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附件)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它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图书馆作业空间的评价指标的建立为实现完美的作业空间、建立较高的教育办学水平和培养优秀人才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系统的阐述了作业空间评价的相关概念,建立了图书馆作业空间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将调查问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针对的图书馆进行评价,得出结果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关键词 图书馆,作业空间,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2 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评价指标相关概念界定 4
2.1 作业空间 4
2.2 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 5
2.3 作业空间评价 5
2.4 层次分析法 6
3 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
3.1 评价内容 7
3.2 评价指标体系 11
4 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评价——以为例 12
4.1 层次分析法 12
4.2 满意度问卷调查 17
4.3 图书馆作业空间现状及分析 18
4.4 图书馆作业空间改善策略 25
结 论 27
致 谢 28
参 考 文 献 29
附 录 A 3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高校里, 图书馆是学术型机构与文献中心,是高校教育里中非常总共要的部分。现代化高校的把实验设备、教师队伍和图书馆办好都列入了三大支柱中了。有学者曾说过“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一般具有高水平的大学总是拥有一流的图书馆。”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现在,因为时代发展和技术冲击,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与功能都发生了挺大的变化。它从功能单一的传统模式慢慢转变成多功能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渐渐成为供师生等获得情报、资讯、信息和进行交流、学习与科研的场所。我们在图书馆中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在尽可能舒适的环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下用舒适人体的状态进行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随着人需求的提高和高校图书馆职能与角色的改变,人因的图书馆作业空间和评价指标也随着建立起来。
1.1.2 研究意义
1)宏观意义。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它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教育中,图书馆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空间功能,借助合理的空间设计,为实现完美的作业空间、较高的教育办学水平和培养优秀人才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2)微观意义。从人人因的角度出发,重新赋予高校图书馆的作业空间概念与作业空间功能,加入以人为本的新元素[1],对高校图书馆的作业空间功能进行设计与评价。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在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的评价研究上,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逐渐从理论基础变化到具体操作实验的阶段,并涌现出许多代表当代最高水平与未来方向性优秀的高校图书馆空间评价案例。它们大部分都突破了传统高校图书馆空间形制的束缚,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模式。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国外的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评价经历过三个阶段的改变。
13至16世纪末,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推动西方社会的发展,致使欧洲各国开始建设图书馆的热潮。那时各高校存储的书籍量少,所以所有的阅览室和书柜都布置在同一空间,这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开架式阅读。那时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规模普遍比较小,作业空间布置的较简单,大多是呈现矩形的空间,两边的书架和过道都在中间,书柜之间夹着一排座位,形成了幽闭的空间。
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常见的阅藏合一的形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西方近代图书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将阅览室与书柜分开了,这就是"藏借阅"为主的模式。此时图书馆的作业空间评价将重点转移到了独立书库与中央大厅,这种评价就是国外图书馆的传统制即闭架模式。
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把信息文明推到新的层次上了,高校图书馆的内部作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从传统模式渐变到现代图书馆形式,传统闭架模式已转变成了开闭架结合的模式,其中书柜的空间布局也同样由传统单方向向着多线性转变。
近年,人们将眼光不再局限于馆藏和书柜,出现很多将人的因素考虑到空间的设计上的研究[3],更加关注从读者角度出发的空间设计与评价[4]。
可以发现西方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是从开始的只关心书架和藏书方面慢慢过渡到考虑到人的因素。从原本的开架式转变成闭架式,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转变成开闭合一多形式的模式。同时结合考虑人在图书馆作业空间中的关键影响,强调把读者的舒适作为评价图书馆设计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近代的高校图书馆的作业空间设计与评价是从19世纪末开始,学习着西方发展的。近代以来,随着人生活需求的提高,我国的研究人员对图书馆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也有着一些细节上的发现与改进。
1)因为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作业空间规范设计对光环境的标准要求偏低,致使我国很多的高校图书馆的光环境的采光不足和人工照明的照度偏低[5]等问题。对于模糊评价方面,有发表中说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分别为技术与经巧指标,同时在评价中运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室内光环境进行评价[6]。但这些评价体系都没有考虑到读者的舒适性问题,使作业系统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2)在早期国家标准局曾制定颁发的桌椅两项指标中,很多的高等学校的桌椅尺寸并没有被包含在里面,直到GB/T3976—2002《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的标准出来之后[7],到这时相关的尺寸和技术才被规范出来。但是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我国现在需要尽快的将人体尺寸大规模的全面的取样,为之后进行人体尺寸和工业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针对图书馆噪音环境的相关优化,我国研究人员观点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制造安静的环境。有从材料和技术上进行控制的,有从图书馆内部布局进行改善的[8]。还有的从影响因素上进行改善的,通过制度规范上进行改善,从而改善图书馆的噪音环境[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cgl/1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