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轶事——插图设计
吴鞠通轶事——插图设计
1 课题背景..1
2 课题现状分析.2
3 概念设想..2
4 设计内容说明.3
4.1吴承恩的形象3
4.2吴承恩轶事的插图..4
4.2.1画鹅非鹅..4
4.2.2以蒲叶为纸5
4.2.3闻名于淮..6
4.2.4赶考落第..7
4.2.5父亲临终的期望..8
4.2.6朋友的劝告9
4.2.7锒铛入狱.10
4.2.5《西游记》的成功创作11
4.3衍生品设计.12
4.3.1书籍设计.12
4.3.2书签设计.13
4.3.3服饰设计.14
4.3.4包装盒设计..15
5 创新与不足..15
结论.16
致谢.17
一、设计说明部分
二、设计作品正稿部分
三、设计草图部分
1课题背景
吴承恩轶事——插图设计”,吴承恩(约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著名的小说家。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说到吴承恩不得不提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影响深远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现在它不仅在中国享誉,甚至已翻译成各国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处,占据一定文学地位。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巨著的人,难道我们不好奇吗?《西游记》的诞生与吴承恩得经历息息相关。淮安城是个神话故事及其丰富得地方。这些奇特怪异、上天入地的神话故事震撼着吴承恩幼小的心灵,也为后来《西游记》的创作埋下了一粒种子。吴承恩的人生经历也是坎坷,官场得黑暗让其看清了仕途渺茫,这就更加坚定完成《西游记》是自己唯一感到快乐的事。我被吴承恩及它的生活经历深深吸我,对于能写出《西游记》这部广为流传的名著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经历呢?现在,很多人对吴承恩的个人故事并不太解甚至不知道。我想通过收集资料将吴承恩的一生做一个汇总。因为目前有关于吴承恩的故事还没有具体的形式来传播只有零碎的文字介绍,我想以插图的形式来做。一幅幅插画可以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通过看图说故事的方法来猜想故事的情节,它既能突出主题思想又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插画也应当加入新的创意,让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让插画更具有观赏和收藏性、让人们去传播他的事迹等,都是插图设计应当思考的方向,也是插图设计应当努力的目标。
2 课题现状分析
现今,关于吴承恩轶事的插图设计暂时还没有。对于吴承恩的事迹我们只是从祖辈的口中了解一些甚至在一些野史书籍中看到,淮安网站中对吴承恩的介绍也不是很详细。也许你只知道吴承恩创作出伟大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些介绍都是着文字叙述的,总归不够直观和具象。如果以插图形式对吴承恩的的故事进行故事情节设计,然后再串联起来故事性很强又让大众容易接受。
3 概念设想
插画的设计在今天越来越受欢迎,也越来越商业化,为了让人们更加的美观、直观、阅读。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精神素养需求日渐提高,插图的设计方向也愈加偏向实用化、经济化、商业化。在设计插画时,也应当加入更多原创的、创作出吸引别人的
设计内容。使插画显得趣味丰富。插画设计出来以后可以衍生一些产品,创造出一定经济价值。不仅传播了淮安当地历史文化,使更多人知道的吴承恩的一生的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淮安的知名度。
把前期对吴承恩轶事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基础,在大量收集的资料中,找出关键性的事迹加以提炼、润色,作为本次插图设计的情节内容。所以,从吴承恩轶事中挑出关于他的六个人生转折的事件中进行一个连贯性的介绍。“画鹅非鹅”、“以蒲叶为纸”、“幼时闻名于淮”、“赶考落第”、“父亲临终的期望”、“好友的劝告”、“锒铛入狱”、“《西游记》的成功创作”。这几个事件进行插画设计的地点,详细的、深入的挖掘他背后或令人感动、或令人叹息的故事。将这些以插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故事,让人们对吴承恩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4 设计内容说明
