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片落料模具设计
目录
引言 1
一、 产品的冲裁工艺分析 2
(一)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 2
(二)产品冲裁的工艺方案 2
(三)冲裁件的排样 2
1.排样的计算 2
2.搭边值得确定 3
3.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4
(四)计算冲压力与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 4
1.冲裁力 5
2.卸料力 5
3.推件力 5
二、 模具结构的设计 6
(一)垫片冲裁模具零部件结构的设计 6
1.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 6
2.凹模的设计 9
3.其他模具结构的参数 11
三、 垫片落料模的总装 12
(一) 垫片落料模的工作原理 12
(二)垫片落料模的总装图及俯视图 12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6
引言
在指导教师周密安排和精心指导下,这次毕业设计选择的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垫片冲裁件,虽然结构简单,但其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从而确定了该设计课题,完成本次课题提高个人的模具设计能力。
冲压模具是将板料进行批量冲裁成所需的使用功能的一种技术,冲压模具在冲压时时最大的问题便是要有合适的冲压模具、冲压设备和冲压材料,否则就没有办法实现整个冲压过程。只有这些要求都符合时,才能得到所需的冲压件。
冲压件的主要优点有:
1、冲压加工的生产能力较高,操作方便且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冲压工艺能够很好的保证工件的工艺尺寸和工艺性能,不仅能不损伤工件的表面,而且其模具的寿命一般较长,因此冲压模有较好的稳定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和互换性;
3、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且冲压材料由冷塑性变形引起的加工硬化,冲压的强度和系统刚度都较高;
4、对材料的消耗较小,且很少需外加设备,因而是一种节能的加工工艺,成本较低。
因此冲压工艺时一种成本较低,精度较高,且产品质量稳定的一种常用的生产方法。
一、 产品的冲裁工艺分析
(一)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
如图1-1所示,该零件形状简单、对称,属于板条行零件,板材厚度为3mm。此零件必须满足对称性的要求,且零件的公差带较大,零件的尺寸公差均为±0.2mm,所以可以保证该零件的工艺要求能够在冲裁加工中实现。零件的其他尺寸和生产批量等情况也符合冲裁工艺的要求,所以决定用导正销定位、自行落料的落料模具进行加工。此零件的材料为Q235钢,且抗剪强度取300Mpa。
图1-1零件图
(二)产品冲裁的工艺方案
在工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冲裁件的生产批量、形状尺寸、精度高低、复杂程度、材料厚度、模具制造、冲压设备及安全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满足要求和质量要求的三种冲裁件工艺方案。
方案一:单工序冲裁即直接落料,若有孔则先落料后冲孔。这种模具结构简洁,设计方便,但生产效率比较低下,由于零件的加工批量不大,所以单工序冲裁可以满足生产批量的要求。
方案二:复合冲裁工艺即落料冲孔复合冲压的工艺。如果选用这种工艺,虽然冲出零件的工艺尺寸较好,生产效率较高,但根据零件的两槽与边界之间的边距较小,得知模具强度不能保证。
方案三:级进冲裁即冲孔—落料连续冲压。这种工艺生产效率极高,操作便捷,但其设计的模具结构较复杂,需要设计的排样方案精准,通常用在大批大量生产中,由于该零件的生产批量不大,且结构简单,故无需用到级进冲裁的工艺。
由于此零件不需要冲孔,只要落料,所以可以直接采用方案一即可。
(三)冲裁件的排样
1.排样的计算
排样方案的确定
通过对零件的分析不难看出此零件为一个以中心对称的矩形图形,故采用较为节省材料的排样方式即直排。
