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个人素养
引言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 前言 1
二、 出镜记者的概述 2
(一) 出镜记者的含义 2
(二) 重大事件的定义 3
(三) 出境记者的发展现状 3
(四) 重大事件里出镜记者的表现 4
三、 国内外出镜记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比较 5
(一) 以奥运会为例 5
(二)近年来自然灾害为例 6
四、 探讨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8
(一)现场报道中对细节把握的运用 8
(二)重大事件中在镜头前的客观陈述 8
(三)事件现场中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9
(四)报道中记者对个人情绪的驾驭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前言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联系的加强,许许多多的的重大事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奥运赛事、自然灾害等。这就给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出镜记者显得尤为重要,出镜记者个人素养更是整个新闻的关键。在国外,出镜记者从业之前会有很多不同的职业经历,所以国外记者偏向“老龄化”,但是他们往往有自己的风格、现场感强。相比之下,国内记者中规中矩偏多,所以面对许多重大事件国内记者个人素养需要加强。
研究目标:面对突发性或者非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出镜记者的个人能力和具备的素养关系着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出镜记者身处第一现场,应该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所以本文对出镜记者素养探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出镜记者的报道不是自说自话的过程,需要根据现场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况客观报道。本文着重探讨研究重大事件中的出镜记者个人素养。因为在重大事件里,一些突发的、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更加考验记者的个人能力,同时也更加考验记者捕捉细节的能力。所以个人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在重大事件里,记者要第一时间到现场并在报道中把控节奏,在报道过程中更需要合理的做“减法”筛选信息,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人文关怀。所以,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个人素养是值得探究的。
二、出镜记者的概述
(一)出镜记者的含义
我国文化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行业承担着传播的重要功能,世界各个地方,无论大大小小事件的发生,都是媒体先行。这就意味着媒体承担了引导大众舆论,传递重要信息等功能。出镜记者在电视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镜记者是一个外来的词汇,英文资料中对出镜记者的内在要求做了阐述,记者通过连线演播室的主持人如实的报告现场的新闻事件,并且向当事人提出观众关心的问题,并寻求答案。第一,出镜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进行沟通互动的方式,通过镜头记者可以把受众带到事件现场,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这就做到了新闻的及时性。同时,这也对出镜记者提出了要求,一定要身处第一现场客观的报道。如果报道的时候没有身处新闻现场,那所有的报道就是记者的主观臆测、凭空捏造。这样的信息是不客观的。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化”说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这很好的诠释了出镜记者与受众的关系,出镜记者身处第一现场,通过报道也会让受众感觉也处在现场,这种创造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也就是“拟态环境”。所以说出镜记者应该很好的把握现场的信息有目的选择,做到不误导受众,把相对真是的信息传达给受众。第二,内在要求中还提到了提出受众关心的问题,出镜记者不仅要如实客观的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替观众提问,那观众不仅关心能通过镜头直观看到的现场情况,同时还关心人员伤亡数量以及救援工作的进度,这时出镜记者就要代表受众提出问题。第三,出镜记者不同于演播室的主持人,虽然央视主持人也会作为出镜记者出现在一些新闻现场中,但他的身份就是一位出镜记者,而不是一个主持人的身份。
出镜记者的出现,首先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形式,让观众不仅仅受限于节目主持人的播报。出镜记者带来的新鲜、及时的现场情况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让新闻事件更加立体。其次,提供信息,让受众有了获取信息尤其是及时信息的渠道,观众身处家中或者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关心和了解世界各处发生的事情。信息的获取让人们感觉不再被孤立。此外,出镜记者的出现使大众与媒体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媒体传播中,记者是与观众交流的最好人选。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出镜记者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样就减少问题,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重大事件的定义
(三)出境记者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电视行业对出镜记者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现阶段更多的是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出镜记者的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镜头前的表达。出镜记者的语言组织是整个新闻事件的关键,一件新闻背景、过程、意义等都需要出镜记者一一交代,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件的本质特征。所以说出镜记者的语言对整个新闻事件至关重要,在镜头前,记者通常会有紧张感,这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感觉本身是非常正常的,但这也是导致镜头前语言有诸多的问题,如不流畅、“车轱辘”话多等,甚至还有一些记者把新闻导语拿来播报,这样的播报除了没有现场感,还增加了许多背诵的痕迹。所以说,表达能力不强是现在记者的问题之一。第二,镜头前的仪容问题。我们大家所熟知更多的是一些主持人,这就是主持人被“明星化”,但是却少有“明星化”的记者。所以在传统观念里,记者是谁是一个不重要的话题,人们关注出镜记者,大多是关注他们所报道的的事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记者镜头前的仪容问题。通过很多视频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出几个记者穿着相当随意,甚至素面朝天,这几乎让记者本身“路人化”。所以说,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也是播报的一部分。让自己在播报中更有身份感。而且,不同类别的新闻采访记者应该有不同的着装,如政治类就应该以庄重为主,娱乐类就可以着装想多活泼一些,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融入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加对方的心理认同感。镜头前的仪容也是出镜记者的“必修课”。第三,提问方式。泛泛、空洞的提问,得到的一定是泛泛、空洞的回答。“您怎么看?”这种提问方式在记者的提问中普遍存在。相应的被采者也只能给出一个大概念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抓住采访的本质,也浪费了采访机会。抓住采访的核心才是提问的关键。
(四)重大事件里出镜记者的表现
三、国内外出镜记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比较
(一)以奥运会为例
前不久刚刚举办完的里约奥运中很多记者倍受争议,最为典型的就是雷人式提问的央视记者冬日娜,下面是央视记者冬日娜采访运动员汤星强的一段对话。
冬日娜:你的启动反应比预赛稳了好多,0.203秒,是所有选手中最....最迟的一个。当时是以安全为主吗?
