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甸街道江星桥线沿线整治设计(附件)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旗下,城乡建设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农村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成为了包含景观、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对于村庄的改造,也需要将美丽乡村的概念融入其中,在保留村庄原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得村庄适宜人居的,各产业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国内外相关研究1
1.1 国外村庄规划相关研究 1
1.1.1 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 1
1.1.2 城乡关系的研究1
1.2 国内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研究2
2 从乡村到美丽乡村2
2.1 乡村2
2.2 美丽乡村2
2.3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3
2.3.1 生态文明建设 3
2.3.2 产业经济建设3
2.3.3 特色文化建设3
3 美丽乡村的主要模式3
3.1 产业主导型模式3
3.2 旅游主导型模式 3
3.3 生态主导型模式 4
3.4 文化主导型模式 4
3.5 环境主导型模式 4
4 村庄改造的建议4
4.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4
4.2 因地制宜选择模式,实事求是合理可行4
4.3远近结合长线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
5 项目概况 5
5.1 规划背景5
5.1.1浦口区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5
5.1.2 项目提升范围5
5.1.3 项目区位分析5
5.2基址调研分析 5
5.2.1 现状资源分布5 5.2.2 现状建筑分析5
5.2.3 现状景观分析6
5.2.4 道路交通分析6
6 相关规划解读6
6.1.1 《南京市浦口区村庄布点规划(20102030)》 6
6.1.2 《星甸街道汤集社区村庄整治提升工程》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1.3 规划目标 6
7 村庄建设规划 6
7.1 村庄发展定位6
7.2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6
7.3 村庄建设规划项目7
7.3.1 建筑布局7
7.3.2 配套设施规划7
7.3.3 道路交通规划7
7.3.4 环卫工程7
7.3.5 综合防灾工程7
7.3.6 栗戴滨水亮化8
8 沿线整治提升8
8.1 现状优势分析8
8.2 提升核心理念8
8.3 空间结构规划 8
8.4 整治提升内容8
8.4.1 建筑整治提升8
8.4.2 节点整治提升9
8.4.3 绿化整治提升9
9 结语 9
9.1 美丽乡村建设急需理论创新 9
9.2 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农业的地位和特色 9
9.3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 星甸街道江星桥线沿线整治设计文本11
目录
一 前期现状研究2
1项目背景调研2
2 项目提升范围2
3 项目区位分析2
4 道路交通分析2 5 社区资源分布2
6 现状建筑分析2
7 硬质景观分析2
8 植被状况调研2
9 道路绿化现状2
二 村庄建设规划 3
1 相似案例分析 3
2 村庄建设规划 3
3 建筑布局 3
4 道路交通规划3
5 配套设施规划3
6 环卫工程3
7 综合防灾工程3
8 滨水景观规划3
三 沿线整治提升4
1 项目定位规划4
2 整治核心理念4
3 空间结构规划 4
4 景观结构分析4
5 整治总平面图4
6 建筑整治提升4
7 节点整治提升4
8 绿化整治提升4
星甸街道江星桥线沿线整治设计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建设也渐渐接近城镇化,乡村原有的生态性及其农业特色文化大多被忽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2015年10月,“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今的热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美丽乡村规划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性突破。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1 国外村庄规划相关研究
国外村庄规划理论的发展建立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涉及农村聚落、土地利用问题、农村景观规划,同时也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
1.1.1 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
国外农村景观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研究较早的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对农业发展与农村景观规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1]。此外,在美国的乡村规划中,Forman提出的建立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为新形式的农业提供了休闲旅游等乡村发展的契机[2]。
1.1.2 城乡关系的研究
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综合研究方法以及有机疏散理论,可认为是最早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设想。世纪美国学者芒福德提出“区域整体论”认为城市与乡村及其所依赖的区域原本是不应该分开的,主张建立综合性的、城乡融和的区:域发展框架,并强调应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农村地区[3]。
1.2 国内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研究
部分学者结合村庄产业发展,总结出新农村规划建设可以借鉴的模式。主要研究有:
(1)尹洁,吴梦肖根据陕西村庄的现实情况和发展优势,对86个村庄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提出了村庄发展的九种模式:新型工业主导型、特色经济主导型、畜牧养殖主导型、生态农业主导型、旅游休闲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合作经济组织主导塑、劳务经济主导型、历史文化主导型,对村庄建设规划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2)易纯探索、梳理和总结了按经济条件、地理条件、与城缜的关系三种类型来劍分的我国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十二种典型模式: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资源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传统产业带动型、生态经济带动型、移民搬迁带动型、城镇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jgx/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