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艺术短片系列绽放设计与制作
摘 要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影视后期软件,AE被认为当前,受到着越来越多的电影后期制作者的青睐。AfterEffects以及其插件的快速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而其高度自由化可定制界面及功能使他成为集剪辑、特效、调色、甚至三维的全方位专业影视后期制作软件。本文通过作者两年来对AE的研究及认识,以一部艺术短片的制作流程作为切入点。根据作者制作中遇上的问题及难点,通过AE强大的第三方插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短片以“绽放”为主题,以Cinema 4D为三维辅助工具,主要使用Particular、Form、Mir、Looks、RSMB、Element3D、Optical Flares等各种强大的第三方插件来设计视觉效果,完全摆脱实拍,全部镜头都使用CG动画制作,力求以作者本人对主题的理解来最大能力限度来表现绽放之美。本文主要对影片中出现的艺术表现手法做分析,具体分析了Particular以及Plexus的作用设定参数及其应用前途,并对作者两年来对AE的认知做总结。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电影特效诞生及发展 1
1.2 关于AFTER EFFECTS 5
1.3关于三维动画 5
第二章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意思想 7
2.1 动画主题选材及表现内容 7
2.2 国内外发展情况 7
第三章 作品制作流程 9
3.1 宇宙绽放 9
3.1.1 镜头1 10
3.1.2 镜头2 19
3.2 樱花绽放 23
3.2.1 镜头1 24
3.3 渲染出片 32
第四章 结论 33
参考文献 34
致 谢 36
绪论
电影特效诞生及发展
作为本文的开始,笔者想先向电影视觉特效的鼻祖乔治斯?梅里耶 致敬,正由于他发明了视觉特效,并把它带入了商业化电影制作流程中,现在笔者才有幸可以欣赏到诸如阿凡达、灰姑娘之类的优秀视觉影片。
早在16世纪,各种制作设备就应运而生,使得运动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像可以用多种方式投影,令观众目眩神迷。但是大部分电影历史学家认为电影业本身真正开始于1895年。那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展示了他们开创的拍摄、投影移动影像的新方法—电影放映机。很快,特效技术就随之出现了,鉴于其为电影业的演变带来的长久深刻的影响,这速度也便不足为奇了。从现在来说,电影特效已经是标准电影后期制作流程必需的一项,然而带来这项革命的契机只是一次著名的意外——由于拍摄时,乔治斯?梅里耶的摄像机手柄被卡住了,花了近一分钟才再次运行,这时他所拍摄的街景已经完全改变了——但是这次意外给他带来了惊喜,他采用了这种拍摄方法,并据此成为了世界首位特效电影导演。从此,电影制作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上世纪初,特效制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美国好莱坞通常使用大量的模型来再创现实生活场景。这个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经典实用的特技效果:用火药制造出的爆炸效果,用纸板建筑制造出的在地震晃动中燃烧的效果,用绳子操纵木制模型,用水枪重现消防水龙头喷水场景等。由于工匠、技术人员和投资方疲于应付新技术,这些特效质量并不高,所幸的是,当时观众的观影要求也不高。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开始,所有技术都开始变得更加复杂。第一批动画特效专家出现(虽然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们才开始受到肯定),他们率先使用了玻璃影像形板扩展场景等技术。像格里菲斯一样的电影产业巨头也开始利用镜头切换、淡入、淡出等技术来制造惊人的效果,来发展电影的视觉语言。电影特效当时还是仅限于某些特定要求的电影,使得导演的某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得以呈现出来。当时的好莱坞好莱坞确实在阔步前进,广泛应用模型特效,尤其是拍摄历史史诗题材时尤为如此,如《宾虚传》、《巴格达窃贼》等。电影《十诫》拍摄时,演员塞西尔?B?戴米尔带领着以色列人从两面裸露的胶状薄墙间走过,模拟穿越红海的片段。但是二十年代的电影业真正属于德国人,他们在电影技术和执行方面远远超过美国同行,这一点尤其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弗里茨朗把当时所有顶级技术都集合到这部电影拍摄当中,运用matte painting(遮罩绘景)、背面投影、影像合成技术来制造在电影开篇中吸引眼球的动画城市景观,把微缩模型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部影片的这也是首部成功使用尤金舒夫坦发明的机内光学技术的电影,这种技术又称为舒夫坦处理法,它使用角度镜、绘景、实景真人来创造实景演员在巨大布景中的景象。这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讲也被看做蓝屏技术的先驱。它作为电影业的里程碑,的确为《大都会》带来了宏大规模感,成为了为观影者带来间离效果的主要手法。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光学印片机的引入大幅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对于那些使用移动绘景将不同元素合并在一起的图像(其实这就是最早期的合成,他的出现是划时代意义的,现在PS、AE等图层级的后期软件就是基于此技术开发的)。如果要找出这一时代的标准作品的话,《金刚》大概可以和环球影城制作的众多恐怖片一起堪称出众之作,这些恐怖片的亮点是《隐形人》(1933年),它创造性地使用威廉姆斯处理法以达到隐形场景的效果。这种技术是通过让演员在黑天鹅绒背景前全身包盖同样的黑天鹅绒,外面的裤腿接入导气管,来制造出人体隐身,衣服四处走动的效果。这种手法后来被加入到高反差胶片的复杂拍摄中,涉及到曝光及未曝光胶片的多层罗列。
