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o结构信息的技术相似性测度研究
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技术实力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的重要方面,全局性地分析和对比企业的技术现状和同行业企业的技术情况,发现其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技术安全,也越来越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创新推动力。技术相似性的测度有助于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或者行业的技术状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技术变革方向,帮助企业及时调整技术发展策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了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实际技术能力,本文从企业拥有的专利信息的角度出发,在基于SAO结构信息的相似度判定方法,梳理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并建立了一个综合使用SAO结构提取、WordNet等文本挖掘手段的技术相似度测度的方法,并选取了两个公司进行了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最后这种方法在技术互补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做了简单的分析和展望。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相关研究评述 2
2.1国外研究现状 2
2.2国内研究现状 3
第3章 SAO结构信息的相似度理论研究 5
3.1 基于SAO结构信息的相似度判定方法 5
3.2基于Wordnet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7
3.2.1 Wordnet的基本介绍 7
3.2.2 基于Wordnet的算法原理 8
第4章 测度方案的设计和实现 12
4.1技术相似度测度的思路 12
4.2实验环境的搭建 13
4.2.1 StanfordParser 13
4.2.2 WordNet及JWS的调用 13
4.3数据的获取与整理过程 13
4.3.1 数据来源 13
4.3.2 数据的预处理 14
4.3.3 数据的提取方法 15
4.3.4 数据的清洗 18
4.4技术相似度的测度的计算机实现 19
4.5技术相似性测度结果 23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5
5.1本文研究总结 25
5.2研究展望 25
参考文献 27
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录 30
第1章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节奏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技术实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成长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选择何种决策来进行技术成长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甚至生死存亡。通过企业间的技术相似性分析,可以进一步寻找到潜在的竞争对手,及时调整战略,甚至在此基础上认清自身在行业内的技术地位。技术相似度分析同样也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潜在的技术合作伙伴,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和速度完成技术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了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当企业拥有同质性的能力 ,企业的技术相似时 ,成本共享成为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的主要策略 ,企业此时倾向共同投资 ,降低研发投入,而企业之前存在一定的技术互补时 ,企业倾向于技术共享来得到需要的技术[1]。相同行业或相近领域内的企业的技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企业选择互补程度较大或较小的企业合作,进行自身技术的成长,这种策略或多或少会抑制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2]。因此分析企业与其他相关组织的技术相似度和互补度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利是企业实际技术能力的直接载体,它可以反映企业的技术积累情况,进而可以分析企业的研发重点等信息。同时,专利信息本身包含了某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声明了与其他类似专利的不同点和创新点,所以采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相似度分析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这样极大地避免了由于应用领域相等因素近而导致的误差,对于指导企业调整技术发展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中英文专利在自然语言处理时有所不同,本文选取了英文专利进行分析。
本文以企业的实际技术实力为中心,以技术相似度为研究导向,选取企业的专利信息,基于SAO结构信息建立了一个框架,分析企业间的技术相似度,分析得到的结果在反映企业间的技术相似的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定位有技术互补的组织,因此可以大致反映企业的在整个行业内的影响力,企业可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调整相应的技术成长策略。
第2章 相关研究评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杰夫(Jaffe)[3]从技术向量的角度出发,使用技术向量反映企业在技术空间中的坐标,这个方法提出了一种定量测度的途径,但是并没有充分关注专利的内容,从专利内容中得出的一些衡量指标容易出现偏差,也不能解释专利本身以及专利引用对企业的技术地位的影响,对没有反应企业的技术实力。而现有的对技术互补性的分析多集中在定性上,没有关注企业的实际的技术指标。
另一个涉及到技术性的领域是技术的溢出效应,技术相似是溢出效益中一个重要的因素,Kamien等[4]建立了多寡头的两阶段竞争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合作策略的优劣。Cellini等[5]认为合作研发策略是动态的,在建立模型是应将这个特点充分反映出来。Spence[6]探究了合作研发策略适用的场景。Aschhoff等[7]发现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技术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方式。López[8]和Chun等[9]选取企业的技术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溢出效应在技术合作中的重要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技术相似性研究在宏观视角,讨论了技术相似度在产业或者地区间对技术成长的影响。
其他国外学者的研究中,Caves[10]认为一国企业的生产力会因与技术相似的国家进行技术转移而提高;Buckley等[11]认为溢出效应的不同指标会导致测度技术相似度的结果不同;Bosetti等[12]研究了技术溢出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Zhang等[13]、Crespo等[14]、Fu[15]、Javorcik等[16]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国企业的技术互补效应。
基于专利信息的测度。专利信息测度时的数据就是专利信息本身,主要是对专利的引文部分进行分析。Stuart用专利的引文内容计算了企业的技术相似度[17]。Lai等[18]设计了一个基于技术相似的分类系统,它可以实现对技术信息的归类。McGill和Mowery等人从技术相似的角度,分析了一些技术相近企业,解释了专利同盟形成的原因[1920]。这种方法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首先,每个引用信息只能关联两个主体,不能进行多个专利的交叉综合对比[21]。其次,这种方法没有充分挖掘专利信息中的其他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据库不具有引文下载信息的功能,无法得到相应的引文内容(例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22])。
2.2国内研究现状
