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虚拟展示空间真实性设计
交互虚拟展示空间真实性设计[20191214172336]
摘 要
随着博物馆的信息化成为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的虚拟博物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逐渐兴起的艺术模式,并且能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许多设备进行交互式体验。根据大量的调研、考察和分析,本文以虚拟现实建设的虚拟展馆为研究内容,调查了如今虚拟现实的发展状况和其在虚拟场馆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些研究,基本上掌握了这种技术在应用中的注意方面。然后针对自己调研的服装品牌——ONLY的品牌定位的相关信息,设计了带有其品牌特色的虚拟服饰博物馆,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展馆进行了简单的交互设计。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虚拟博物馆;交互性;服装展示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虚拟博物馆课题研究背景 1
1.2 虚拟现实技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2
2.1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场馆建设中的应用 3
2.3 虚拟博物馆的真实性技术设计需求 4
2.3.1 立体空间视觉效果 4
2.3.2 物体表面质感和构成 4
2.3.3 光线、阴影和色彩 4
2.4 国内现有虚拟博物馆相关分析 5
第3章 虚拟展示空间设计流程 6
3.1 展示空间信息收集与分析 6
3.1.1 only品牌调研分析 6
3.1.2 人流分析 7
3.1.3 服饰陈列方式分析 8
3.1.4 展台的设计概念与形式分析 9
3.2 展示空间的整体架构设计 9
3.3 展示空间视觉元素设计 11
第4章 交互虚拟展示空间实现过程 14
4.1 虚拟展示空间模型的基本建立 14
4.1.1 展示空间模型架构的创建 14
4.1.2 赋予展示空间模型材质 16
4.1.3 创建灯光 17
4.2 实现虚拟展示空间的交互性 18
4.2.1 创建摄像机 18
4.2.2 建立用户与展示空间之间的交互 18
第5章 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图目录
【图3.1】 双走线 8
【图3.2】 单走线 8
【图3.3】 多走线 8
【图3.4】 展厅平面分割图 10
【图3.5】 人流走向示意图 11
【图3.6】 休息区模型图 12
【图3.7】 前卫展厅布局图 13
【图4.1】 树木模型 15
【图4.2】 问询台模型 15
【图4.3】 铁环平面图 16
【图4.4】 材质流程图 17
【图4.5】 添加第一人称组件 19
【图4.6】 “First Person Controller”对象绑定的3个脚本 19
表目录
【表3.1】 品牌系列分析表 7
【表3.2】 陈列方式比较表 8
【表3.3】 展台类型比较分析表 9
第1章 绪论
1.1虚拟博物馆课题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博物馆以及展厅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已经逐渐被我们合理的利用起来。本身拥有展品的历史知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服饰博物馆变成了珍藏服饰以及宏扬服饰文化的艺术殿堂。只是目前许多展馆的陈列方式比较单调并且是单向型,很难使参观者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型的具有互动形式的展览方式,激发人们对服饰了解的热情,满足社会发展的文化需要,使用数字技术与因特网来传递信息的虚拟博物馆就渐渐崛起。
虚拟博物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等智能技术,将原先的实物博物馆内所具有的功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重新实现。它的出现也极大的扩大了传统博物馆展现的内容与场景,为参观者的游览经历加入了新的交互体验。
目前,大部分网络上了解博物馆的方式还停留在物体的静态图片和文字信息的层面上,该展示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兴趣,欠缺吸引力,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为了更好的展示博物馆,我们可以在空间、时间、形态、色彩和节奏丰富整个展示过程,通过三维模型、语音解说、图像、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全面展示馆内的文物。
1.2 虚拟现实技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虚拟博物馆近年来多次被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获得了收获,但对以服饰作为主要展品的博物馆的专题研究还略显不足。尽管有网上不少的“虚拟服饰博物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正确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需要依靠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大特性,分别是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比简单的图片配合文字信息的展示方式更加生动。
鉴于目前国内对虚拟博物馆建设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理论和实现技术层面,对于它的视觉表现方法还很缺乏。因此这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让人们对博物馆的虚拟展示系统更感兴趣,实现三维展示,让观众充分了解博物馆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虚拟博物馆的交互特性的分析,我们对虚拟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考虑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开阔的应用范畴,使参观者不必进入真实场馆便可体会到逼真的感受。