所有技术在发展时都离不开伟大的先驱者的探路,即使可能从现在眼光去看,这些都已经是很粗糙的特效处理手法。
进入1977年,2位导演:乔治卢卡斯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
《星球大战第四部:新的希望》使得卢卡斯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特效工作室,以制作出影片中多种多样的特效镜头。这个工作室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光魔公司”。当时,所有的技术——影视绘景,静态运动,化妆的运用都被推向了极致,而例如电脑化动作控制技术等其它技术则被专门运用到拍摄真实运动模糊的蓝幕模型镜头中去。
可以说伟大的“工业光魔公司”开启了特效电影时代,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建筑师,有些是模型师,有些是广告设计者,有些是机械设计专业出生。几乎没一个人是从事电影出生。但这样反而恰恰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士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时至今日,工业光魔公司依然代表着当今世界电影特效行业顶尖的制作水准,取得的技术成就更是无出其右。
在当代电影的语境里,“特效”一词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几乎包括除真人实景拍摄之外的所有元素。一般来说,它又包括两部分:“现场特效”和“视觉特效”。前者在英文中表述为mechanical effect s(机械效果)、physical effects(物理效果)或practical effects(实际效果),后者的英文表述为visual effects或者optical effects。两者的主要区别为:一,前者是与电影的实际拍摄同期的,而且多在拍摄现场完成(所以称之为“现场特效”),后者则多是在现场拍摄结束之后的后期制作中完成;二,前者的工作对象和“正常拍摄”没有区别,都是真实存在的人或物件,后者则是通过对已有胶片画面的加工、或者用摄像机以外的视频处理设备(如电脑)来产生新的画面。
此外,“现场特效”也应与“特技”(Stunt)区分开来的,二者虽然都有人的参与,但前者主要作用对象是物,如各种爆炸、崩塌、弹坑、烟雾、降雪、洪水等效果;而后者是要靠“人”(也就是俗称的“替身”)亲自实施的效果,如追车、坠楼、着火、跳水、翻滚、挨打等。在IMDB的电影资料分类中,与“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平级的是special effects,其实指的只是电影制作意义上的“特效”中的“现场特效”(practical effects)部分。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电影特效诞生及发展 1
1.2 关于AFTER EFFECTS 5
1.3关于三维动画 5
第二章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意思想 7
2.1 动画主题选材及表现内容 7
2.2 国内外发展情况 7
第三章 作品制作流程 9
3.1 宇宙绽放 9
3.1.1 镜头1 10
3.1.2 镜头2 19
3.2 樱花绽放 23
3.2.1 镜头1 24
3.3 渲染出片 32
第四章 结论 33
参考文献 34
致 谢 36
绪论
电影特效诞生及发展
作为本文的开始,笔者想先向电影视觉特效的鼻祖乔治斯?梅里耶 致敬,正由于他发明了视觉特效,并把它带入了商业化电影制作流程中,现在笔者才有幸可以欣赏到诸如阿凡达、灰姑娘之类的优秀视觉影片。
早在16世纪,各种制作设备就应运而生,使得运动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像可以用多种方式投影,令观众目眩神迷。但是大部分电影历史学家认为电影业本身真正开始于1895年。那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展示了他们开创的拍摄、投影移动影像的新方法—电影放映机。很快,特效技术就随之出现了,鉴于其为电影业的演变带来的长久深刻的影响,这速度也便不足为奇了。从现在来说,电影特效已经是标准电影后期制作流程必需的一项,然而带来这项革命的契机只是一次著名的意外——由于拍摄时,乔治斯?梅里耶的摄像机手柄被卡住了,花了近一分钟才再次运行,这时他所拍摄的街景已经完全改变了——但是这次意外给他带来了惊喜,他采用了这种拍摄方法,并据此成为了世界首位特效电影导演。从此,电影制作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上世纪初,特效制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美国好莱坞通常使用大量的模型来再创现实生活场景。这个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经典实用的特技效果:用火药制造出的爆炸效果,用纸板建筑制造出的在地震晃动中燃烧的效果,用绳子操纵木制模型,用水枪重现消防水龙头喷水场景等。