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下译制片遇冷现象

目录
一、 前言 1
二、 译制片中文配音现状 1
三、 译制片中文配音不受欢迎的原因 2
(一) 配音演员及翻译问题 2
(二) 声画不同步问题 3
(三) 明星配音问题 4
(二) 固定腔调问题 5
四、应对与策略 5
(一) 上译厂经典作品经验 5
(二) 近年优秀作品经验 7
(三) 促进行业改革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学生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摘 要
引言
一、前言
近年来国外的译制片大量的涌进中国市场,但好的配音作品却很少。现在的配音作品粗制滥造的现象很多,只注重了量而忽略了质。随着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提高,简简单单的以量取胜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们的胃口了,要与时俱进,更好的提高配音作品的质量,来完善配音市场。
曲敬国在《生存还是毁灭——简论译制片配音的存在价值》中提到:“配音是一门艺术,配音的艺术价值决定于它的存在价值,配音是艺术言语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演员具有扎实的言语基本功和鲜明的言语表现力,需要配音演员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配音技巧。”
所以配音并不只是一种工作,它是一门艺术,不能太过利益化,导致配音质量下降,但由于配音质量较差的问题,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观众们不喜欢看中文配音的译制片,更喜欢看原汁原味的原版配音。笔者希望能通过分析,找出译制片不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从而找出应对的方法。
二、译制片中文配音现状
从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国外优秀的电影,出现了译制片,随之带动了译制片配音行业。八十年代,是我国译制片发展的鼎盛时期,负责配音的是老一辈的优秀的配音员,所以影片的配音质量非常的不错。但随着2000年以后的大量引进,导致需要配音的影片越来越多,配音的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
译制片也曾有过光辉的年代,在八十年代以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主的配音影片,给70后、80后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体验。那时候的译制片给他们带来的是跟国产影片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故事。以邱岳峰、苏秀、童自荣等老一辈的配音员为主的配音作品更是受到追捧。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译制片渐渐的被刻上了做作、刻板、死板的称号,使得译制片开始退出人们的视野,更多人选择了去看英文原版配音的电影。
译制片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要给这些影片配音,因为有一部分观众是没有英文阅读能力的,还有少部分的观众中文的阅读能力也没有。而且译制片中文配音也可以使观众在看画面的同时接收到语言信息,可以更好的去了解影片的剧情发展和精彩绝伦的场面。另外就是一部分中老年的观众有听中文配音版的习惯。但另一方面,译制片的中文配音粗制滥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现在年轻的观众都不接受译制片的中文配音。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就是在电影院里,刚上映的英文原版的影片抢不到座,而中文配音版的却门可罗雀。很多人宁可等几个小时或者不看,也不看中文配音版的。不只是电影,包括日剧、韩剧、美剧都有这种情况。
从2000年起,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中文配音的译制片一直保持着一种不温不火、没人看但也要配的状态。有关数据显示, 2006年影院上映的译制片原版跟中文配音版的比例是1:10,虽然比例差距如此之大,但是人们看到却仅仅是比例占1的英文原版电影。至今也没有人或者团队来打破这种局面。
三、译制片中文配音不受欢迎的原因
(一)配音演员及翻译问题
翻译是决定一部译制片中文配音好坏的条件之一,好的翻译可以决定配出的译制片的质量。而译制片不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翻译。最直接的一种翻译方式就是按照英文原版的意思直接翻译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翻译出来的对白驴唇不对马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影响配音员的对于影片配音的演绎,配音员根据翻译来配译制片,然而如果翻译出来的对白连配音员自己都看不明白的话,那怎么会很好的演绎和呈现给观众呢。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原版本身意思的表达,很多语句会根据说话人所处的环境,想表达的意思而产生不一样的表达。好的翻译,应该是结合原版剧情来翻译出符合中国人语法习惯的意思。比如有一部电影《黑衣人3》,在里面就出现了类似瘦肉精、地沟油等翻译。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一个文化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的外国人嘴里出现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词,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配音版的翻译,不但要符合语意,还要对上嘴型,从断句、语法和译法上,要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修改,这对翻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这也是目前为止,译制片翻译不是太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声画不同步问题
拿英语和汉语来说,两者之间从语言结构到表达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时候原声会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好几个音节或短几个音节,这要求配音员要在对好口型的同时,还有不破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如果时间太紧,可以适当的删减,如果太松,则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内容,但不能影响影片的整体性.比如在新西兰电视剧《英迪布里顿冒险系列》中有这样一句话:Can your little plane fly in the storm uncleBill?按照原版的翻译应该是“你的小飞机能在风暴中飞行吗,比尔叔叔?”但由于影片中演员说话的语速很快,如果按原版的意思根本说不完,必须删减,所以该句的配音变成了“你的小飞机怕风暴吗”。由于上下文关系非常的明确,所以把比尔叔叔删掉了,既保持了影片原本的意思,也做到了声画同步。再比如影片《爵士歌手》中,犹太教堂唱诗班的老领唱员的语速非常慢,他问自己的儿子这样的一句话:What is about you staying longer?原版的直译应该是“你怎么还要呆在那儿?”由于原版中演员的语速很慢,所以必须添加内容,后来就配成了“怎么回事?你还要再呆几天吗?”所以配音演员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三)明星配音问题
译制片配音另一个不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就是明星配音。虽然利用明星配音,可以吸引到一点的观众,但毕竟配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未知行业,掌握的是另一门技能。可能他很会演戏,但他不一定会配音。这就是为什么很大一部分的国产影片和电视剧还需要配音员重新配音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明军,阎亮.影视配音艺术 [M].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5-60.
[2]施玲.影视配音艺术.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0-60.
[3]田园曲.电影电视配音艺术.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0-100.
[4]武振国.影视表演语言技巧.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0-7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