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中的文人精神研究
摘 要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文人精神追求的淬炼,其中文人的制砚、咏砚、用砚、记砚,成为一种不断线的社会文化风尚,延绵至今。本文着重研究文人通过砚石传达的思想精神,探索不同朝代文人对砚石一系列活动的体现以及影响文人情怀精神的因素,探寻文人与砚文化深厚的关联性,以便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中国文人与砚石的发展脉络以及他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与内涵!
Keywords: Inkstone; literati Spirit; Inkstone Culture目 录
1 绪论 5
1.1 课题研究对象 5
1.2课题研究意义 5
1.3课题研究方法 5
1.4课题研究工作量 6
2 砚石的发展 7
2.1蒙于史前 7
2.2兴于汉代 7
2.3盛于唐朝 8
2.4卓于宋元 9
2.5精繁于明清 10
3 砚之文人精神分析 12
3.1文人精神 12
3.1.1天人合一 12
3.1.2君子比德 12
3.1.3载以惜之 12
3.1.4乐趣共享 12
3.2文人精神活动体现 13
3.2.1文人制砚 13
3.2.2文人咏砚 14
3.2.3文人用砚 15
3.2.4文人记砚 16
3.3影响文人情怀精神的因素 17
3.3.1材质之美 17
3.3.2砚雕之巧 17
3.3.3形制之精 18
3.3.4砚铭之妙 18
4 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20
4.1砚的出现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20
4.2砚文化与文人相辅相成 20
4.3砚文化的历史意义 20
5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4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对象
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砚石中的文人精神。砚石俗称砚台,与笔、墨、纸并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记载中华文明的工具,也是称在中华文明的载体。它集诗、书、画、金石、雕刻与一些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的中国传统器物,它本身存在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并且它的材质及其文化能传世不朽,所以被中国文人视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冠。其中砚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形式,更是促进中国文化继承、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研究砚石中文人精神而认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更好地传承延续。
1.2课题研究意义
砚是文房之物,有着书写使用和文人赏玩的双重性。在悠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美。纵观砚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飞快进步与发展,书法艺术氛围浓厚,使文房四宝中对于砚台的追求日渐高雅,它不仅在材质上、工艺上发生演变,在人文价值上也有很大的发展。砚石作为独特的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从砚本身来说,与文化因素的关联性明显的要大于其它因素的,文人精神由此凸显出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而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1]。因此,砚文化包含着中国人集体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研究砚石中的文人精神,对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呈现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场景画面,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精神的传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对于促进当代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3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解读分析法、综合整理归纳法、对比资料分析法。主要利用图书馆查阅古代砚台的相关书籍,检索相关期刊,认真阅读大量有、关书籍书刊,寻找和收集与此课题相关的资料,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及学术文章,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态。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解读,综合发散,对比总结砚台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情况,把砚台演变的轨迹和古代文化背景、思想以及文人的趣味相联系,然后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
1.4课题研究工作量
表1.1本论文完成工作量
序号
项目
内容描述
1
实地考察
走访西安书院门了解砚台的历史以及通过砚台材质、铭文和雕工学习其中赋予的人文精神及其特色。
2
参考文献
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阅览文献近百篇,查阅筛选十余篇文献作为本文参考文献。
3
信息资源整理
在网上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态,通过已有资源文献进行论证,综合分析,总结砚台不同时期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情况。
4
砚石图片搜集
在网上搜集鉴赏砚石图片近五十张,筛选符合本文内容与要求十余张图片用于论文中。
2 砚石的发展
2.1蒙于史前
砚的发展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新时期年代的研磨器便是砚台最早的形态,当时研磨器的“砚”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有足的磨盘,其二是纤长的磨棒。“砚”字确实是来源于研磨器的“研”字的形与发音,195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双格研磨盘》学者认为它是中国最原始的石砚,也是最早的绘画砚之一。从时间上来看,研磨器这样的组成形态让我们更加理解了“砚”名称的由来与之后汉代砚台形制的形成。而汉代的平板砚之所以具有两部分的形态也是继承了研磨器的基本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变,砚的起始源于此。