石光[2]等研究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企业研发合作,他们构建了模型来分析企业的创新策略,定性的分析企业技术相似性对企业的创新策略的影响以及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柯忠义、韩兆洲[23]等探究了技术互补程度与企业研发决策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两个企业掌握的技术如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企业往往会选择合作的方式,通过共同研发来改进自己的技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缩短技术研发时间,并且分摊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而如果两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企业采取技术引进的手段的意愿则很明显,如果引进的策略可行,企业的技术研发周期将极大地缩短,而且可以节约企业的科研资源,将企业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研发时间等投入到其他方向上去。此外,国内的研究还关注了伴随外部投资的技术转移过程。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相关研究评述 2
2.1国外研究现状 2
2.2国内研究现状 3
第3章 SAO结构信息的相似度理论研究 5
3.1 基于SAO结构信息的相似度判定方法 5
3.2基于Wordnet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7
3.2.1 Wordnet的基本介绍 7
3.2.2 基于Wordnet的算法原理 8
第4章 测度方案的设计和实现 12
4.1技术相似度测度的思路 12
4.2实验环境的搭建 13
4.2.1 StanfordParser 13
4.2.2 WordNet及JWS的调用 13
4.3数据的获取与整理过程 13
4.3.1 数据来源 13
4.3.2 数据的预处理 14
4.3.3 数据的提取方法 15
4.3.4 数据的清洗 18
4.4技术相似度的测度的计算机实现 19
4.5技术相似性测度结果 23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5
5.1本文研究总结 25
5.2研究展望 25
参考文献 27
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录 30
第1章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节奏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技术实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成长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选择何种决策来进行技术成长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甚至生死存亡。通过企业间的技术相似性分析,可以进一步寻找到潜在的竞争对手,及时调整战略,甚至在此基础上认清自身在行业内的技术地位。技术相似度分析同样也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潜在的技术合作伙伴,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和速度完成技术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了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当企业拥有同质性的能力 ,企业的技术相似时 ,成本共享成为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的主要策略 ,企业此时倾向共同投资 ,降低研发投入,而企业之前存在一定的技术互补时 ,企业倾向于技术共享来得到需要的技术[1]。相同行业或相近领域内的企业的技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企业选择互补程度较大或较小的企业合作,进行自身技术的成长,这种策略或多或少会抑制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2]。因此分析企业与其他相关组织的技术相似度和互补度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利是企业实际技术能力的直接载体,它可以反映企业的技术积累情况,进而可以分析企业的研发重点等信息。同时,专利信息本身包含了某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声明了与其他类似专利的不同点和创新点,所以采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相似度分析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这样极大地避免了由于应用领域相等因素近而导致的误差,对于指导企业调整技术发展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中英文专利在自然语言处理时有所不同,本文选取了英文专利进行分析。
本文以企业的实际技术实力为中心,以技术相似度为研究导向,选取企业的专利信息,基于SAO结构信息建立了一个框架,分析企业间的技术相似度,分析得到的结果在反映企业间的技术相似的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定位有技术互补的组织,因此可以大致反映企业的在整个行业内的影响力,企业可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调整相应的技术成长策略。
第2章 相关研究评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杰夫(Jaffe)[3]从技术向量的角度出发,使用技术向量反映企业在技术空间中的坐标,这个方法提出了一种定量测度的途径,但是并没有充分关注专利的内容,从专利内容中得出的一些衡量指标容易出现偏差,也不能解释专利本身以及专利引用对企业的技术地位的影响,对没有反应企业的技术实力。而现有的对技术互补性的分析多集中在定性上,没有关注企业的实际的技术指标。
另一个涉及到技术性的领域是技术的溢出效应,技术相似是溢出效益中一个重要的因素,Kamien等[4]建立了多寡头的两阶段竞争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合作策略的优劣。Cellini等[5]认为合作研发策略是动态的,在建立模型是应将这个特点充分反映出来。Spence[6]探究了合作研发策略适用的场景。Aschhoff等[7]发现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技术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方式。López[8]和Chun等[9]选取企业的技术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溢出效应在技术合作中的重要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技术相似性研究在宏观视角,讨论了技术相似度在产业或者地区间对技术成长的影响。
其他国外学者的研究中,Caves[10]认为一国企业的生产力会因与技术相似的国家进行技术转移而提高;Buckley等[11]认为溢出效应的不同指标会导致测度技术相似度的结果不同;Bosetti等[12]研究了技术溢出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Zhang等[13]、Crespo等[14]、Fu[15]、Javorcik等[16]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国企业的技术互补效应。
基于专利信息的测度。专利信息测度时的数据就是专利信息本身,主要是对专利的引文部分进行分析。Stuart用专利的引文内容计算了企业的技术相似度[17]。Lai等[18]设计了一个基于技术相似的分类系统,它可以实现对技术信息的归类。McGill和Mowery等人从技术相似的角度,分析了一些技术相近企业,解释了专利同盟形成的原因[1920]。这种方法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首先,每个引用信息只能关联两个主体,不能进行多个专利的交叉综合对比[21]。其次,这种方法没有充分挖掘专利信息中的其他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据库不具有引文下载信息的功能,无法得到相应的引文内容(例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22])。
2.2国内研究现状
石光[2]等研究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企业研发合作,他们构建了模型来分析企业的创新策略,定性的分析企业技术相似性对企业的创新策略的影响以及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柯忠义、韩兆洲[23]等探究了技术互补程度与企业研发决策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两个企业掌握的技术如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企业往往会选择合作的方式,通过共同研发来改进自己的技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缩短技术研发时间,并且分摊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而如果两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企业采取技术引进的手段的意愿则很明显,如果引进的策略可行,企业的技术研发周期将极大地缩短,而且可以节约企业的科研资源,将企业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研发时间等投入到其他方向上去。此外,国内的研究还关注了伴随外部投资的技术转移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