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地的生态效益分析以为例(附件)
摘要:该研究借助许多前人在生态效益指标值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学校园绿地绿量、固碳释氧、降温增湿等生态效益能力的调查研究和结果分析,提出发展垂直绿化、合理配置、加强养护管理及注意改善微气候等四条优化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校园绿地生态效益能力有所帮助。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3
1.1研究区概况 3
1.2 研究方法 3
1.2.1 样地选取 3
1.2.2 绿化调查 3
1.2.3生态效益分析 4
2.结果与分析 6
2.1绿量 6
2.1.1 总绿量 6
2.1.2 各功能区绿量 6
2.1.3 主要植物的绿量 7
2.2固碳释氧 8
2.3降温增湿 9
2.4其他 10
3.建议 10
3.1发展垂直绿化 10
3.2.合理配置 10
3.3加强管理养护 10
3.4注意改善微气候 11
4.结语 11
5.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1:大学主校区(不含教职工家属区)植物名录表 13
附录2:植物生态效益计算方法及参数来源 20
附图:样地分布示意图 28
附图1:桃李廊(A) 29
附图2:主楼(B) 30
附图3:综合楼(C) 31
附图4:资环楼(D) 32
附图5:大学生活动中心(E) 33
附图6:校友山(F) 34
附图7:莲塘水榭(G) 35
附图8:武林(H) 36
附图9:食堂游园(I) 37
附图10:逸夫楼(J) 38
校园绿地生态效益的分析——以大学为例
引言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人们在享受到其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期而至,雾霾、沙尘、水污染、噪声、热岛效应等等让人们感受到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此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应声而下,我国各个城市纷纷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然而,过度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求高覆盖率而忽略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从而导致城市绿化在布局、结构、植物种类以及绿量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有限的城市绿地更加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生态效益[1]。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好校园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对绿地生态效益方面的研究始于60年代,而研究内容多限于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和抗污染植物的选择方面,对其它效益如固碳释氧、滞尘杀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研究较少[2]。80年代以来,对绿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研究,有了深入和发展。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对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陈自新、苏雪痕[37]对60~80种北京主要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进行系统的测定,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增湿、杀茵、滞尘、减污、耐荫性、抗寒性、抗污性等系列项目。本次对大学校园绿地的生态效益研究通过吸取前人研究经验,对研究对象进行绿量等生态效益的分析,旨在提出优化校园生态环境的有效建议。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大学主校区(不含教职工家属区)地处南京,为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其自然植被属于北亚热带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研究区面积约为410000㎡,其中绿地面积128625㎡,植物共有55科、94属,共计123个种,乔木主要有二球悬铃木(Platanus hispanica),意杨(Populus euramevicana cv),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var. lannesian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蜀侩(Sabina chinensis (L.) Ant. cv. Pyramidalis),龙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 cv. Kaizuca),香樟(Cinnamomumcam phora)等;灌木主要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小蜡(Ligustrum lucidum Ait.),红叶石楠(Photiniax fraseri),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等;草本主要为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马尼拉(Zoysia matrella)等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取
通过对研究区的多次调查及研究,为满足数据分析需求,将整个大学主校区(不含教职工家属区)做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同时,根据功能特点选取九类共十块样地作为分区研究对象:(1)教学区主楼及综合楼;(2)学习区桃李廊;(3)实验区资环楼;(4)宿舍区校友山;(5)食堂区食堂游园;(6)运动区武林;(7)艺术活动区大学生活动中心;(8)休憩绿地莲塘水榭;(9)主入口绿地逸夫楼广场。
1.2.2 绿化调查
绿化调查以校园规划图(图1)为底图资料,在更新底图的同时进行完整的绿化调查,其中,根据物种高度将植物分为乔木层、灌木(藤本)层、地被层及草坪层,对乔木层进行胸径、冠幅、高度的调查,对灌木层进行地径、蓬径、高度的调查,对地被层、草坪层进行高度、面积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调查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通过数据整理,得出整体研究对象面积约为410000㎡,绿地率31.4%,各分区研究对象的绿地率如表1。
