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有了信息数据辅助决策,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在现阶段各城市纷纷上马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之际,在看到BIM技术对轨交施工阶段建设成效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阶段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让BIM技术更好的赋能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建设。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首先深入学习和理解BIM技术的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轨道交通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发现BIM应用困境,分析阻碍BIM应用于轨道交通应用的原因,最后总结现有经验教训,提出有效改进BIM技术的建议。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专业网站、文献库等途径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期刊等文献资料,学习BIM技术原理,整理和分析BIM技术应用到轨道交通施工阶段的实际项目案例,为后面应用瓶颈的总结,对策的提出积累一手数据资料。
2.调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网络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专业人员对BIM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施工阶段的看法,并且对调查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出目前BIM技术的运用难、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以及各方专业人士对BIM技术应用对策。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具体BIM应用案例的分析,深入体会在应用过程中的难点和效果,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问题的分析更深入,对策的提出更有实际意义。
二、BIM技术相关概述
(一)BIM技术的定义
1975年,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Eastam博士首次提出的BIM这个概念。BIM在我国被称为建筑信息模型,它是数字信息技术与建筑领域的结合产物,能够模拟项目的实际建设行为,为施工过程中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技术支持,从而达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缩短项目工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给工程建设人员带来方便快捷的工作方式的效果,其应用日益普及,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BIM技术的特点
1.可视化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可视化体现在二维、三维、动态的展示,还体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的状态下提取数据、生成报表、参数化修改、智能联动,方便参建方对工程的施工进行讨论、研究和决策,可以说是一种能够和构件之间有互动性和反馈性的高阶的可视化。图21为用BIM软件建立的地铁站设备专业模型,可以直观感受各专业管线在地铁站空间中的布局与相互关系,立体、直观的三维模型可以帮助各个专业的设计师避免二维设计图纸的盲区。

图21 地铁站设备专业BIM模型
2.协调性
施工过程参与方众多,各参建单位、各专业之间,各工作班组之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与协调。但在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下,可能在设计阶段,由于各专业设计人员各自为政,也专业协作平台,导致专业间的设计冲突,等到施工阶段,如果按图施工,会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BIM的协调性就体现出来,首先在设计阶段,通过BIM软件将建筑、结构、机电图纸等信息结合起来建立各专业的BIM模型,然后将各专业BIM模型进行合模后导入专业软件进行碰撞检查,碰撞检测如图22所示,提前发现并解决专业间冲突,协调后出图,这样就可以将大部分的专业设计冲突扼杀在设计阶段,有效避免后期的修改和施工阶段返工的问题;其次如果有些许的矛盾在设计阶段没有发现,施工阶段在进行专业协调的时候,也可以基于三维BIM模型进行可视化的技术交流,提前预演专业协调后的方案,极大避免了由于专业技术背景的不同造成的沟通不畅和专业间协作性差的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tmgc/2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