1.3 论文组织结构
本文的第一章粗略的概括了虚拟现实应用在虚拟博物馆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和正在面临的某些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内容。在最后总结了本文的整体架构
第二章则大概描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并着重指出了虚拟现实在虚拟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同时针对虚拟博物馆如何更加接近现实做出了几点论述。
第三章阐述了本人在设计整个博物馆场景时的具体步骤,从前期调研、分析资料、设计组织架构到视觉元素的设计都有详细介绍。
第四章讲述了在制作场馆时的主要步骤和详细内容,并且对软件的运用方面有所涉猎,简单的举了几个代表性的例子来概括整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第五章的结束语则是对虚拟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其优势进行了概括分析,并且提出了以后需要完善的方面。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并且详细的阐明了该技术在建设虚拟博物馆时发挥的作用以及它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第三节中分析了如何能是虚拟场景看起来更加真实的条件,以便于以后在制作过程中得到注意。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虚拟现实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也是力学、数学、光学等各种学科的综合应用。这种最新技术的特点就是以模拟的方法给用户制造一种虚构的环境,通过视、听、触等感知能力使得用户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受,同时和虚拟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虚拟环境的实时变化。
虚拟现实技术较早应用于国外的建筑领域,主要以虚拟城市系统方向的研究为主。美国是最早对虚拟现实技术做出研究的国家,所以该国的虚拟现实研究的水平就大体上代表了国际上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博物馆都开始重视这种技术,都在为自己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而紧张的准备着。进行到现在为止,针对虚拟博物馆的研究还是获得了一些效果的,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都相继地筛选了珍贵的收藏品来为他们做出数字化处理和多媒体互动展示,例如卢浮宫还有大英博物馆,只不过针对服装服饰的博物馆研究比较少。
迄今为止,国内专门这对虚拟服饰博物馆的研究案例也很罕见,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停留在初期阶段,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起步比较晚,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技术的研究主力主要集中在与此相关的学习领域,而对于大学数字博物馆的研究是虚拟博物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博物馆也正在逐步发展。在2004年,上海博物馆启动了建设馆内藏品数据的工程,将一些珍贵的藏品进行三维数据扫描和制作,同时在网上建设了自己的虚拟博物馆,将馆内重点文物进行多媒体视频演示及立体效果展示,让参观者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文物信息。
综上,虽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博物馆的发展日渐广泛,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服饰特性而进行的展馆研究还很贫乏。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场馆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发展,它逐渐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三大特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虚拟博物馆逐渐演变为一个开放式网络平台,不仅具有立体视觉效果而且还具有交互展示功能,从而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的虚拟博物馆具备它自己特有的优势,与传统形式相比,他不仅传达了更大量的信息,还具有真实性和交互性质的特点。
在原先的多媒体界面中,人机交互主要建立在比较平面的空间里,而虚拟现实则是建立在三维的空间里,环境更加真实可信,并且具有自然的交互行为。可以实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例如人的行走、抓取物体等等行为。这种特性可以使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体验脑海中发生的事情或是进入微观世界进行探索。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以现在的技术要完全实现虚拟博物馆的所有特性还有所欠缺,理论与实际之间还存在些距离。但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中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得博物馆信息更加形象,更加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2.3 虚拟博物馆的真实性设计需求
2.3.1 立体空间视觉效果