记者在报道中学会把控细节才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报道,对记者而言最重要的也是细节。第一,对现场细节的捕捉,记者的现场连线是通过镜头传达给受众。从而对现场有大概的了解,这时就需要记者传达一些受众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看不到的细节。如报道奥运,运动员一举一动都有能传递出可报道的信息。自然灾害报道中混乱的现场更需要记者的细心观察,细节往往可以震撼人心,本文提到的对龙卷风的报道。CNN记者对细节的每一处捕捉完成了整个报道。细节捕捉更加考验记者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就是考验记者是否能找到特殊点,这是一个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捕捉到细节,自然就找到了报道的关键点。第二对细节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一个细节的描述往往更真实的还原现场。 央视《新闻30分》节目播出过个出镜报道。记者报道说:“这里曾经是东兰县泗孟乡的一块水稻田。大半年不下雨,到底干旱到什么程度?(边蹲下,将手深入裂开的土中)像我的手完全可以伸到干裂的地缝里去,而且被蒸发了水分的土壤像石头一样坚硬(拿起石头砸向地面)完全可以砸出一个坑这个细节虽然只是简单的通过触摸感受土壤的干旱程度,却比单调的对着镜头极尽夸张的形容干旱到底有多严重要形象直接,也更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具体情况。所以说,细节把握很关键,捕捉细节、报道细节。可以整个报道更满足受众需求。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 前言 1
二、 出镜记者的概述 2
(一) 出镜记者的含义 2
(二) 重大事件的定义 3
(三) 出境记者的发展现状 3
(四) 重大事件里出镜记者的表现 4
三、 国内外出镜记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比较 5
(一) 以奥运会为例 5
(二)近年来自然灾害为例 6
四、 探讨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8
(一)现场报道中对细节把握的运用 8
(二)重大事件中在镜头前的客观陈述 8
(三)事件现场中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9
(四)报道中记者对个人情绪的驾驭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前言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联系的加强,许许多多的的重大事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奥运赛事、自然灾害等。这就给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出镜记者显得尤为重要,出镜记者个人素养更是整个新闻的关键。在国外,出镜记者从业之前会有很多不同的职业经历,所以国外记者偏向“老龄化”,但是他们往往有自己的风格、现场感强。相比之下,国内记者中规中矩偏多,所以面对许多重大事件国内记者个人素养需要加强。
研究目标:面对突发性或者非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出镜记者的个人能力和具备的素养关系着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出镜记者身处第一现场,应该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所以本文对出镜记者素养探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出镜记者的报道不是自说自话的过程,需要根据现场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况客观报道。本文着重探讨研究重大事件中的出镜记者个人素养。因为在重大事件里,一些突发的、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更加考验记者的个人能力,同时也更加考验记者捕捉细节的能力。所以个人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在重大事件里,记者要第一时间到现场并在报道中把控节奏,在报道过程中更需要合理的做“减法”筛选信息,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人文关怀。所以,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个人素养是值得探究的。
二、出镜记者的概述
(一)出镜记者的含义
我国文化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行业承担着传播的重要功能,世界各个地方,无论大大小小事件的发生,都是媒体先行。这就意味着媒体承担了引导大众舆论,传递重要信息等功能。出镜记者在电视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镜记者是一个外来的词汇,英文资料中对出镜记者的内在要求做了阐述,记者通过连线演播室的主持人如实的报告现场的新闻事件,并且向当事人提出观众关心的问题,并寻求答案。第一,出镜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进行沟通互动的方式,通过镜头记者可以把受众带到事件现场,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这就做到了新闻的及时性。同时,这也对出镜记者提出了要求,一定要身处第一现场客观的报道。如果报道的时候没有身处新闻现场,那所有的报道就是记者的主观臆测、凭空捏造。这样的信息是不客观的。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化”说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这很好的诠释了出镜记者与受众的关系,出镜记者身处第一现场,通过报道也会让受众感觉也处在现场,这种创造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也就是“拟态环境”。所以说出镜记者应该很好的把握现场的信息有目的选择,做到不误导受众,把相对真是的信息传达给受众。第二,内在要求中还提到了提出受众关心的问题,出镜记者不仅要如实客观的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替观众提问,那观众不仅关心能通过镜头直观看到的现场情况,同时还关心人员伤亡数量以及救援工作的进度,这时出镜记者就要代表受众提出问题。第三,出镜记者不同于演播室的主持人,虽然央视主持人也会作为出镜记者出现在一些新闻现场中,但他的身份就是一位出镜记者,而不是一个主持人的身份。
