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主持人在不同节目中风格的转变_以撒贝宁为例
引言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标及突破点 1
二、电视节目主持风格概述及小撒的故事 2
(一)主持风格的定义 2
(二)“小撒”的故事 2
三、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多变” 3
(一)严肃冷静、精辟入理 3
(二)换“他”为“我”,为情所系 4
(三)思维敏捷、话语诙谐 5
(四)综艺感强,真人秀出“真面目” 6
四、撒贝宁主持风格的经验 7
(一) 坚持以人为本,受众即角度 7
(二)踏实提升内在修为 7
结 论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一、二、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有限效果”的提出,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人们希望得到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传播者正把握住了这一契机,通过视角的转换,将主持人和节目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主持人站在一个和观众平等交流的立场,采用了柔性传播,使观众的心理与情绪得到了安抚。
现如今,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电视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由此导致了不同类型主持风格的出现。像新闻类节目严谨的主持风格、娱乐类节目轻松的主持风格、访谈类节目亲和的主持风格等,不同的节目会有多样的主持风格,主持人也要有不同的素养。但是现在许多年轻主持人都在一味地复制和模仿,像撒贝宁这样具有多变的主持风格并切换自如的主持人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屈指可数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之前对撒贝宁主持风格的研究不算丰富,只有一些专门分析某档节目的文献,没有在多个节目之间比较总结出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多变。曾岩在《与“今日说法”一同成长》一文中指出撒贝宁在最早的时候只是想当好法律的宣传员;而在李洪才所写的《撒贝宁在“开讲啦”节目中的主持风格》中描述了撒贝宁通过主持去感染受众并且将正能量传递给社会、站在年轻受众的角度去找寻个性语态,用幽默展现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的主持风格。诸如此类的一些文章都清晰地分析出撒贝宁在某档节目中的表现情况及特点。
(三)研究目标及突破点
现如今节目类型众多,满足着观众的各方面需求,并出现了同一主持人主持着两档或多档不同类型节目的现象,且在每个节目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现有一些研究有关主持风格的文献,都仅是分析某个主持人在单一节目中的主持风格,或者将相同类型节目中不同主持人间进行比较。而本篇文章以撒贝宁主持的《今日说法》、《开讲啦》、《小撒探会》以及《了不起的挑战》为例,试分析他在不同节目中主持风格的多变,并总结出其主持特点,综合分析同一主持人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如何展现不同的人格魅力及主持风格,尝试为我们今后如何培养优秀的主持人指明具体的方向,提出个人建议,也为其他节目主持人提供参考。
二、电视节目主持风格概述及小撒的故事
(一)主持风格的定义
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主持人的内在语与外在语的表达、副语言的表现等方面都会影响受众对其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主持人的印象。主持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主持风格,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在的大环境、生活阅历以及自身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栏目主持人,会通过发展自己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等办法来提高栏目的品味、丰富栏目的内容,有效地提高收视率。
(二)“小撒”的故事
三、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多变”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节目,撒贝宁还在2013年担任励志真人秀节目《出彩中国人》的主持人;后进军到网络平台,成为芒果TV明星推理综艺秀《明星大侦探》的主持人;同年5月,主持央视一套科学实验类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10月,参加网络美食综艺节目《饭局的诱惑》,又活跃在了综艺节目之中。这些节目中,有的风格相差无几,有的则大相径庭,但不论在什么节目中,撒贝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能在此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
(一)严肃冷静、精辟入理
提起撒贝宁,就不得不提起《今日说法》这个节目,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刚刚接手《今日说法》的撒贝宁还只是一个在校学生。还记得当时接起小撒电话的钱薇,给他打开了这扇大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撒贝宁只是一个22岁的法学学生,没有电视从业经验、也没参加过正规的播音主持培训,让他来主持一档日播节目效果不会很理想。外界的压力加之学业繁重,使撒贝宁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时常感到迷茫,甚至失眠。他每天在学校和电视台之间两点一线的奔波着,一天13个小时都待在演播室里录节目,他认为自己代表着北京大学法学院,所以即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不想让大家失望,最后凭着不认输的劲熬过了那段艰辛的日子。1998年1月,一脸书生气的撒贝宁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上,二者都是那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清爽和独特。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并开始关注这个清新但又不缺乏理性灵敏的别具一格的主持人,他就是每天说法的小撒。
