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2号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体系研究以下马坊为例(附件)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兴公共交通方式。地铁站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交通集散地,相应地,作为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转接点,地铁外部过渡空间也承担着集散的功能,应更多地考虑“穿行”功能。但由于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缺失,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公众所倾向选择的聚集场所,可进行短暂停留。本文通过对南京地铁2号线各站点外部过渡空间的调研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站点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并以南京下马坊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1文献综述1
1.1 过渡空间定义 1
1.2 地铁站外过渡空间2
1.2.1 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的定义2
1.2.2 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的交通组织2
1.2.3 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的功能完善3
1.3 国内外同类研究进展3
1.3.1 国外研究概况3
1.3.2 国内研究概况3
2 规划设计说明4
2.1 规划背景4
2.1.1 项目背景4
2.1.2 线路周边旅游发展4
2.1.3 规划目标4
2.1.4 规划原则4
2.1.5 定位与理念5
2.2研究思路5
2.3 2号线站点分类5
2.3.1 站点类型划分方法5
2.3.2 南京地铁2号线站点分类6
2.4 问卷调查分析7
2.4.1 居住区型站点(孝陵卫站和仙鹤门站)7
2.4.2 公共型站点(西安门站)8
2.4.3 商业服务型站点——城市商服型(新街口站)9
2.4.4 商业服务型站点——邻里商服型(奥体东站)10
2.4.5 交通型站点(金马路站和马群站)11
2.4.6 景区型站点(下马坊站)12
2.4.7混合型站点(钟灵街站)13
2.4.8总结14
2.5实地调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分析14
2.6 分类规划策略15
2.7 下马坊站点外部过渡空间规划设计15
2.7.1 场地分析15
2.7.2 问题和策略16
2.7.3 竖向设计17
2.7.4功能分区17
2.7.5 人流分析17
2.7.6 植物设计17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附图
图1 项目背景1
图2 线路周边旅游发展2
图3 定位与理念3
图4 线路站点实地调研分析4
图5 分类规划策略5图6 周边用地性质与周边交通6
图7 下马坊2号口现状分析7图8 下马坊3、4号口现状分析8图9 下马坊1号口及部分友谊河道现状分析9图10 下马坊2号口交通整治10图11 下马坊2号口各停车区域示意11
图12 下马坊1、3、4号口步行系统完善12图13 下马坊地铁口摊贩空间处理13图14 友谊河道改造14图15 友谊河道改造15图16 下马坊1、2号口短暂停留空间16图17下马坊3、4号口短暂停留空间17图18 下马坊3号口废弃地改造小游园18图19 平面图19图20 鸟瞰图20图21 竖向分析与功能分区(附立面图)21图22 人行流线分析22图23 植物设计23
南京地铁2号线站点外部过渡空间体系研究 ——以下马坊为例
引言
前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兴公共交通方式。地铁站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交通集散地,相应地,作为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转接点的地铁外部过渡空间也作为公交集散广场的地位,通常应该更多地考虑“穿越”功能。但由于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缺失,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也成为公众所倾向选择的聚集场所。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被赋予了特别的地位:既是使用地铁的穿行者的交通集散地,同时也是作为潜在逗留者的穿行者的休憩空间。
1 文献综述
1.1 过渡空间的定义
城市过渡空间是由建筑内部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或城市内不同功能、形式空间相互过渡的一种模糊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一个环节[1]。它为城市的空间序列体验增加了一种类型,起到过渡、连接、铺垫、衬托的作用。城市过渡空间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物质要素,又包括人群集聚与活动的空间要素,还包括小品、绿化等环境要素,以及标识、符号等场所要素。
1.2 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
1.2.1 地铁站外过渡空间的定义
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是使地铁站内部空间有效联系周边城市空间,使地上、 地下空间得以延续一体化发展的过渡空间,它联系了地铁站内部与周边环境。它函纳了人们步出站台到步入广阔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人流、车流、 信息流在这个面层上发生转换和传递。这个空间是地下和地上空间的衔接层、联系体,同时又是整个地面环境、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2]。
地铁出入口与周边环境的过渡形式多为步行街道或站前广场[3]
1.2.2 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的交通组织
(1)营造良好步行系统
在通过地铁站外部过渡空间这个过程中,人需要完成由城市其他区域和地铁站出入口场地的交通换乘,改为由步行进入场地或是从地铁额交通换乘转换为步行。人们换乘其他的交通方式大约有步行、自行车、公交、私家车四种,由于步行系统是以步行人流和自行车换乘人流为主体[4]。
形成地铁站出入口场地步行主要流线为核心的步行内圈,而选择在外围组织其他类型的交通换乘,例如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和地铁的换乘[5]。步行区域和换乘外圈可以采用绿化、围栏、道路等方式进行隔离。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使流线简洁明快不交叉,减少尽端路和单行路线的可能从而避免一条路线的折返使用,增强可循环路线的可能性,尽可能多的做到“一点多达”和“路线并联”,这样可以在行人路线上实现功能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路线重复,降低行人的烦躁心情。
动静分区指的是在步行系统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主要的人流大、速度快的流线和次要的、人流少、速度缓的流线分开。尽量将静的区域和缓慢的步行流线布置在内环,将流动性大和较为嘈杂的分区布置在场地外环。也可以将动静两个区分别放置在地特站出入口场地的不同区域。这样有助于保持动的区域的高效流动性和静的区域的安静惬意特点,能够在人的视线和感受上满足人的需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