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视角下的住区边界开放可行性研究以钟鼎山庄为例(附件)
摘要:“边界”在很多学科中都是一个具体概念。物理学中有边界效应,物理学更有“边界层”的概念;政治学和地理学中有地域之间的边界划分;管理学中也有“无边界组织”的概念;而在生物学中,细胞壁作为“边界”,是保护膜和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媒介。对于人类居住空间,边界则更显重要。当代中国的城市就是被边界问题所深刻影响的范本。尽管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但通过围墙的包围围合以后,边界开始彻底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以位于中山门大街的钟鼎山庄为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试验证住区边界开放的可行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1综述1
1.1研究来源1
1.2边界释义2
1.3研究方法2
1.4国内外相关研究2
1.4.1西方城市空间边界观2
1.4.2国内的相关研究2
1.5前期准备3
1.5.1法律制度3
1.5.2问题分析3
1.5.3国内外相关案例3
2设计说明4
2.1基址分析与概念构思4
2.2总体设计5
2.2.1交通5
2.2.2安全管理5
2.2.3景观5
2.2.4植物种植6
致谢6
参考文献6
附图
封面1
项目概况2问卷调查3
问题分析4
问题分析5
交通线设计6
道路规划7
社会车辆行车分析8
安全监管9
安全监管 10
车辆分流 11
照明系统规划 12
照明系统规划 13
景观规划 14
总平面图 15
商业区庭院细部 16
庭院效果图 17
入口及商业街区 18
沿街带状景观区 19
沿街带状景观区效果 20
儿童活动区 21
儿童活动区效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
老年活动区 23
老年活动区效果 24
对比与评价 25
景观视角下的住区边界开放可行性研究
—以南京钟鼎山庄为例
引言
在当今的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其仍然面临众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关于城市住区边界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大量我国已建成或在建的居住区,纵然各小区内部居住舒适、环境优美,但其外部空间环境却不尽如人意。小区通常处于一个孤立、封闭的独立区域中,相对于城市,存在着一种对立、隔绝、孤立的关系。所以,边界的存在是当代我国城市居住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由此提出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并以南京钟鼎山庄为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验证住区边界开放的可行性。
1 综述
1.1研究来源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边界”无处不在。对于空间的存在来说,边界更是举重若轻,如果边界消失了,那就不存在空间。
对于人类居住空间,边界则更显重要。当代中国的城市就是被边界问题所深刻影响的范本。尽管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没有意识主导的,但通过围墙的包围围合以后,边界开始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1.2边界释义
“边界”在很多学科中都是一个具体概念。物理学中有边界效应,物理学更有“边界层”的概念;政治学和地理学中有地域之间的边界划分;管理学中也有“无边界组织”的概念;而在生物学中,细胞壁作为“边界”,是保护膜和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媒介。
边界在英文中可以翻译成border,edge或boundary,也可以称边界为边缘等。boundary被解释为分界线;border被解释为:国界,边界地区;而 edge被解释为:边。
1.3 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法
对南京市区的城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配合走访的形式取得大数据资料。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详细整理与归纳,对南京近现代城市史料进行了考察。
3)对比分析法
有关“边界”的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着很深刻的差异,即使同是处于东方的日本,其与中国也存在不同。通过对不同国家对边界的理解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则更便于我们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1.4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西方城市空间边界观
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住区的概念是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住区边界问题在西方并不具有普遍性。相反,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所形成的边界颇受人们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讲,“边界”是西方传统城市空间理论的基础。
直到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出现“邻里单位”的概念,西方城市中才真正出现“住区边界”。针对大城市无序的城市开发与无节制的蔓延式扩张,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 “邻里单位”理论。佩里随后将邻里单位付诸实践,并第一次在住区中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模式,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雷朋镇最为著名。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与城市住区的研究不同,对城市中的边界空间的研究在近十年以来则成为热门的题目选择。如以下列举的部分学位论文:
《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赵新意,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中提出:“街道界面的设计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交叉与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分层次、多样性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城市及建筑空间整合的过程。对街道界面的研究不能脱离城市整体的物质空间及人文环境,研究过程中,始终将其置于城市这个大环境之中,从而正确认识街道界面的生成与复合问题,以满足多样化的生活功能,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塑造有表现力的城市形象。” [12]
《街道边缘空间模式研究——寻找富有魅力的街道空间元素的构成模式》(唐莉,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中提出:“恶劣的公共环境会促使建筑对其私有部分的空间进行防御和保护,导致了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隔离。防御性过度的隔离措施会促使街上行人匆匆而过,不敢或不愿停留,于是街道生活无从说起,不再有人关心街道的环境,我们的城市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13]
