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尚小区景观规划设计(附件)

摘要:居住区的景观作为整个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居住者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而日益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利益的诱惑、设计的不成熟使得居住区里的景观不能很好地为居民服务。人们希望所居住的小区除了满足生活便利等基本功能之外,还能感受到宁静、安全、愉悦、知足等多种身心需求。本文总结了多篇国内外文献,简单阐述了居住区的概念和国内居住区的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人性化”及其相关概念,重点探讨了国内居住区景观规划中有关人性化设计的现状与问题,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指明了案例中对人性化设计理论的实践,探讨总结了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期为居住区在人性化方面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1 综述1
1.1 居住区的概念2
1.2 国内居住区的发展概况2
1.3 人性化设计研究2
1.3.1 人性化2
1.3.2 人性化设计2
1.3.3 人性化设计的现状与趋势2
1.4 国内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2
1.4.1 抄袭之风盛行、缺乏地方人文关怀3
1.4.2 注重景观表象、忽视使用需要3
1.4.3 设施不完备、空间缺乏活力3
1.4.4 尺度失调,缺乏亲切感、安全感3
1.4.5 景观雷同,空间层次不明3
1.5 居住区案例分析3
1.5.1 坚持居住区景观的地域特色性4
1.5.2 景观的功能性4
1.5.3 功能分区4
1.5.4 景观小品及服务设施4
1.6 人性化设计遵循原则4
1.6.1 安全性原则4
1.6.2 生态性原则4
1.6.3 地方性原则4
1.6.4 以人为本原则4
1.7 结论5
2 规划设计说明5
2.1 项目概况及分析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 2.1.1 项目基本概况5
2.1.2 区位条件分析5
2.1.3 自然条件分析5
2.1.4 基地现状分析5
2.2 规划设计依据5
2.3 规划设计原则5
2.3.1 科学利用资源5
2.3.2 因地制宜的原则6
2.3.3 生态设计原则6
2.3.4 “以人为本”的原则6
2.4 规划设计内容6
2.4.1 中心绿地景观6
2.4.2 宅间绿地景观6
2.4.3 活动绿地景观6
2.4.4 商业物管绿地景观7
2.4.5 科教绿地景观7
2.5 道路规划设计7
2.6 竖向规划设计7
2.7 植物规划设计7
2.7.1 种植设计原则7
2.7.2 种植设计种植方式与配置方式7
2.7.3 种植设计分类7
2.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8
致谢8
参考文献9
附图
图1 城市区位图 10
图2 现状分析图 11
图3 总平面图 12
图4 道路分析图 13
图5 竖向分析图 14
图6 功能分区图 15
图7 种植规划图 16
图8 总体鸟瞰图 17
图9 秦淮文化广场平面图 18
图10 秦淮文化广场植物配置图 19
图11 老人活动绿地平面图 20
图12 老人活动绿地植物配置图 21
图13 中心景观绿地平面图 22
图14 中心景观绿地植物配置图 23
图15 细节设计图(一)24
图16 细节设计图(二)25
图17 局部节点效果图26
江苏省南京市新风尚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引言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及其发展,居住区成为了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审视世界一流的居住环境,品质良好的居住区在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中极为重要[1]。居住区不仅仅是现代城市中必备的物质环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休憩、工作学习都与其息息相关。如今,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多元化、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导致开发商与居民都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日益增加,过去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的景观而今有了自己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居住区的数量急剧增加,其景观规划设计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缺乏“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缺少人性化等问题突出。因此,如何设计出“以人为本”、富有人性化元素的 居住区,是我们今天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综述
1.1 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日常的生活、居住、游憩,具有一定人口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居住区现在也被称为住区,按规模大小和等级的不同,可以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
1.2 国内居住区的发展概况
我国传统民居典型形态是分布广泛的“合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末20年代初,随着西方文化的浪潮,西方的建筑建造技术以及居住文化也传入了中国,使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诸多的“洋楼”。50年代,为解决城市中广大工人阶级的居住问题而兴建了一批多层住宅,但这主要是解决“居住”场所问题,并未能做到全面的考虑景观绿化和功能设施等问题,由于是一味的模仿苏联等国外模式,使得我国居住区存在许多不符合人民生活习惯的弊端,远远谈不上居住的“舒适性”。
直到70年代初期,随着人民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日趋恢复,人民才开始意识到城市建设的极度匮乏和落后,此时的城市建设工作才又重新走上正轨。发展到80年代初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慢慢在各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建设工作范围还主要是公用建筑和国家统一建设的住宅建筑,此时的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了萌芽阶段。90年代初,房地产行业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房产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健康稳定的势头,但很快这种高速发展的势头在没有足够力度的市场监管下开始呈现不合理的失控局面。
1998年,我国的房产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明确提出停止住房分配模式,建立住房供给商品化的新型体制。房产行业的市场化行为,使得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消费者不再仅仅只注重住宅施工质量和住宅使用面积,地理位置、建筑朝向、景观绿地、功能设施、物业管理等是他们的综合考虑因素。居住区的环境建设,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空间体系,它开始向文化性、社会性、景观性等多种人性化的空间组成形式转变。
1.3 人性化设计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