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人家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设计(附件)
摘要:随我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状态之中,发展乡村旅游既符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思路,又与时下人们接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需求相契合。由于城市特色的普遍缺失,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将是中国保持特色景观的最后一块阵地。基于此,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价值,优化乡村景观空间和聚落形态,完善乡村景观特色风貌,使其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旅游景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乡村旅游景观2
1.1 乡村旅游 2
1.1.1 乡村景观特性 2
1.1.2 乡村景观价值2
1.2 旅游景观 2
1.3 乡村旅游景观2
1.4 乡村旅游景观模式分类2
2 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性设计3
2.1 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性设计原则3
2.1.1 保留提升原则3
2.1.2 发展创新原则4
2.1.3 与时俱进原则4
2.2 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性规划策5
2.2.1 景观功能分区5
2.2.2地域性景观的植被规划5
2.3乡村旅游景观公共空间的地域性设计6
3.南京石塘人家乡村旅游景观设计7
3.1设计背景7
3.1.1区位及用地范围7
3.1.2地貌及使用现状7
3.1.3现状道路7
3.1.4设计依据7
3.1.5设计原则7
3.2规划思路8
3.2.1功能定位8
3.2.2规划设计目标8
3.2.3规划构思8
3.3总体规划布局8
3.3.1动植物观光区8
3.3.2生态农业观光区8
3.3.3休闲服务区8
3.3.4滨水游览区8
3.4道路交通规划8
3.5植物造景规划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 3.6公共设施规划9
致谢9
参考文献9
乡村旅游景观的地域性设计研究
引言
引言:我国的乡村旅游从80年代开始萌芽,90年代进入大众视野,21世纪已迅速兴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和国家一系列旅游产业政策(如国家旅游局2000年提出,到2010年把我国建成旅游强国)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已成了我国新世纪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主题之一。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发展而言, 要保持景观的”异质化”或”多元化”,把握地域性特征,重视与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等因素结合起来,重构性地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景观。
1乡村旅游景观
1.1乡村景观
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1]。 由于乡村景观研究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加之景观含义的丰富性,到目前为止乡村景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1.1.1乡村景观特性
依据各学科对乡村景观含义的描述,乡村景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乡村景观受人类的干扰强度较低,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是乡村的基底,一般在景观构成中占主体地位;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景观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而在乡村聚落内部表现出丰富的地域差异。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是以良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以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景观的融合。从空间的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了从城市郊区景观到单纯乡村地域的景观范围[2]。乡村景观由各种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方面的要素、人文方面的要素、经济方面的要素等等,构成了乡村景观的环境意象。 乡村景观具有生活、生产和生态三方面的特性,同时也具有美学、娱乐、教育和文化等多重价值[3]。
1.1.2乡村景观价值
乡村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在提供了农村人口生产生活载体的基础上,作为第一性生产力的生产场所,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乡村是大多数生物物种的栖息地,提供着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4]。此外,乡村也是优秀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所以,乡村景观是集文化支持功能、生物生产功能、环境服务功能和承载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景观系统。
1.2旅游景观
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形成的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又是人类社会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5]。旅游景观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前者是指自然条件形成的景观,如山水、森林、天象、动物等;后者则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沉积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景观,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6]。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景观是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
1.3乡村旅游景观
古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备受世人的推崇与喜爱,寄情于山水也始终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乡村景观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类型,有旅游价值[7]。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首次提出了要增强“生态产”的生产能力。这是“生态产品”第一次亮相于十八大报告,也引发了作者对乡村旅游景观产生新的理解。
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定义进行归纳概括,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从旅游学的角度,它并非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渗入了人类主观意识感受的旅游景观;从景观学的角度,它是乡村旅游活动区域内融合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景观空间环境、景观视觉形象以及景观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它属于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民生活和游客旅游的必需品和消费品,因此,它也是一种具有生产力的“生态产品” [8]。
1.4乡村旅游景观模式分类