《今日说法》是一个定位于服务民众,贴近民生,见微知著的节目,它的核心就是“说”字。一开始的节目时间是设定在《新闻30分》的后面,也可以说是对其的拓展延伸。而当年《新闻30分》的节目风格就很独特,以“说”闻名,而撒贝宁在《今日说法》中更是将“说”字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在讲法但却站在群众的视角上,更贴近群众,就像它所宣传的“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那样,以小见大,以人民群众的法律事件折射整个社会的法律问题。作为一个学法律的研究生又是传媒“菜鸟”,本来能将所学所见照本宣科的说出来,一个一本正经的年少沉稳形象便可轻而易举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作为一个新手,他并没有急于求成,也不冒进,而是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具有引导性质的角色,所以他将事件和法律意义陈述的任务交给了嘉宾,让嘉宾还原事实,自己则默默地将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翻译成平常朴实的表述,真正做到了今日“说”法。撒贝宁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法律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两方面都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是由于他扎实的法律知识。引导者的定位,使得他能保持绝对的客观,也避免了无情和刻板;在不失法律威严和说法人的权威性的条件下,赢得了观众信任,观众亲切的称其为“小撒”,足见受众对撒贝宁的信赖之情。
(二)换“他”为“我”,为情所系
两会期间的特别节目有很多,如《小丫跑两会》、《小崔会客》等,却又各具特色。社会与法频道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播出了由撒贝宁主持的两档节目:《和谐社会话两会》和《小撒探会》。社会与法频道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打造“探究民意,见证立法”的法制宣传节目,而《小撒探会》就是运用“探”字来报道两会动态的一种新模式。“探”带着侦察打听的意味,从侧面激发了起观众的好奇心。撒贝宁在采访中采用体验式采访,由“他”变成了“我”。像是2012年在节目中播出的《一袋大蒜引起的纠纷》中,因为一些误解导致邻居之间产生冲突。其实在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可是正因为现实意义很大,所以这个选题被很多电视节目都当成样板来解说,但是绝大部分媒体关注的是矛盾,而《小撒探案》则从事情的结果入手,看调解员王富贵怎样化解兄弟矛盾。而此时身为记者的撒贝宁,从早上8点到夜里20点,整整12小时跟拍采访报道。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亲历整个事件从发生到解决,客观的记录了基层调解员工作的全过程。可是在中午休息时,撒贝宁则以他的个人身份给出了当事人建议,撒贝宁的这一做法从客观上尊重了事实维护了法制纪律,撒贝宁的报道使受众感受到了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不易,同时也了解到基层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对基层乡村调解工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标及突破点 1
二、电视节目主持风格概述及小撒的故事 2
(一)主持风格的定义 2
(二)“小撒”的故事 2
三、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多变” 3
(一)严肃冷静、精辟入理 3
(二)换“他”为“我”,为情所系 4
(三)思维敏捷、话语诙谐 5
(四)综艺感强,真人秀出“真面目” 6
四、撒贝宁主持风格的经验 7
(一) 坚持以人为本,受众即角度 7
(二)踏实提升内在修为 7
结 论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一、二、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有限效果”的提出,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人们希望得到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传播者正把握住了这一契机,通过视角的转换,将主持人和节目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主持人站在一个和观众平等交流的立场,采用了柔性传播,使观众的心理与情绪得到了安抚。
现如今,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电视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由此导致了不同类型主持风格的出现。像新闻类节目严谨的主持风格、娱乐类节目轻松的主持风格、访谈类节目亲和的主持风格等,不同的节目会有多样的主持风格,主持人也要有不同的素养。但是现在许多年轻主持人都在一味地复制和模仿,像撒贝宁这样具有多变的主持风格并切换自如的主持人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屈指可数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之前对撒贝宁主持风格的研究不算丰富,只有一些专门分析某档节目的文献,没有在多个节目之间比较总结出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多变。曾岩在《与“今日说法”一同成长》一文中指出撒贝宁在最早的时候只是想当好法律的宣传员;而在李洪才所写的《撒贝宁在“开讲啦”节目中的主持风格》中描述了撒贝宁通过主持去感染受众并且将正能量传递给社会、站在年轻受众的角度去找寻个性语态,用幽默展现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撒贝宁在《开讲啦》中的主持风格。诸如此类的一些文章都清晰地分析出撒贝宁在某档节目中的表现情况及特点。
(三)研究目标及突破点
现如今节目类型众多,满足着观众的各方面需求,并出现了同一主持人主持着两档或多档不同类型节目的现象,且在每个节目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现有一些研究有关主持风格的文献,都仅是分析某个主持人在单一节目中的主持风格,或者将相同类型节目中不同主持人间进行比较。而本篇文章以撒贝宁主持的《今日说法》、《开讲啦》、《小撒探会》以及《了不起的挑战》为例,试分析他在不同节目中主持风格的多变,并总结出其主持特点,综合分析同一主持人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如何展现不同的人格魅力及主持风格,尝试为我们今后如何培养优秀的主持人指明具体的方向,提出个人建议,也为其他节目主持人提供参考。