4.1吴承恩的形象
对于的形象描述,由于吴承恩家境比较穷苦,因此样貌比较消瘦身着明代平民布衣穿着朴素,形象上吴承恩是一个比较随和内敛的读书人。
图1 吴承恩肖像
4.2 吴承恩轶事的插图
4.2.1画鹅非鹅
传说吴承恩“生有异质”,幼年时,就会在墙壁上用粉土画画。一次,邻人让他画一只鹅,他就画了一只在天上飞的鹅。邻人向他:“鹅怎么会飞呢?”他天真地说:“这是天鹅。”因此,吴承恩从小就被认为“不师而能”。他还爱阅读六经、诸子百家的书籍,因而有“小学士”之称。他读书范围很大,除四书、五经外,对市井流行的志怪神异的“杂书”也非常爱好。他尤其喜欢听奇闻逸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浓。山阳流传着许多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这为吴承恩后来创作《西游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图2 画鹅非鹅
4.2.2以蒲叶为纸
吴承恩小时候家里挺穷,常常连买纸张的钱也挤不出来。吴承恩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为了教孩子读书写字,可没少花了心血。有一天,他从湖边经过,发现一堆被农民扔掉的蒲根,便拾了几根带回家,先是洗净,晒干,然后把它剥开,铺平,叫小承恩在上面写字。吴承恩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在蒲根上写字,多难受啊!”父亲见承恩老是不想动笔,便心平气和地说:“你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故事吗?他小的时候,家境比咱更难,连笔墨都买不起。他母亲就叫他用芦柴棒子在地上学着写字。现在,你能用笔墨在蒲根上写字,难道还不该满足吗?”
听了父亲的话,吴承恩深受感动,当即惭愧地承认了错误。然后在根片上一笔一画地写啊,写啊,不知不觉,用过的蒲根就堆了一人多高。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承恩通过勤学苦练,不但把字儿练得超群出众,而且练出了一手人人叹服的好文章。他成年后,还创作成功了妇幼皆知的不朽名著《西游记》呢!
1 课题背景..1
2 课题现状分析.2
3 概念设想..2
4 设计内容说明.3
4.1吴承恩的形象3
4.2吴承恩轶事的插图..4
4.2.1画鹅非鹅..4
4.2.2以蒲叶为纸5
4.2.3闻名于淮..6
4.2.4赶考落第..7
4.2.5父亲临终的期望..8
4.2.6朋友的劝告9
4.2.7锒铛入狱.10
4.2.5《西游记》的成功创作11
4.3衍生品设计.12
4.3.1书籍设计.12
4.3.2书签设计.13
4.3.3服饰设计.14
4.3.4包装盒设计..15
5 创新与不足..15
结论.16
致谢.17
一、设计说明部分
二、设计作品正稿部分
三、设计草图部分
1课题背景
吴承恩轶事——插图设计”,吴承恩(约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著名的小说家。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说到吴承恩不得不提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影响深远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现在它不仅在中国享誉,甚至已翻译成各国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处,占据一定文学地位。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巨著的人,难道我们不好奇吗?《西游记》的诞生与吴承恩得经历息息相关。淮安城是个神话故事及其丰富得地方。这些奇特怪异、上天入地的神话故事震撼着吴承恩幼小的心灵,也为后来《西游记》的创作埋下了一粒种子。吴承恩的人生经历也是坎坷,官场得黑暗让其看清了仕途渺茫,这就更加坚定完成《西游记》是自己唯一感到快乐的事。我被吴承恩及它的生活经历深深吸我,对于能写出《西游记》这部广为流传的名著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经历呢?现在,很多人对吴承恩的个人故事并不太解甚至不知道。我想通过收集资料将吴承恩的一生做一个汇总。因为目前有关于吴承恩的故事还没有具体的形式来传播只有零碎的文字介绍,我想以插图的形式来做。一幅幅插画可以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联起来通过看图说故事的方法来猜想故事的情节,它既能突出主题思想又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插画也应当加入新的创意,让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让插画更具有观赏和收藏性、让人们去传播他的事迹等,都是插图设计应当思考的方向,也是插图设计应当努力的目标。