(1)侧重于保护类:此类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有着强烈的自然属性或丰厚地域历史文化属性的乡村旅游景观,它们属于乡村旅游区的核心吸引物[9]。规划建设时,以保护性处理为主,一般明确划出保护区域和范围,在此区域之内,限制开发,只有在范围之外才能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在对其进行规划建设时,一般把它们设为核心敏感区,并对其进行特殊地保护处理。按照属性的不同,这一类景观又细分为一下两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乡村旅游景观2
1.1 乡村旅游 2
1.1.1 乡村景观特性 2
1.1.2 乡村景观价值2
1.2 旅游景观 2
1.3 乡村旅游景观2
1.4 乡村旅游景观模式分类2
2 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性设计3
2.1 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性设计原则3
2.1.1 保留提升原则3
2.1.2 发展创新原则4
2.1.3 与时俱进原则4
2.2 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性规划策5
2.2.1 景观功能分区5
2.2.2地域性景观的植被规划5
2.3乡村旅游景观公共空间的地域性设计6
3.南京石塘人家乡村旅游景观设计7
3.1设计背景7
3.1.1区位及用地范围7
3.1.2地貌及使用现状7
3.1.3现状道路7
3.1.4设计依据7
3.1.5设计原则7
3.2规划思路8
3.2.1功能定位8
3.2.2规划设计目标8
3.2.3规划构思8
3.3总体规划布局8
3.3.1动植物观光区8
3.3.2生态农业观光区8
3.3.3休闲服务区8
3.3.4滨水游览区8
3.4道路交通规划8
3.5植物造景规划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 3.6公共设施规划9
致谢9
参考文献9
乡村旅游景观的地域性设计研究
引言
引言:我国的乡村旅游从80年代开始萌芽,90年代进入大众视野,21世纪已迅速兴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和国家一系列旅游产业政策(如国家旅游局2000年提出,到2010年把我国建成旅游强国)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已成了我国新世纪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主题之一。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发展而言, 要保持景观的”异质化”或”多元化”,把握地域性特征,重视与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等因素结合起来,重构性地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景观。
1乡村旅游景观
1.1乡村景观
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1]。 由于乡村景观研究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加之景观含义的丰富性,到目前为止乡村景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1.1.1乡村景观特性
依据各学科对乡村景观含义的描述,乡村景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乡村景观受人类的干扰强度较低,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是乡村的基底,一般在景观构成中占主体地位;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景观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而在乡村聚落内部表现出丰富的地域差异。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是以良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以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景观的融合。从空间的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了从城市郊区景观到单纯乡村地域的景观范围[2]。乡村景观由各种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方面的要素、人文方面的要素、经济方面的要素等等,构成了乡村景观的环境意象。 乡村景观具有生活、生产和生态三方面的特性,同时也具有美学、娱乐、教育和文化等多重价值[3]。
1.1.2乡村景观价值
乡村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在提供了农村人口生产生活载体的基础上,作为第一性生产力的生产场所,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乡村是大多数生物物种的栖息地,提供着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4]。此外,乡村也是优秀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所以,乡村景观是集文化支持功能、生物生产功能、环境服务功能和承载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景观系统。
1.2旅游景观
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形成的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又是人类社会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5]。旅游景观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前者是指自然条件形成的景观,如山水、森林、天象、动物等;后者则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沉积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景观,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6]。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景观是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
1.3乡村旅游景观
古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备受世人的推崇与喜爱,寄情于山水也始终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乡村景观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类型,有旅游价值[7]。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首次提出了要增强“生态产”的生产能力。这是“生态产品”第一次亮相于十八大报告,也引发了作者对乡村旅游景观产生新的理解。
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定义进行归纳概括,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从旅游学的角度,它并非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渗入了人类主观意识感受的旅游景观;从景观学的角度,它是乡村旅游活动区域内融合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景观空间环境、景观视觉形象以及景观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它属于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民生活和游客旅游的必需品和消费品,因此,它也是一种具有生产力的“生态产品” [8]。
1.4乡村旅游景观模式分类
(1)侧重于保护类:此类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有着强烈的自然属性或丰厚地域历史文化属性的乡村旅游景观,它们属于乡村旅游区的核心吸引物[9]。规划建设时,以保护性处理为主,一般明确划出保护区域和范围,在此区域之内,限制开发,只有在范围之外才能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在对其进行规划建设时,一般把它们设为核心敏感区,并对其进行特殊地保护处理。按照属性的不同,这一类景观又细分为一下两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