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参观者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系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观看,感受它模拟出的环境信息,若是戴上头盔,参观者会有更强烈的沉浸感。但在拥有虚拟现实系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在设计虚拟现实系统时的空间感。精心的放置会增加虚拟现实系统的立体感,使整个环境看起来更加的真实。将空间中描述方位的XYZ轴运用到虚拟环境的建设中也是一个增强的手段,我们应当有意地在场景中放置多个层次的景物来增加立体感,把映入浏览者的每个画面尽量做到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并且可以穿梭于其中,增强场景的真实性。
2.3.2 物体表面质感和构成
我们可以把质感归纳为物体表面的质地通过人的视觉对心理产生的影响。每一个物体都有本身独特的固有的质感特性,我们可以将这些特性划分为三个词语来形容:毛糙的、光滑的和镜面的。在建设虚拟现实环境的过程中,物体表面的质地经常被我们忽视,最后使用比较单调的方式构成表面质地,后果就是很多虚拟物体只能远观,当我们与其距离较为近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真实感会大打折扣。
在计算机三维影像中,也存在许多材质模型能与现实世界的物质相对应。Lmbert它基本没有高光,而且反光率很小,所以可以用来模拟石头或是其他类似质地的材质表面。与之相反的有一个材质模型则是blinn模式,它的高光比较明显,并且反射率高,适合调试出金属的材质。
物体表面的结构构成同样与物体表面的质感相联系。在计算机技术中,我们可以使用凹凸方式和置换方式来形成物体表面的凹凸效果,制造不同的粗糙质感来模拟实物。不同的是,凹凸贴图的效果是假凹凸,当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是视觉错觉。而置换贴图就不一样了,它会使物体表面产生真正的凹凸效果。
2.3.3 光线、阴影和色彩
照明是建筑设计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对环境的知觉,而且还包括我们对环境的反应。真实世界的光线是非常复杂的。物体表面所显现出的明暗关系是根据照射在其表面的光源和环境反射给它的间接光线所影响的。而在3Dmax中并不能真实去模拟现实中的每道光线。虚拟环境的灯光效果是让整个虚拟环境更加真实的重要因素。
阴影也是与光线紧密相关的因素,在光线的作用下,阴影则反映出了物体与真实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会暗示光线所在的位置。所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不能忽略了阴影对于环境真实感的影响。
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固有色在有色空间中也是会收到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颜色。例如一个白色的球体如果放置在红色地面上,则一定会收到地面的影响,呈现出红色的色彩倾向。而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因为是我们人为的去创建一些灯光的物体,所以每个物体基本上都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并不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这就会削弱我们的虚拟场景的真实性。
摘 要
随着博物馆的信息化成为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的虚拟博物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逐渐兴起的艺术模式,并且能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许多设备进行交互式体验。根据大量的调研、考察和分析,本文以虚拟现实建设的虚拟展馆为研究内容,调查了如今虚拟现实的发展状况和其在虚拟场馆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些研究,基本上掌握了这种技术在应用中的注意方面。然后针对自己调研的服装品牌——ONLY的品牌定位的相关信息,设计了带有其品牌特色的虚拟服饰博物馆,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展馆进行了简单的交互设计。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虚拟博物馆;交互性;服装展示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虚拟博物馆课题研究背景 1
1.2 虚拟现实技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2
2.1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场馆建设中的应用 3
2.3 虚拟博物馆的真实性技术设计需求 4
2.3.1 立体空间视觉效果 4
2.3.2 物体表面质感和构成 4
2.3.3 光线、阴影和色彩 4
2.4 国内现有虚拟博物馆相关分析 5
第3章 虚拟展示空间设计流程 6
3.1 展示空间信息收集与分析 6
3.1.1 only品牌调研分析 6
3.1.2 人流分析 7
3.1.3 服饰陈列方式分析 8
3.1.4 展台的设计概念与形式分析 9
3.2 展示空间的整体架构设计 9
3.3 展示空间视觉元素设计 11
第4章 交互虚拟展示空间实现过程 14
4.1 虚拟展示空间模型的基本建立 14
4.1.1 展示空间模型架构的创建 14
4.1.2 赋予展示空间模型材质 16
4.1.3 创建灯光 17
4.2 实现虚拟展示空间的交互性 18
4.2.1 创建摄像机 18
4.2.2 建立用户与展示空间之间的交互 18
第5章 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图目录
【图3.1】 双走线 8
【图3.2】 单走线 8
【图3.3】 多走线 8
【图3.4】 展厅平面分割图 10
【图3.5】 人流走向示意图 11
【图3.6】 休息区模型图 12
【图3.7】 前卫展厅布局图 13
【图4.1】 树木模型 15
【图4.2】 问询台模型 15
【图4.3】 铁环平面图 16
【图4.4】 材质流程图 17
【图4.5】 添加第一人称组件 19
【图4.6】 “First Person Controller”对象绑定的3个脚本 19
表目录
【表3.1】 品牌系列分析表 7
【表3.2】 陈列方式比较表 8
【表3.3】 展台类型比较分析表 9
第1章 绪论