2 课题现状分析
现今,关于吴承恩轶事的插图设计暂时还没有。对于吴承恩的事迹我们只是从祖辈的口中了解一些甚至在一些野史书籍中看到,淮安网站中对吴承恩的介绍也不是很详细。也许你只知道吴承恩创作出伟大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些介绍都是着文字叙述的,总归不够直观和具象。如果以插图形式对吴承恩的的故事进行故事情节设计,然后再串联起来故事性很强又让大众容易接受。
3 概念设想
插画的设计在今天越来越受欢迎,也越来越商业化,为了让人们更加的美观、直观、阅读。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精神素养需求日渐提高,插图的设计方向也愈加偏向实用化、经济化、商业化。在设计插画时,也应当加入更多原创的、创作出吸引别人的
设计内容。使插画显得趣味丰富。插画设计出来以后可以衍生一些产品,创造出一定经济价值。不仅传播了淮安当地历史文化,使更多人知道的吴承恩的一生的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淮安的知名度。
把前期对吴承恩轶事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基础,在大量收集的资料中,找出关键性的事迹加以提炼、润色,作为本次插图设计的情节内容。所以,从吴承恩轶事中挑出关于他的六个人生转折的事件中进行一个连贯性的介绍。“画鹅非鹅”、“以蒲叶为纸”、“幼时闻名于淮”、“赶考落第”、“父亲临终的期望”、“好友的劝告”、“锒铛入狱”、“《西游记》的成功创作”。这几个事件进行插画设计的地点,详细的、深入的挖掘他背后或令人感动、或令人叹息的故事。将这些以插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故事,让人们对吴承恩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4 设计内容说明
4.1吴承恩的形象
对于的形象描述,由于吴承恩家境比较穷苦,因此样貌比较消瘦身着明代平民布衣穿着朴素,形象上吴承恩是一个比较随和内敛的读书人。
图1 吴承恩肖像
4.2 吴承恩轶事的插图
4.2.1画鹅非鹅
传说吴承恩“生有异质”,幼年时,就会在墙壁上用粉土画画。一次,邻人让他画一只鹅,他就画了一只在天上飞的鹅。邻人向他:“鹅怎么会飞呢?”他天真地说:“这是天鹅。”因此,吴承恩从小就被认为“不师而能”。他还爱阅读六经、诸子百家的书籍,因而有“小学士”之称。他读书范围很大,除四书、五经外,对市井流行的志怪神异的“杂书”也非常爱好。他尤其喜欢听奇闻逸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浓。山阳流传着许多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这为吴承恩后来创作《西游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图2 画鹅非鹅
4.2.2以蒲叶为纸
吴承恩小时候家里挺穷,常常连买纸张的钱也挤不出来。吴承恩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为了教孩子读书写字,可没少花了心血。有一天,他从湖边经过,发现一堆被农民扔掉的蒲根,便拾了几根带回家,先是洗净,晒干,然后把它剥开,铺平,叫小承恩在上面写字。吴承恩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在蒲根上写字,多难受啊!”父亲见承恩老是不想动笔,便心平气和地说:“你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故事吗?他小的时候,家境比咱更难,连笔墨都买不起。他母亲就叫他用芦柴棒子在地上学着写字。现在,你能用笔墨在蒲根上写字,难道还不该满足吗?”
听了父亲的话,吴承恩深受感动,当即惭愧地承认了错误。然后在根片上一笔一画地写啊,写啊,不知不觉,用过的蒲根就堆了一人多高。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承恩通过勤学苦练,不但把字儿练得超群出众,而且练出了一手人人叹服的好文章。他成年后,还创作成功了妇幼皆知的不朽名著《西游记》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yssj/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