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葡萄籽片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葡萄籽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肿瘤、抗过敏、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保健品之一。本研究以某品牌保健品葡萄籽提取物为样品,测定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原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利用正丁醇盐酸法测定原花青素的含量,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法,DPPH法及ABTS法对以上两种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原花青素的含量为20.16g/100g,黄酮含量为0.65g/100g,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11,2.01;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样

不同切割方式对鲜切大葱活性氧代谢和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摘要:采用新鲜大葱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分切片、丁和丝三种切割形式对鲜切大葱在20 ℃2天贮藏期间活性氧(ROS)代谢和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割会诱导大葱酚类物质含量的上升,抗氧化能力的提高,超氧阴离子的生成和过氧化氢的积累。发现丝状的活性氧代谢最强、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丁状,片状最少。同时,切割能诱导大葱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活性的积累。切割强度越大,这3个酶活性的上升越明显。这些结果表明,鲜切大葱中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与ROS水平呈正相关,ROS作为信号分子

不同贮藏温度对鲜切火龙果活性氧代谢和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对鲜切火龙果的活性氧代谢和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将1/4片状的鲜切火龙果分别放于5℃、10℃、15℃和20℃下贮藏,定期取样测定酚类物质含量和活性氧代谢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鲜切火龙果呼吸强度增加,活性氧产生速率加快,酚类物质积累增多,抗氧化能力增强。但在贮藏后期,较高温度(15℃)进一步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促进了活性氧的下降、酚类物质的减少和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大大缩短了鲜切火龙果的贮藏时间。这些结果表明,高温贮藏可促进鲜切火龙果中活性氧的产生与酚类物质的积累,但缩

不同预处理对芦笋质构的影响

摘要:芦笋罐头是芦笋深加工的一种常见方式,而芦笋在热加工过程中质构的损失尤其是笋头软化掉落是影响芦笋罐头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在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加热处理,硬化处理,外源果胶酶处理,超声处理及真空处理)芦笋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加热协同钙和外源酶处理在增强芦笋热加工过程中的质构方面效果更为明显。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预热条件下钙溶度和酶浓度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和0.4%(w/w)。本文同时研究了预热硬化处理条件下钙离子渗入芦笋组织的过程。结果表明,芦笋中水溶性钙和总钙含量在50-90℃范围内随着温度

云南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四环素耐药基因的筛选

摘要:近年来,耐药基因作为致病源而导致的危及动物和人类生命安全的事件越来越多,土壤中耐药基因的发现为这项研究带来新的方向。本实验采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用采集到的云南土壤菌作原始文库菌,从而对其进行筛查。筛选步骤主要是通过在含有抗生素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恒温培养,观察其能否生长,并进一步通过提取质粒与载体连接导入大肠杆菌培养等实验步骤进行进一步认证。通过本实验筛选,有部分文库菌呈耐药状态,最终也得到了部分亚克隆。

低钠盐乳化肠生产车间设计(附件)

摘要:本设计目标建立一条日产10t的低钠盐乳化肠生产线,意在通过改进工艺流程设计、改善原料配料的配方、完善车间布局来建立一条现代化的低钠盐乳化肠生产线。通过传统的经验了解和初步的物料衡算论证了车间的设计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可行,可盈利。在布局方面,本文根据低钠盐乳化肠的生产特点,设计了科学的车间布局绘制工艺流程图。在成本方面,计算涉及水电消耗,人员活动的费用,各类辅助生产的设备的消耗。 最后绘制工厂平面图、主车间平面图及工艺流程图。

六株植物乳杆菌在发酵黄浆水过程中的糖类代谢研究

摘要:我国是豆腐生产大国,黄浆水作为豆腐生产的副产物,富含多种有益成分,而企业长期视之为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黄浆水富含多糖和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本实验利用六株植物乳杆菌发酵黄浆水,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试不同菌种各个发酵时间的发酵液中糖类物质及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探究糖类及大豆异黄酮的代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糖类作为菌种发酵过程的能量来源,不同菌种对糖类的利用方式和强度各不相同;而在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转化为游离型大豆异黄酮的对比中,植物乳杆菌708

冻融处理对羧甲基纤维素钠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摘要:冻融是物质冻结再解冻的过程,物质于-24℃下冷冻10小时后再于常温下解冻3小时的过程称为一个冻融循环。本文研究了冻融处理对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在两种不同浓度(1.5%和3.0%),不同pH值(2.0、4.0、6.0)下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包括频率扫描和稳态流动试验。同时对各个pH值(6.0、5.0、4.0、3.0、2.0、1.5、1.0)下CMC-Na溶液透光度进行测定。选择冻融前后表观形态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样品,研究离子强度和冻融循环对其流变学性质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CMC-Na溶液透光度在

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抑菌效果研究

摘要:金属纳米材料因为独特且性质较稳定的特点在诸如生物传感、医学诊断、药物开发、航空航天、微电子、交通和机械制造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金纳米是目前纳米材料界最常用的材料,在催化、成像和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首先介绍金纳米的制备过程,并对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进行了表征。然后用制备的金纳米粒子分别修饰连接溶菌酶、甘氨酸、半胱氨酸,通过构建纳米纳米金-生物分子体系研究生物分子与纳米金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纳

半乳糖基月桂酸酯抗菌活性及机理的初探研究

摘要:本文测定了半乳糖基月桂酸酯的抗菌活性,明确了温度、pH、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半乳糖基月桂酸酯抗菌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半乳糖基月桂酸酯的抗菌机理。结果显示:半乳糖基月桂酸酯对荧光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1-15mm,半乳糖基月桂酸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浓度为0.078mg/m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浓度为0.156mg/mL。pH、温度、盐浓度对半乳糖基月桂酸酯的抑菌活性有影响,而紫外灯的影响不大。扫描电镜

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的筛选与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李斯特菌病,感染严重者会出现致死现象。本文针对食品中出现最多的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应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特异性靶点基因片段,以LMOf2365_2721和LMOSLCC5850_0078为检测靶点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Lm8和m2a4,建立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305.5 fg/μL和8.6×103 cfu/mL,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