图1 大学主校区平面图
表1 分区研究对象绿地率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3
1.1研究区概况 3
1.2 研究方法 3
1.2.1 样地选取 3
1.2.2 绿化调查 3
1.2.3生态效益分析 4
2.结果与分析 6
2.1绿量 6
2.1.1 总绿量 6
2.1.2 各功能区绿量 6
2.1.3 主要植物的绿量 7
2.2固碳释氧 8
2.3降温增湿 9
2.4其他 10
3.建议 10
3.1发展垂直绿化 10
3.2.合理配置 10
3.3加强管理养护 10
3.4注意改善微气候 11
4.结语 11
5.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1:大学主校区(不含教职工家属区)植物名录表 13
附录2:植物生态效益计算方法及参数来源 20
附图:样地分布示意图 28
附图1:桃李廊(A) 29
附图2:主楼(B) 30
附图3:综合楼(C) 31
附图4:资环楼(D) 32
附图5:大学生活动中心(E) 33
附图6:校友山(F) 34
附图7:莲塘水榭(G) 35
附图8:武林(H) 36
附图9:食堂游园(I) 37
附图10:逸夫楼(J) 38
校园绿地生态效益的分析——以大学为例
引言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人们在享受到其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期而至,雾霾、沙尘、水污染、噪声、热岛效应等等让人们感受到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此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应声而下,我国各个城市纷纷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然而,过度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求高覆盖率而忽略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从而导致城市绿化在布局、结构、植物种类以及绿量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有限的城市绿地更加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生态效益[1]。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好校园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对绿地生态效益方面的研究始于60年代,而研究内容多限于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和抗污染植物的选择方面,对其它效益如固碳释氧、滞尘杀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研究较少[2]。80年代以来,对绿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研究,有了深入和发展。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对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陈自新、苏雪痕[37]对60~80种北京主要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进行系统的测定,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增湿、杀茵、滞尘、减污、耐荫性、抗寒性、抗污性等系列项目。本次对大学校园绿地的生态效益研究通过吸取前人研究经验,对研究对象进行绿量等生态效益的分析,旨在提出优化校园生态环境的有效建议。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大学主校区(不含教职工家属区)地处南京,为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其自然植被属于北亚热带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研究区面积约为410000㎡,其中绿地面积128625㎡,植物共有55科、94属,共计123个种,乔木主要有二球悬铃木(Platanus hispanica),意杨(Populus euramevicana cv),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var. lannesian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蜀侩(Sabina chinensis (L.) Ant. cv. Pyramidalis),龙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 cv. Kaizuca),香樟(Cinnamomumcam phora)等;灌木主要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小蜡(Ligustrum lucidum Ait.),红叶石楠(Photiniax fraseri),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等;草本主要为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马尼拉(Zoysia matrella)等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取
通过对研究区的多次调查及研究,为满足数据分析需求,将整个大学主校区(不含教职工家属区)做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同时,根据功能特点选取九类共十块样地作为分区研究对象:(1)教学区主楼及综合楼;(2)学习区桃李廊;(3)实验区资环楼;(4)宿舍区校友山;(5)食堂区食堂游园;(6)运动区武林;(7)艺术活动区大学生活动中心;(8)休憩绿地莲塘水榭;(9)主入口绿地逸夫楼广场。
1.2.2 绿化调查
绿化调查以校园规划图(图1)为底图资料,在更新底图的同时进行完整的绿化调查,其中,根据物种高度将植物分为乔木层、灌木(藤本)层、地被层及草坪层,对乔木层进行胸径、冠幅、高度的调查,对灌木层进行地径、蓬径、高度的调查,对地被层、草坪层进行高度、面积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调查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通过数据整理,得出整体研究对象面积约为410000㎡,绿地率31.4%,各分区研究对象的绿地率如表1。
图1 大学主校区平面图
表1 分区研究对象绿地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