由于工匠、技术人员和投资方疲于应付新技术,这些特效质量并不高,所幸的是,当时观众的观影要求也不高。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开始,所有技术都开始变得更加复杂。第一批动画特效专家出现(虽然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们才开始受到肯定),他们率先使用了玻璃影像形板扩展场景等技术。像格里菲斯一样的电影产业巨头也开始利用镜头切换、淡入、淡出等技术来制造惊人的效果,来发展电影的视觉语言。电影特效当时还是仅限于某些特定要求的电影,使得导演的某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得以呈现出来。当时的好莱坞好莱坞确实在阔步前进,广泛应用模型特效,尤其是拍摄历史史诗题材时尤为如此,如《宾虚传》、《巴格达窃贼》等。电影《十诫》拍摄时,演员塞西尔?B?戴米尔带领着以色列人从两面裸露的胶状薄墙间走过,模拟穿越红海的片段。但是二十年代的电影业真正属于德国人,他们在电影技术和执行方面远远超过美国同行,这一点尤其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弗里茨朗把当时所有顶级技术都集合到这部电影拍摄当中,运用matte painting(遮罩绘景)、背面投影、影像合成技术来制造在电影开篇中吸引眼球的动画城市景观,把微缩模型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部影片的这也是首部成功使用尤金舒夫坦发明的机内光学技术的电影,这种技术又称为舒夫坦处理法,它使用角度镜、绘景、实景真人来创造实景演员在巨大布景中的景象。这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讲也被看做蓝屏技术的先驱。它作为电影业的里程碑,的确为《大都会》带来了宏大规模感,成为了为观影者带来间离效果的主要手法。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光学印片机的引入大幅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对于那些使用移动绘景将不同元素合并在一起的图像(其实这就是最早期的合成,他的出现是划时代意义的,现在PS、AE等图层级的后期软件就是基于此技术开发的)。如果要找出这一时代的标准作品的话,《金刚》大概可以和环球影城制作的众多恐怖片一起堪称出众之作,这些恐怖片的亮点是《隐形人》(1933年),它创造性地使用威廉姆斯处理法以达到隐形场景的效果。这种技术是通过让演员在黑天鹅绒背景前全身包盖同样的黑天鹅绒,外面的裤腿接入导气管,来制造出人体隐身,衣服四处走动的效果。这种手法后来被加入到高反差胶片的复杂拍摄中,涉及到曝光及未曝光胶片的多层罗列。
所有技术在发展时都离不开伟大的先驱者的探路,即使可能从现在眼光去看,这些都已经是很粗糙的特效处理手法。
进入1977年,2位导演:乔治卢卡斯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
《星球大战第四部:新的希望》使得卢卡斯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特效工作室,以制作出影片中多种多样的特效镜头。这个工作室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光魔公司”。当时,所有的技术——影视绘景,静态运动,化妆的运用都被推向了极致,而例如电脑化动作控制技术等其它技术则被专门运用到拍摄真实运动模糊的蓝幕模型镜头中去。
可以说伟大的“工业光魔公司”开启了特效电影时代,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建筑师,有些是模型师,有些是广告设计者,有些是机械设计专业出生。几乎没一个人是从事电影出生。但这样反而恰恰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士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时至今日,工业光魔公司依然代表着当今世界电影特效行业顶尖的制作水准,取得的技术成就更是无出其右。
在当代电影的语境里,“特效”一词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几乎包括除真人实景拍摄之外的所有元素。一般来说,它又包括两部分:“现场特效”和“视觉特效”。前者在英文中表述为mechanical effect s(机械效果)、physical effects(物理效果)或practical effects(实际效果),后者的英文表述为visual effects或者optical effects。两者的主要区别为:一,前者是与电影的实际拍摄同期的,而且多在拍摄现场完成(所以称之为“现场特效”),后者则多是在现场拍摄结束之后的后期制作中完成;二,前者的工作对象和“正常拍摄”没有区别,都是真实存在的人或物件,后者则是通过对已有胶片画面的加工、或者用摄像机以外的视频处理设备(如电脑)来产生新的画面。
此外,“现场特效”也应与“特技”(Stunt)区分开来的,二者虽然都有人的参与,但前者主要作用对象是物,如各种爆炸、崩塌、弹坑、烟雾、降雪、洪水等效果;而后者是要靠“人”(也就是俗称的“替身”)亲自实施的效果,如追车、坠楼、着火、跳水、翻滚、挨打等。在IMDB的电影资料分类中,与“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平级的是special effects,其实指的只是电影制作意义上的“特效”中的“现场特效”(practical effects)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szmt/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