1.1虚拟博物馆课题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博物馆以及展厅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已经逐渐被我们合理的利用起来。本身拥有展品的历史知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服饰博物馆变成了珍藏服饰以及宏扬服饰文化的艺术殿堂。只是目前许多展馆的陈列方式比较单调并且是单向型,很难使参观者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型的具有互动形式的展览方式,激发人们对服饰了解的热情,满足社会发展的文化需要,使用数字技术与因特网来传递信息的虚拟博物馆就渐渐崛起。
虚拟博物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等智能技术,将原先的实物博物馆内所具有的功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重新实现。它的出现也极大的扩大了传统博物馆展现的内容与场景,为参观者的游览经历加入了新的交互体验。
目前,大部分网络上了解博物馆的方式还停留在物体的静态图片和文字信息的层面上,该展示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兴趣,欠缺吸引力,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为了更好的展示博物馆,我们可以在空间、时间、形态、色彩和节奏丰富整个展示过程,通过三维模型、语音解说、图像、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全面展示馆内的文物。
1.2 虚拟现实技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虚拟博物馆近年来多次被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获得了收获,但对以服饰作为主要展品的博物馆的专题研究还略显不足。尽管有网上不少的“虚拟服饰博物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正确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需要依靠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大特性,分别是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比简单的图片配合文字信息的展示方式更加生动。
鉴于目前国内对虚拟博物馆建设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理论和实现技术层面,对于它的视觉表现方法还很缺乏。因此这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让人们对博物馆的虚拟展示系统更感兴趣,实现三维展示,让观众充分了解博物馆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虚拟博物馆的交互特性的分析,我们对虚拟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考虑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开阔的应用范畴,使参观者不必进入真实场馆便可体会到逼真的感受。
1.3 论文组织结构
本文的第一章粗略的概括了虚拟现实应用在虚拟博物馆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和正在面临的某些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内容。在最后总结了本文的整体架构
第二章则大概描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并着重指出了虚拟现实在虚拟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同时针对虚拟博物馆如何更加接近现实做出了几点论述。
第三章阐述了本人在设计整个博物馆场景时的具体步骤,从前期调研、分析资料、设计组织架构到视觉元素的设计都有详细介绍。
第四章讲述了在制作场馆时的主要步骤和详细内容,并且对软件的运用方面有所涉猎,简单的举了几个代表性的例子来概括整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第五章的结束语则是对虚拟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其优势进行了概括分析,并且提出了以后需要完善的方面。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并且详细的阐明了该技术在建设虚拟博物馆时发挥的作用以及它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第三节中分析了如何能是虚拟场景看起来更加真实的条件,以便于以后在制作过程中得到注意。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虚拟现实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也是力学、数学、光学等各种学科的综合应用。这种最新技术的特点就是以模拟的方法给用户制造一种虚构的环境,通过视、听、触等感知能力使得用户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受,同时和虚拟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虚拟环境的实时变化。
虚拟现实技术较早应用于国外的建筑领域,主要以虚拟城市系统方向的研究为主。美国是最早对虚拟现实技术做出研究的国家,所以该国的虚拟现实研究的水平就大体上代表了国际上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博物馆都开始重视这种技术,都在为自己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而紧张的准备着。进行到现在为止,针对虚拟博物馆的研究还是获得了一些效果的,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都相继地筛选了珍贵的收藏品来为他们做出数字化处理和多媒体互动展示,例如卢浮宫还有大英博物馆,只不过针对服装服饰的博物馆研究比较少。
