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景观建设(附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户外生活的质量。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滨水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景观建设。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设计等的不成熟,滨水区的规划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滨水区建设的误区,探索实践一些可实施的、且适应场地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及模式,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滨水区打造成具有活力和和生命的城市地带。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综述 2
1.1 滨水景观的基本概念 2
1.2 当前我国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
1.2.1 生态与景观相冲突 2
1.2.2 忽视人性关怀 2
1.2.3 丧失历史地域文化 2
1.3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
1.3.1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
1.3.2 规划设计原则 2
1.4 滨水景观设计常用方法 3
1.4.1 生态护岸 3
1.4.2 亲水性设计 3
1.4.3 延续历史文脉 4
1.5 结语 4
2 设计说明 4
2.1 项目概况及分析 4
2.1.1 区位 4
2.1.2 现状 4
2.1.3 基地分析 5
2.2 设计理念及思路 5
2.2.1 主题构思 5
2.2.2 设计目标 5
2.2.3 设计原则 5
2.2.4 设计思路 5
2.3 方案总体分析 6
2.3.1 景观功能分析 6
2.3.2 交通分析 6
2.3.3 种植设计分析 6
2.3.4 竖向分析 7
2.3.5 景观节点布局 7
2.3.6 设计指标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附图
图1 区位分析图 1
图2 现状分析图 2
图3 总平面图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 图4 鸟瞰图 4
图5 剖立面图 5
图6 功能分区图 6
图7 交通分析图 7
图8 种植设计图 8
图9 竖向分析图 9
图10 视线分析图 10
图11 驳岸设计图 11
图12 阶梯广场植物配植图 12
图13 阶梯广场铺装、花池大样图 13
图14 阶梯广场效果图1 14
图15 阶梯广场效果图2 15
图16 微型湿地景观植物配植图 16
图17 微型湿地景观效果图 17
图18 雕塑广场剖面、大样图 18
图19 雕塑广场效果图 19
图20 拱桥、木栈道大样图 20
图21 湖心亭大样图 21
金牛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景观设计
引言
滨水地带是万物生命环境的源头,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折射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纵观国内外滨水地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形态下的兴起、繁荣;工业时代背景下的停滞、衰落;现代滨水区的再开发[1]。在日益高涨的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呼声下,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不可逆挡的世界潮流。
1 综述
1.1 滨水景观的基本概念
滨水是指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域的边缘。城市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个部分组成。滨水景观,是在滨水区域内的一种空间及景观表现形态。滨水景观的创造,就是在水域,水迹线以及陆域这三者组成的空间内进行功能,审美方面的创造[2]。
1.2 当前我国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2.1 生态与景观相冲突
高度工业化的当代,自然态的江河驳岸被硬生生的混凝土驳岸代替;沿河修路,把原本青青小草,风景宜人的生态小道改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景观步道;自然河流被掩埋,被裁弯取直,水道变成暗渠,追求所谓的文明城市,美化城市。致使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水体失去生态自净功能。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生硬,灰色,缺乏生机活力的环境中,会造成身心疲惫,健康也会遭到损害。
1.2.2 忽视人性关怀
当前,景观设计者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交通布局,绿化布置等方面,而忽视了人的行为和心里因素[3]。忽视了人与生俱来“亲水”的特点,忽视了滨水空间的功能最大化的要求。使得当前的滨水地带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社会效益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2.3 丧失历史地域文化
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热潮,已经席卷我国。单纯追求现代化的设计模式,而忽视了地域本身的历史文脉。失去“场所精神”,使得我国大多的景观设计模式单一,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这个问题在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中尤为严重。千篇一律的硬质混凝土驳岸,整齐规划的设计风格,散发着强烈的现代化气息。却没有挖掘场地隐含的特质以及其蕴含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等特点。
1.3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滨水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它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因此,万物竞生、物种繁多、食物链复杂,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并成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调节器和缓冲地带。“水为万物之源”,作为城市的命脉,滨水区维护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不仅承载着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维护大气成份稳定的运作功能,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自然环境容重,促使城市健康发展[4]。
景观生态学[5]起源于欧洲,强调景观的多功能性以及综合整体性,并且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滨水地带的景观,具有空间异质性,斑块间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流等边界效应,利用景观生态学解决水陆斑块间的连接度,连接性等问题[6],从而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是当代景观设计追求的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