二、电视节目主持风格概述及小撒的故事
(一)主持风格的定义
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主持人的内在语与外在语的表达、副语言的表现等方面都会影响受众对其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主持人的印象。主持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主持风格,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在的大环境、生活阅历以及自身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栏目主持人,会通过发展自己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等办法来提高栏目的品味、丰富栏目的内容,有效地提高收视率。
(二)“小撒”的故事
三、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多变”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节目,撒贝宁还在2013年担任励志真人秀节目《出彩中国人》的主持人;后进军到网络平台,成为芒果TV明星推理综艺秀《明星大侦探》的主持人;同年5月,主持央视一套科学实验类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10月,参加网络美食综艺节目《饭局的诱惑》,又活跃在了综艺节目之中。这些节目中,有的风格相差无几,有的则大相径庭,但不论在什么节目中,撒贝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能在此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
(一)严肃冷静、精辟入理
提起撒贝宁,就不得不提起《今日说法》这个节目,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刚刚接手《今日说法》的撒贝宁还只是一个在校学生。还记得当时接起小撒电话的钱薇,给他打开了这扇大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撒贝宁只是一个22岁的法学学生,没有电视从业经验、也没参加过正规的播音主持培训,让他来主持一档日播节目效果不会很理想。外界的压力加之学业繁重,使撒贝宁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时常感到迷茫,甚至失眠。他每天在学校和电视台之间两点一线的奔波着,一天13个小时都待在演播室里录节目,他认为自己代表着北京大学法学院,所以即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不想让大家失望,最后凭着不认输的劲熬过了那段艰辛的日子。1998年1月,一脸书生气的撒贝宁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上,二者都是那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清爽和独特。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并开始关注这个清新但又不缺乏理性灵敏的别具一格的主持人,他就是每天说法的小撒。
《今日说法》是一个定位于服务民众,贴近民生,见微知著的节目,它的核心就是“说”字。一开始的节目时间是设定在《新闻30分》的后面,也可以说是对其的拓展延伸。而当年《新闻30分》的节目风格就很独特,以“说”闻名,而撒贝宁在《今日说法》中更是将“说”字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在讲法但却站在群众的视角上,更贴近群众,就像它所宣传的“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那样,以小见大,以人民群众的法律事件折射整个社会的法律问题。作为一个学法律的研究生又是传媒“菜鸟”,本来能将所学所见照本宣科的说出来,一个一本正经的年少沉稳形象便可轻而易举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作为一个新手,他并没有急于求成,也不冒进,而是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具有引导性质的角色,所以他将事件和法律意义陈述的任务交给了嘉宾,让嘉宾还原事实,自己则默默地将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翻译成平常朴实的表述,真正做到了今日“说”法。撒贝宁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法律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两方面都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是由于他扎实的法律知识。引导者的定位,使得他能保持绝对的客观,也避免了无情和刻板;在不失法律威严和说法人的权威性的条件下,赢得了观众信任,观众亲切的称其为“小撒”,足见受众对撒贝宁的信赖之情。
(二)换“他”为“我”,为情所系
两会期间的特别节目有很多,如《小丫跑两会》、《小崔会客》等,却又各具特色。社会与法频道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播出了由撒贝宁主持的两档节目:《和谐社会话两会》和《小撒探会》。社会与法频道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打造“探究民意,见证立法”的法制宣传节目,而《小撒探会》就是运用“探”字来报道两会动态的一种新模式。“探”带着侦察打听的意味,从侧面激发了起观众的好奇心。撒贝宁在采访中采用体验式采访,由“他”变成了“我”。像是2012年在节目中播出的《一袋大蒜引起的纠纷》中,因为一些误解导致邻居之间产生冲突。其实在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可是正因为现实意义很大,所以这个选题被很多电视节目都当成样板来解说,但是绝大部分媒体关注的是矛盾,而《小撒探案》则从事情的结果入手,看调解员王富贵怎样化解兄弟矛盾。而此时身为记者的撒贝宁,从早上8点到夜里20点,整整12小时跟拍采访报道。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亲历整个事件从发生到解决,客观的记录了基层调解员工作的全过程。可是在中午休息时,撒贝宁则以他的个人身份给出了当事人建议,撒贝宁的这一做法从客观上尊重了事实维护了法制纪律,撒贝宁的报道使受众感受到了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不易,同时也了解到基层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对基层乡村调解工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