2.搭边值得确定
由表1-2可以确定搭边值,根据零件形状,决定两零件间边距为b=1.8mm,侧边取搭边值a=2mm。
表1-1 最小搭边值
料厚t 圆形工件或圆角r>2t 矩形件的边长l≤50 矩形件边长l>50或圆角 r≤2t
工件间a1 侧边的值a 工件间a 侧边的值a1 工件间a1 侧边的值a
0.25以下 1.8 2.0 2.2 2.5 2.8 3.0
0.25~0.5 1.2 1.5 1.8 2.0 2.2 2.5
0.5~0.8 1.0 1.2 1.5 1.8 1.8 2.0
0.8~1.2 0.8 1.0 1.2 1.5 1.5 1.8
1.2~1.6 1.0 1.2 1.5 1.8 1.8 2.0
1.6~2.0 1.2 1.5 1.8 2.5 2.0 2.2
2.0~2.5 1.5 1.8 2.0 2.2 2.2 2.5
2.5~3.0 1.8 2.2 2.2 2.5 2.5 2.8
3.0~3.5 2.2 2.5 2.5 2.8 2.8 3.2
3.5~4.0 2.5 2.8 2.5 3.2 3.2 3.5
4.0~5.0 3.0 3.5 3.5 4.0 4.0 4.5
5.0~12 0.6t 0.7t 0.7t 0.8t 0.8t 0.9t
则进距:
s=19.0+1.8=20.8mm
条料宽度:
上述式中: --条料的宽度;
--条料宽度方向最大尺寸;
--侧搭边的值;
--条料宽度单向偏差;
其中可知此零件的条料宽度为52mm,条料厚度为3mm,所以查表1-1得△=0.8,式中各单位均为mm。
表1-2 条料宽度偏差△(mm)
条料宽度B/mm条料厚度(mm)
~0.50.5~1.01~22~3
~200.050.080.10
表1-3 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系数
材料厚度t/mm
钢 ≤0.1 0.065~0.075 0.1 0.14
0.1~0.5 0.045~0.055 0.063 0.08
0.5~2.5 0.04~0.05 0.055 0.06
2.5~6.5 0.03~0.04 0.045 0.05
C=1.5×H=1.5×31.9=47.85mm
L=l+2c=52+2 47.85=147.7mm
引言 1
一、 产品的冲裁工艺分析 2
(一)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 2
(二)产品冲裁的工艺方案 2
(三)冲裁件的排样 2
1.排样的计算 2
2.搭边值得确定 3
3.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4
(四)计算冲压力与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 4
1.冲裁力 5
2.卸料力 5
3.推件力 5
二、 模具结构的设计 6
(一)垫片冲裁模具零部件结构的设计 6
1.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 6
2.凹模的设计 9
3.其他模具结构的参数 11
三、 垫片落料模的总装 12
(一) 垫片落料模的工作原理 12
(二)垫片落料模的总装图及俯视图 12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谢辞 16
引言
在指导教师周密安排和精心指导下,这次毕业设计选择的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垫片冲裁件,虽然结构简单,但其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从而确定了该设计课题,完成本次课题提高个人的模具设计能力。
冲压模具是将板料进行批量冲裁成所需的使用功能的一种技术,冲压模具在冲压时时最大的问题便是要有合适的冲压模具、冲压设备和冲压材料,否则就没有办法实现整个冲压过程。只有这些要求都符合时,才能得到所需的冲压件。
冲压件的主要优点有:
1、冲压加工的生产能力较高,操作方便且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冲压工艺能够很好的保证工件的工艺尺寸和工艺性能,不仅能不损伤工件的表面,而且其模具的寿命一般较长,因此冲压模有较好的稳定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和互换性;
3、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且冲压材料由冷塑性变形引起的加工硬化,冲压的强度和系统刚度都较高;