迄今为止,国内专门这对虚拟服饰博物馆的研究案例也很罕见,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停留在初期阶段,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起步比较晚,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技术的研究主力主要集中在与此相关的学习领域,而对于大学数字博物馆的研究是虚拟博物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博物馆也正在逐步发展。在2004年,上海博物馆启动了建设馆内藏品数据的工程,将一些珍贵的藏品进行三维数据扫描和制作,同时在网上建设了自己的虚拟博物馆,将馆内重点文物进行多媒体视频演示及立体效果展示,让参观者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文物信息。
综上,虽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博物馆的发展日渐广泛,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服饰特性而进行的展馆研究还很贫乏。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场馆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发展,它逐渐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三大特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虚拟博物馆逐渐演变为一个开放式网络平台,不仅具有立体视觉效果而且还具有交互展示功能,从而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的虚拟博物馆具备它自己特有的优势,与传统形式相比,他不仅传达了更大量的信息,还具有真实性和交互性质的特点。
在原先的多媒体界面中,人机交互主要建立在比较平面的空间里,而虚拟现实则是建立在三维的空间里,环境更加真实可信,并且具有自然的交互行为。可以实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例如人的行走、抓取物体等等行为。这种特性可以使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体验脑海中发生的事情或是进入微观世界进行探索。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以现在的技术要完全实现虚拟博物馆的所有特性还有所欠缺,理论与实际之间还存在些距离。但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中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得博物馆信息更加形象,更加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2.3 虚拟博物馆的真实性设计需求
2.3.1 立体空间视觉效果
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参观者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系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观看,感受它模拟出的环境信息,若是戴上头盔,参观者会有更强烈的沉浸感。但在拥有虚拟现实系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在设计虚拟现实系统时的空间感。精心的放置会增加虚拟现实系统的立体感,使整个环境看起来更加的真实。将空间中描述方位的XYZ轴运用到虚拟环境的建设中也是一个增强的手段,我们应当有意地在场景中放置多个层次的景物来增加立体感,把映入浏览者的每个画面尽量做到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并且可以穿梭于其中,增强场景的真实性。
2.3.2 物体表面质感和构成
我们可以把质感归纳为物体表面的质地通过人的视觉对心理产生的影响。每一个物体都有本身独特的固有的质感特性,我们可以将这些特性划分为三个词语来形容:毛糙的、光滑的和镜面的。在建设虚拟现实环境的过程中,物体表面的质地经常被我们忽视,最后使用比较单调的方式构成表面质地,后果就是很多虚拟物体只能远观,当我们与其距离较为近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真实感会大打折扣。
在计算机三维影像中,也存在许多材质模型能与现实世界的物质相对应。Lmbert它基本没有高光,而且反光率很小,所以可以用来模拟石头或是其他类似质地的材质表面。与之相反的有一个材质模型则是blinn模式,它的高光比较明显,并且反射率高,适合调试出金属的材质。
物体表面的结构构成同样与物体表面的质感相联系。在计算机技术中,我们可以使用凹凸方式和置换方式来形成物体表面的凹凸效果,制造不同的粗糙质感来模拟实物。不同的是,凹凸贴图的效果是假凹凸,当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是视觉错觉。而置换贴图就不一样了,它会使物体表面产生真正的凹凸效果。
2.3.3 光线、阴影和色彩
照明是建筑设计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对环境的知觉,而且还包括我们对环境的反应。真实世界的光线是非常复杂的。物体表面所显现出的明暗关系是根据照射在其表面的光源和环境反射给它的间接光线所影响的。而在3Dmax中并不能真实去模拟现实中的每道光线。虚拟环境的灯光效果是让整个虚拟环境更加真实的重要因素。
阴影也是与光线紧密相关的因素,在光线的作用下,阴影则反映出了物体与真实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会暗示光线所在的位置。所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不能忽略了阴影对于环境真实感的影响。
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固有色在有色空间中也是会收到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颜色。例如一个白色的球体如果放置在红色地面上,则一定会收到地面的影响,呈现出红色的色彩倾向。而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因为是我们人为的去创建一些灯光的物体,所以每个物体基本上都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并不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这就会削弱我们的虚拟场景的真实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szmt/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