出镜记者的出现,首先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形式,让观众不仅仅受限于节目主持人的播报。出镜记者带来的新鲜、及时的现场情况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让新闻事件更加立体。其次,提供信息,让受众有了获取信息尤其是及时信息的渠道,观众身处家中或者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关心和了解世界各处发生的事情。信息的获取让人们感觉不再被孤立。此外,出镜记者的出现使大众与媒体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媒体传播中,记者是与观众交流的最好人选。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出镜记者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样就减少问题,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重大事件的定义
(三)出境记者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电视行业对出镜记者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现阶段更多的是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出镜记者的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镜头前的表达。出镜记者的语言组织是整个新闻事件的关键,一件新闻背景、过程、意义等都需要出镜记者一一交代,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件的本质特征。所以说出镜记者的语言对整个新闻事件至关重要,在镜头前,记者通常会有紧张感,这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感觉本身是非常正常的,但这也是导致镜头前语言有诸多的问题,如不流畅、“车轱辘”话多等,甚至还有一些记者把新闻导语拿来播报,这样的播报除了没有现场感,还增加了许多背诵的痕迹。所以说,表达能力不强是现在记者的问题之一。第二,镜头前的仪容问题。我们大家所熟知更多的是一些主持人,这就是主持人被“明星化”,但是却少有“明星化”的记者。所以在传统观念里,记者是谁是一个不重要的话题,人们关注出镜记者,大多是关注他们所报道的的事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记者镜头前的仪容问题。通过很多视频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出几个记者穿着相当随意,甚至素面朝天,这几乎让记者本身“路人化”。所以说,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也是播报的一部分。让自己在播报中更有身份感。而且,不同类别的新闻采访记者应该有不同的着装,如政治类就应该以庄重为主,娱乐类就可以着装想多活泼一些,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融入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加对方的心理认同感。镜头前的仪容也是出镜记者的“必修课”。第三,提问方式。泛泛、空洞的提问,得到的一定是泛泛、空洞的回答。“您怎么看?”这种提问方式在记者的提问中普遍存在。相应的被采者也只能给出一个大概念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抓住采访的本质,也浪费了采访机会。抓住采访的核心才是提问的关键。
(四)重大事件里出镜记者的表现
三、国内外出镜记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比较
(一)以奥运会为例
前不久刚刚举办完的里约奥运中很多记者倍受争议,最为典型的就是雷人式提问的央视记者冬日娜,下面是央视记者冬日娜采访运动员汤星强的一段对话。
冬日娜:你的启动反应比预赛稳了好多,0.203秒,是所有选手中最....最迟的一个。当时是以安全为主吗?
记者在报道中学会把控细节才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报道,对记者而言最重要的也是细节。第一,对现场细节的捕捉,记者的现场连线是通过镜头传达给受众。从而对现场有大概的了解,这时就需要记者传达一些受众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看不到的细节。如报道奥运,运动员一举一动都有能传递出可报道的信息。自然灾害报道中混乱的现场更需要记者的细心观察,细节往往可以震撼人心,本文提到的对龙卷风的报道。CNN记者对细节的每一处捕捉完成了整个报道。细节捕捉更加考验记者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就是考验记者是否能找到特殊点,这是一个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捕捉到细节,自然就找到了报道的关键点。第二对细节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一个细节的描述往往更真实的还原现场。 央视《新闻30分》节目播出过个出镜报道。记者报道说:“这里曾经是东兰县泗孟乡的一块水稻田。大半年不下雨,到底干旱到什么程度?(边蹲下,将手深入裂开的土中)像我的手完全可以伸到干裂的地缝里去,而且被蒸发了水分的土壤像石头一样坚硬(拿起石头砸向地面)完全可以砸出一个坑这个细节虽然只是简单的通过触摸感受土壤的干旱程度,却比单调的对着镜头极尽夸张的形容干旱到底有多严重要形象直接,也更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具体情况。所以说,细节把握很关键,捕捉细节、报道细节。可以整个报道更满足受众需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c/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