4、对材料的消耗较小,且很少需外加设备,因而是一种节能的加工工艺,成本较低。
因此冲压工艺时一种成本较低,精度较高,且产品质量稳定的一种常用的生产方法。
一、 产品的冲裁工艺分析
(一)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
如图1-1所示,该零件形状简单、对称,属于板条行零件,板材厚度为3mm。此零件必须满足对称性的要求,且零件的公差带较大,零件的尺寸公差均为±0.2mm,所以可以保证该零件的工艺要求能够在冲裁加工中实现。零件的其他尺寸和生产批量等情况也符合冲裁工艺的要求,所以决定用导正销定位、自行落料的落料模具进行加工。此零件的材料为Q235钢,且抗剪强度取300Mpa。
图1-1零件图
(二)产品冲裁的工艺方案
在工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冲裁件的生产批量、形状尺寸、精度高低、复杂程度、材料厚度、模具制造、冲压设备及安全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满足要求和质量要求的三种冲裁件工艺方案。
方案一:单工序冲裁即直接落料,若有孔则先落料后冲孔。这种模具结构简洁,设计方便,但生产效率比较低下,由于零件的加工批量不大,所以单工序冲裁可以满足生产批量的要求。
方案二:复合冲裁工艺即落料冲孔复合冲压的工艺。如果选用这种工艺,虽然冲出零件的工艺尺寸较好,生产效率较高,但根据零件的两槽与边界之间的边距较小,得知模具强度不能保证。
方案三:级进冲裁即冲孔—落料连续冲压。这种工艺生产效率极高,操作便捷,但其设计的模具结构较复杂,需要设计的排样方案精准,通常用在大批大量生产中,由于该零件的生产批量不大,且结构简单,故无需用到级进冲裁的工艺。
由于此零件不需要冲孔,只要落料,所以可以直接采用方案一即可。
(三)冲裁件的排样
1.排样的计算
排样方案的确定
通过对零件的分析不难看出此零件为一个以中心对称的矩形图形,故采用较为节省材料的排样方式即直排。
2.搭边值得确定
由表1-2可以确定搭边值,根据零件形状,决定两零件间边距为b=1.8mm,侧边取搭边值a=2mm。
表1-1 最小搭边值
料厚t 圆形工件或圆角r>2t 矩形件的边长l≤50 矩形件边长l>50或圆角 r≤2t
工件间a1 侧边的值a 工件间a 侧边的值a1 工件间a1 侧边的值a
0.25以下 1.8 2.0 2.2 2.5 2.8 3.0
0.25~0.5 1.2 1.5 1.8 2.0 2.2 2.5
0.5~0.8 1.0 1.2 1.5 1.8 1.8 2.0
0.8~1.2 0.8 1.0 1.2 1.5 1.5 1.8
1.2~1.6 1.0 1.2 1.5 1.8 1.8 2.0
1.6~2.0 1.2 1.5 1.8 2.5 2.0 2.2
2.0~2.5 1.5 1.8 2.0 2.2 2.2 2.5
2.5~3.0 1.8 2.2 2.2 2.5 2.5 2.8
3.0~3.5 2.2 2.5 2.5 2.8 2.8 3.2
3.5~4.0 2.5 2.8 2.5 3.2 3.2 3.5
4.0~5.0 3.0 3.5 3.5 4.0 4.0 4.5
5.0~12 0.6t 0.7t 0.7t 0.8t 0.8t 0.9t
则进距:
s=19.0+1.8=20.8mm
条料宽度:
上述式中: --条料的宽度;
--条料宽度方向最大尺寸;
--侧搭边的值;
--条料宽度单向偏差;
其中可知此零件的条料宽度为52mm,条料厚度为3mm,所以查表1-1得△=0.8,式中各单位均为mm。
表1-2 条料宽度偏差△(mm)
条料宽度B/mm条料厚度(mm)
~0.50.5~1.01~22~3
~200.050.080.10
表1-3 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系数
材料厚度t/mm
钢 ≤0.1 0.065~0.075 0.1 0.14
0.1~0.5 0.045~0.055 0.063 0.08
0.5~2.5 0.04~0.05 0.055 0.06
2.5~6.5 0.03~0.04 0.045 0.05
C=1.5×H=1.5×31.9=47.85mm
L=l+2c=52+2 47.85=147.7mm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mjsk/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