/
图2.1 双格研磨盘(来自网络)
Keywords: Inkstone; literati Spirit; Inkstone Culture目 录
1 绪论 5
1.1 课题研究对象 5
1.2课题研究意义 5
1.3课题研究方法 5
1.4课题研究工作量 6
2 砚石的发展 7
2.1蒙于史前 7
2.2兴于汉代 7
2.3盛于唐朝 8
2.4卓于宋元 9
2.5精繁于明清 10
3 砚之文人精神分析 12
3.1文人精神 12
3.1.1天人合一 12
3.1.2君子比德 12
3.1.3载以惜之 12
3.1.4乐趣共享 12
3.2文人精神活动体现 13
3.2.1文人制砚 13
3.2.2文人咏砚 14
3.2.3文人用砚 15
3.2.4文人记砚 16
3.3影响文人情怀精神的因素 17
3.3.1材质之美 17
3.3.2砚雕之巧 17
3.3.3形制之精 18
3.3.4砚铭之妙 18
4 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20
4.1砚的出现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20
4.2砚文化与文人相辅相成 20
4.3砚文化的历史意义 20
5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4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对象
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砚石中的文人精神。砚石俗称砚台,与笔、墨、纸并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记载中华文明的工具,也是称在中华文明的载体。它集诗、书、画、金石、雕刻与一些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的中国传统器物,它本身存在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并且它的材质及其文化能传世不朽,所以被中国文人视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冠。其中砚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形式,更是促进中国文化继承、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研究砚石中文人精神而认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更好地传承延续。
1.2课题研究意义
砚是文房之物,有着书写使用和文人赏玩的双重性。在悠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美。纵观砚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飞快进步与发展,书法艺术氛围浓厚,使文房四宝中对于砚台的追求日渐高雅,它不仅在材质上、工艺上发生演变,在人文价值上也有很大的发展。砚石作为独特的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从砚本身来说,与文化因素的关联性明显的要大于其它因素的,文人精神由此凸显出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而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1]。因此,砚文化包含着中国人集体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研究砚石中的文人精神,对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呈现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场景画面,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精神的传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对于促进当代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3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解读分析法、综合整理归纳法、对比资料分析法。主要利用图书馆查阅古代砚台的相关书籍,检索相关期刊,认真阅读大量有、关书籍书刊,寻找和收集与此课题相关的资料,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及学术文章,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态。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解读,综合发散,对比总结砚台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情况,把砚台演变的轨迹和古代文化背景、思想以及文人的趣味相联系,然后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
1.4课题研究工作量
表1.1本论文完成工作量
序号
项目
内容描述
1
实地考察
走访西安书院门了解砚台的历史以及通过砚台材质、铭文和雕工学习其中赋予的人文精神及其特色。
2
参考文献
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阅览文献近百篇,查阅筛选十余篇文献作为本文参考文献。
3
信息资源整理
在网上了解本选题有关的最新动态,通过已有资源文献进行论证,综合分析,总结砚台不同时期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情况。
4
砚石图片搜集
在网上搜集鉴赏砚石图片近五十张,筛选符合本文内容与要求十余张图片用于论文中。
2 砚石的发展
2.1蒙于史前
砚的发展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新时期年代的研磨器便是砚台最早的形态,当时研磨器的“砚”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有足的磨盘,其二是纤长的磨棒。“砚”字确实是来源于研磨器的“研”字的形与发音,195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双格研磨盘》学者认为它是中国最原始的石砚,也是最早的绘画砚之一。从时间上来看,研磨器这样的组成形态让我们更加理解了“砚”名称的由来与之后汉代砚台形制的形成。而汉代的平板砚之所以具有两部分的形态也是继承了研磨器的基本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变,砚的起始源于此。
/
图2.1 双格研磨盘(来自网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gfzcl/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