《界面的消解——基于场所的建筑生成方法研究》(唐炎潮,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场所精神是一种积极而富于创造的行为活动,意味着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解释和体现既存的场所精神。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完全固守和重复原有的结构和意义,而应是积极地参与。人们在过程中获得了牢固的存在根基,这也是场所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 ” [1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1综述1
1.1研究来源1
1.2边界释义2
1.3研究方法2
1.4国内外相关研究2
1.4.1西方城市空间边界观2
1.4.2国内的相关研究2
1.5前期准备3
1.5.1法律制度3
1.5.2问题分析3
1.5.3国内外相关案例3
2设计说明4
2.1基址分析与概念构思4
2.2总体设计5
2.2.1交通5
2.2.2安全管理5
2.2.3景观5
2.2.4植物种植6
致谢6
参考文献6
附图
封面1
项目概况2问卷调查3
问题分析4
问题分析5
交通线设计6
道路规划7
社会车辆行车分析8
安全监管9
安全监管 10
车辆分流 11
照明系统规划 12
照明系统规划 13
景观规划 14
总平面图 15
商业区庭院细部 16
庭院效果图 17
入口及商业街区 18
沿街带状景观区 19
沿街带状景观区效果 20
儿童活动区 21
儿童活动区效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
老年活动区 23
老年活动区效果 24
对比与评价 25
景观视角下的住区边界开放可行性研究
—以南京钟鼎山庄为例
引言
在当今的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其仍然面临众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关于城市住区边界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大量我国已建成或在建的居住区,纵然各小区内部居住舒适、环境优美,但其外部空间环境却不尽如人意。小区通常处于一个孤立、封闭的独立区域中,相对于城市,存在着一种对立、隔绝、孤立的关系。所以,边界的存在是当代我国城市居住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由此提出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并以南京钟鼎山庄为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验证住区边界开放的可行性。
1 综述
1.1研究来源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边界”无处不在。对于空间的存在来说,边界更是举重若轻,如果边界消失了,那就不存在空间。
对于人类居住空间,边界则更显重要。当代中国的城市就是被边界问题所深刻影响的范本。尽管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没有意识主导的,但通过围墙的包围围合以后,边界开始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1.2边界释义
“边界”在很多学科中都是一个具体概念。物理学中有边界效应,物理学更有“边界层”的概念;政治学和地理学中有地域之间的边界划分;管理学中也有“无边界组织”的概念;而在生物学中,细胞壁作为“边界”,是保护膜和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媒介。
边界在英文中可以翻译成border,edge或boundary,也可以称边界为边缘等。boundary被解释为分界线;border被解释为:国界,边界地区;而 edge被解释为:边。
1.3 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法
对南京市区的城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配合走访的形式取得大数据资料。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详细整理与归纳,对南京近现代城市史料进行了考察。
3)对比分析法
有关“边界”的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着很深刻的差异,即使同是处于东方的日本,其与中国也存在不同。通过对不同国家对边界的理解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则更便于我们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1.4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西方城市空间边界观
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住区的概念是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住区边界问题在西方并不具有普遍性。相反,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所形成的边界颇受人们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讲,“边界”是西方传统城市空间理论的基础。
直到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出现“邻里单位”的概念,西方城市中才真正出现“住区边界”。针对大城市无序的城市开发与无节制的蔓延式扩张,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 “邻里单位”理论。佩里随后将邻里单位付诸实践,并第一次在住区中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模式,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雷朋镇最为著名。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与城市住区的研究不同,对城市中的边界空间的研究在近十年以来则成为热门的题目选择。如以下列举的部分学位论文:
《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赵新意,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中提出:“街道界面的设计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交叉与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分层次、多样性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城市及建筑空间整合的过程。对街道界面的研究不能脱离城市整体的物质空间及人文环境,研究过程中,始终将其置于城市这个大环境之中,从而正确认识街道界面的生成与复合问题,以满足多样化的生活功能,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塑造有表现力的城市形象。” [12]
《街道边缘空间模式研究——寻找富有魅力的街道空间元素的构成模式》(唐莉,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中提出:“恶劣的公共环境会促使建筑对其私有部分的空间进行防御和保护,导致了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隔离。防御性过度的隔离措施会促使街上行人匆匆而过,不敢或不愿停留,于是街道生活无从说起,不再有人关心街道的环境,我们的城市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13]
《界面的消解——基于场所的建筑生成方法研究》(唐炎潮,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场所精神是一种积极而富于创造的行为活动,意味着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解释和体现既存的场所精神。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完全固守和重复原有的结构和意义,而应是积极地参与。人们在过程中获得了牢固的存在根基,这也是场所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 ” [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