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合运动控制的空间分割的研究
摘 要 本课题从当前展示空间分割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入手,分析空间分割方式的可代替性。对不同类型的互动装置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其与所在空间的关系及对空间分割产生的作用。笔者认为,互动装置作品的介入可以为所在的展示空间提供互动性,从而增强空间体验,提升参观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并且,可以在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为展示空间提供新的分割方式。本课题研究旨在设定将互动装置用于空间分割的基本可行性准则,并以该准则为指导,设计制作一件多组合运动控制类型的互动装置作品。作品的整体方案设计、框架搭建、互动系统的硬件连接控制和程序编写完全自主完成。结合设计学、多组合机械运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微控制器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搭建。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1.1.1 关于装置艺术 1
1.1.2 关于机械运动控制 3
1.1.3 关于互动技术 4
1.1.4 关于空间分割 5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6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8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8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8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9
1.4 论文内容基本介绍 10
第2章 设计调研与分析 12
2.1 展示空间相关调研分析 12
2.1.1展示空间类型和特征 12
2.1.2 展示空间与心理 15
2.1.3展示空间分割方式 16
2.1.4展示空间现状和诉求 18
2.2 互动装置相关调研分析 19
2.2.1 互动装置类型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2 互动装置实例分析 22
2.3 互动装置对展示空间分割的作用 28
2.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分析 29
第3章 互动装置作品设计过程 31
3.1 作品概念和功能设定 31
3.1.1 概念设定 31
3.1.2 功能设定 31
3.2 互动系统方案设定 32
3.3 整体结构方案设定和优化 33
3.4 技术实现方案设定 39
3.4.1 互动系统实现硬件设定 39
3.4.2 互动系统实现软件设定 42
第4章 互动装置作品制作与测试 45
4.1 装置框架搭建 46
4.2 硬件系统连接 48
4.2 1 一个运动控制系统单元的连接 48
4.2.2 五个运动控制系统单元的连接 49
4.3 程序实现 51
4.3.1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控制部分 51
4.3.2 步进电机控制部分 53
4.3.3 程序整合 55
4.4 整体布线和后期完善 58
4.5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59
4.6 互动装置作品测试 60
4.6.1 测试方案 60
4.6.2 测试过程 61
4.6.3 测试结果 61
第5章 结论 63
5.1 课题研究成果 63
5.2 课题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63
5.3 前景展望 64
参考文献 65
致 谢 67
附 录 68
图目录
【图1.1】马塞尔杜尚作品《泉》 1
【图1.2】草间弥生装置艺术作品《再生时刻》 1
【图1.3】路易威登KUSAMA系列 2
【图1.4】马克雅可布DOT女士香水 2
【图1.5】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水银喷泉》 3
【图1.6】亚历山大考尔德作品《虾笼子与活动鱼尾》 3
【图1.7】互动系统三个组成部分:输入、控制和输出示意图 4
【图1.8】空间行为层次划分的三种空间关系 6
【图1.9】杭州西溪湿地互动装置《呼吸瓦墙》 作者:杨奇瑞 7
【图1.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动力之源”展厅互动金属球 7
【图1.11】德意志银行总部变形的标志 7
【图1.12】伦敦NIKE互动橱窗 7
【图2.1—2.2】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 13
【图2.3】某品牌服装店商业展示空间 13
【图2.4】商业展会现场 13
【图2.5】艺术画廊内部展示空间 13
【图2.6】艺术展览内部展示空间 13
【图2.7】电影院内部展示空间效果图 13
【图2.8】王府井步行街公共展示空间 13
【图2.9】文化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0】商业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1】艺术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2】公共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3】娱乐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4】人脑信息处理三个层次和设计的三个层次 16
【图2.15】展示空间分割的现有方式 17
【图2.16】“M0ZA1QUE”动态光艺术装置 20
【图2.17】新加坡樟宜机场“雨之舞” 20
【图2.18】 丹尼尔诺赞“Peg Mirror” 20
【图2.19】丹尼尔诺赞“Fan Mirror” 20
【图2.20】 “Homographies”在无人状态下 20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1.1.1 关于装置艺术 1
1.1.2 关于机械运动控制 3
1.1.3 关于互动技术 4
1.1.4 关于空间分割 5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6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8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8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8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9
1.4 论文内容基本介绍 10
第2章 设计调研与分析 12
2.1 展示空间相关调研分析 12
2.1.1展示空间类型和特征 12
2.1.2 展示空间与心理 15
2.1.3展示空间分割方式 16
2.1.4展示空间现状和诉求 18
2.2 互动装置相关调研分析 19
2.2.1 互动装置类型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2 互动装置实例分析 22
2.3 互动装置对展示空间分割的作用 28
2.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分析 29
第3章 互动装置作品设计过程 31
3.1 作品概念和功能设定 31
3.1.1 概念设定 31
3.1.2 功能设定 31
3.2 互动系统方案设定 32
3.3 整体结构方案设定和优化 33
3.4 技术实现方案设定 39
3.4.1 互动系统实现硬件设定 39
3.4.2 互动系统实现软件设定 42
第4章 互动装置作品制作与测试 45
4.1 装置框架搭建 46
4.2 硬件系统连接 48
4.2 1 一个运动控制系统单元的连接 48
4.2.2 五个运动控制系统单元的连接 49
4.3 程序实现 51
4.3.1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控制部分 51
4.3.2 步进电机控制部分 53
4.3.3 程序整合 55
4.4 整体布线和后期完善 58
4.5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59
4.6 互动装置作品测试 60
4.6.1 测试方案 60
4.6.2 测试过程 61
4.6.3 测试结果 61
第5章 结论 63
5.1 课题研究成果 63
5.2 课题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63
5.3 前景展望 64
参考文献 65
致 谢 67
附 录 68
图目录
【图1.1】马塞尔杜尚作品《泉》 1
【图1.2】草间弥生装置艺术作品《再生时刻》 1
【图1.3】路易威登KUSAMA系列 2
【图1.4】马克雅可布DOT女士香水 2
【图1.5】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水银喷泉》 3
【图1.6】亚历山大考尔德作品《虾笼子与活动鱼尾》 3
【图1.7】互动系统三个组成部分:输入、控制和输出示意图 4
【图1.8】空间行为层次划分的三种空间关系 6
【图1.9】杭州西溪湿地互动装置《呼吸瓦墙》 作者:杨奇瑞 7
【图1.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动力之源”展厅互动金属球 7
【图1.11】德意志银行总部变形的标志 7
【图1.12】伦敦NIKE互动橱窗 7
【图2.1—2.2】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 13
【图2.3】某品牌服装店商业展示空间 13
【图2.4】商业展会现场 13
【图2.5】艺术画廊内部展示空间 13
【图2.6】艺术展览内部展示空间 13
【图2.7】电影院内部展示空间效果图 13
【图2.8】王府井步行街公共展示空间 13
【图2.9】文化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0】商业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1】艺术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2】公共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3】娱乐展示空间四个属性比较 14
【图2.14】人脑信息处理三个层次和设计的三个层次 16
【图2.15】展示空间分割的现有方式 17
【图2.16】“M0ZA1QUE”动态光艺术装置 20
【图2.17】新加坡樟宜机场“雨之舞” 20
【图2.18】 丹尼尔诺赞“Peg Mirror” 20
【图2.19】丹尼尔诺赞“Fan Mirror” 20
【图2.20】 “Homographies”在无人状态下 2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szmt/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