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并行建模(附件)【字数:8796】

为了确保组织之间交互与协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本文对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建模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针对简单的协同交互模式,从约束关系和依赖关系两个角度切入分析并建立模型补充说明,然后延伸到跨组织业务过程的协同交互模式,得到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模型。最后通过一个供应链订单采购过程案例验证了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模型的合理性。关键词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并行建模;Petri网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1.4 创新性工作 1
1.5 论文组织结构 1
2 相关研究 2
3 理论基础 3
3.1 协同及协同管理 3
3.2 协同管理模式 5
3.3 协同模式的形式化方法 5
4 业务过程协同分析 7
4.1 约束分析 7
4.2 依赖分析 9
4.3 业务协同过程并行构建 10
5 案例分析 11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并行建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逐渐成为主流的计算平台,跨组织业务协同成为可能,并且互联网技术也为这种跨组织间的交互和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企业的业务活动已从企业内单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模式发展为多目标合作的协同模式。对于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由于通常涉及到多个业务过程单元,跨越了组织结构的边界,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自的信息系统,使不同组织之间可以进行业务协作交互,从而完成特定的目标。
采用形式化方法对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进行建模,是当前管理研究的热点。针对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目前已有的工作主要是通过Petri网和进程代数等形式化方法对其协同交互方式建模,然后以建立的模型为基础,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了促进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发展,有效管理跨越组织边界的业务流程,确保组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间通信、交互和协作实施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需要深入地研究组织间业务流程的基本结构以及模型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本文研究了组织间业务流程的基本结构以及模型特征,综合分析了组织间流程的特征,并对业务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理论方法建模、案例研究。
1.4 创新性工作
本文从约束关系和依赖关系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简单的协同交互模式。进一步对跨组织过程的信息交互及企业间的协作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进行合理性验证。
1.5 论文组织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创新点。
第二部分为相关研究,主要介绍了业务过程的发展趋势、业务过程协同交互模式以及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建模方法。
第三部分为理论知识,主要介绍了协同与协同管理、协同管理模式以及跨组织业务过程的建模方法。
第四部分为业务过程协同分析,首先从约束关系和依赖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了简单的协同交互模式,并建立模型加以说明。然后总结得出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模型。
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以一个协同制造过程中供应链内的订单采购过程为例验证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模型的合理性。
2 相关研究
当前业务过程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标准化、全集成、管理融合和集中协同。潘开灵[1]从管理历史的发展角度出发,对实际管理中管理理念所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概念和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证了“协作协调协同”的发展过程,指出了今后管理协同的主导作用。杜栋[2]通过对协同理念的解读,讨论了协同管理的意义以及协同管理系统与组织协同管理的关系。
在对业务过程协同交互模式的研究方面。NORTA A等[3]从合约可见性、监测性和交互方式三个角度出发,对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了15种不同的业务过程协同模式。卢亚辉等[4]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活动的访问控制模型,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11种业务过程协同模式。VAN DER AALST W M P等[5]从控制流的角度分析了协作模式,总结出了21种不同的协作模式。BARROS A等[6]提出了服务交互模式,通过研究交互方数量、交互次数以及是否需要回复这三个参数,总结出了4类共13种模式,4类分别为:单一传送双边交互模式、单一传送多变交互模式、多次传送模式以及路由模式。MULYAR N等[7]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同模式分类方法,将模式分为5大类,分别为:多参与方、多消息、请求应答对话模式、可更新订单模式、消息相关模式、消息协调模式和双边对话相关模式。每一类都可构造出多种协同交互模式。
一般而言,对于跨组织业务过程协同的建模均基于某种形式化方法进行。国内外现有的相关文献中,Petri网和进程代数是使用最多的两种形式化方法。VAN DER AALST W M P[8]较早在国际上基于WF_net提出了跨组织工作流网,用于对跨组织工作流程进行建模,并验证了模型结构的合理性;李喜彤等[9]使用有色Petri网从内部和外部对Web服务的业务过程进行建模,并对业务过程模型之间的相容性和相似性进行了详细讨论;葛季栋等[10]主张采用WF_net描述组织内的私有过程模型,并向外界提供交互接口,然后使用面向交互的Petri网模型定义组织业务过程间的交互关系,为了确保IPON模型的正确执行,以弱合理性作为正确性标准对其进行讨论;VAN DER AALST W M P等[11]基于WF_net提出开放工作流网,用于对跨组织业务过程进行建模,进而支持协约式设计;张力等[12]通过将Petri网和pi演算相结合,主张使用Petri网来对跨组织业务过程的局部流进行建模,基于特定的交互场景使用pi演算对局部流之间的交互协议进行建模,并对模型之间的映射一致性和结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曾庆田等[13]针对跨组织应急联动系统的特性,在Petri网模型的基础上扩展了任务执行组织部门、资源消耗和消息传递等要素,提出了OTRM_Net,用于对具体跨组织应急联动系统中的任务协同模式和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形式化建模,并对模型中的时间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王晶等[14]为了解决跨组织工作过程的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公共视图和对象Petri网的跨组织过程建模的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gysj/4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