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缓解水稻cd胁迫生理机制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本实验以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为实验材料,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观察各蛋白在镉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在蛋白质水平上的细胞代谢的整体过程,同时结合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硫化氢能够通过调节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激活抗氧化酶,提高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由此得出硫化氢缓解水稻镉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直接清除自由Cd离子,从而对Cd引起的毒害进行解毒;二是通过抗氧化物酶对Cd引起的过氧化作用进行缓解。
稗草对水稻根冠功能及产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测量不同密度稗草胁迫下水稻根系及冠层叶片生理学指标,旨在研究稗草胁迫对水稻根冠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稗草密度增加,水稻Rubico酶活、叶片光合能力、光能利用率、水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显著比对照降低了10.5%-17.3%,当杂草发生密度大于2株/m2时,水稻产量降低了15.2% -58.0%。可见,稗草胁迫会降低水稻Rubisco酶活,减弱叶片光合能力,降低水稻的能量转换效率,从而最终导致水稻减产。
美洲商陆种群耐重金属的分子机制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美洲商陆是一种具有超积累Mn,Cd能力的植物,但具体是哪些基因赋予了美洲商陆这一能力尚不清楚。本研究对Mn,Cd处理后的美洲商陆进行形态和生理指标测定、转录组与表达谱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qRT-PCR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试图进一步探寻美洲商陆耐重金属的分子机理。实验数据显示美洲商陆在Mn,Cd处理下的大多数形态和生理反应是相似的,从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可能与美洲商陆耐受Mn,Cd有关的基因。
芜申运河吴江段陆域生态系统调查与分析
本调查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探访和问卷调查,结合卫星摄影、遥感等技术,解析芜申运河吴江段(太浦河)的陆域生态环境,旨在为该地区生态补偿体系的制订提供参考。首先介绍了调查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调查对象和范围。根据环保部《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的具体要求,获取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态压力共三大类7项数据,并得出相应的指标评分,综合得出该区段的陆域生态健康评分为50.41,等级为一般。主要限制因素是人类活动较多,造成森林覆盖率低,建设用地占比较大。最后提出了合适的解决对策。
茶叶中重金属富集现状调查及泡茶方式对茶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为调查茶叶中重金属富集现状及评估泡茶方式对茶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本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分析了23种市售茶叶样品和不同方式泡茶所得的茶汤中Cu、Zn、Pb和Cd含量。结果表明,采集的茶样中四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中Zn含量最高,Cu含量次于锌,含少量或不含Pb和Cd。所有样品茶汤中均检测到少量Zn,部分样品茶汤中检测到微量Cu和Pb。
萝卜对pbcuzncd四种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分配
采用水培和土培等方法研究萝卜对Pb、Cu、Zn、Cd四种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分配机制。结果表明,幼苗土培1个月后,萝卜茎叶、茎结、和块状根的周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以及须状根各部分Pb、Cu、Zn、Cd的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韧皮部重金属含量增加较多;重金属Pb、Cu、Cd在萝卜茎叶中的含量小于根中,而Zn则相反,说明萝卜根系对重金属Pb、Cu、Cd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幼苗以水培方式处理3天后,萝卜块根周皮和韧皮部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地上部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4小时处理时,须状根部分重金属含量
铬胁迫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铬(cr6+)耐性机理的研究
为探索小麦耐Cr6+性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2个Cr6+耐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扬麦16(耐Cr品种)和豫麦51(Cr敏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0、50、100、150μmol˙L-1)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根芽生长、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含量、α-淀粉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Cr6+浓度的增加,两品种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相同浓度Cr6+处理下,扬麦16的发芽势、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芽长均显著大于豫麦51。(2)两品种小麦可溶性糖和
lz35降解除草剂2,4d的机制研究(附件)
2,4-二氯苯氧乙酸,即2,4-D,是一种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在其浓度高的时候可杀死杂草,利用微生物降解菌可以对其造成的污染进行修复。从长期受2,4-D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该农药的菌株,根据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系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LZ35。该菌株可以在24h降解100 mg/L 2,4-D至检测不出的水平,在20-40℃条件下降解效果良好。通过每2h间隔定时取样,液质联用后确定Achromobacter denitr
利用crispr系统构建灵芝基因敲除载体(附件)
作为一种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系统能够高效、定向的编辑靶基因,这为目标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帮助。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菌中用来抵御外源病毒和质粒的入侵而形成的“免疫机制”,人们将该系统修饰成人工核酸内切酶用于基因编辑,在大鼠,拟南芥,大肠杆菌,斑马鱼等物种都成功运用,但在灵芝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本实验以灵芝G20为研究对象,成功克隆出灵芝U6启动子。ura3基因编码乳清苷5-磷酸脱羧酶,若该酶失活,除非在加入尿嘧啶或尿苷的培养基中,否则灵芝则无法生长。根据这一特
土壤镉污染下生物炭对小白菜生长及镉浓度的影响
以小白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在土壤镉污染情况下,分别添加0.5%、1%、2%、5%生物炭对小白菜植株生长以及镉富集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的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小白菜株高和鲜重,而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小白菜株高并没有继续显著增加,鲜重却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出现下降趋势。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小白菜植株镉含量显著下降。小白菜植株中,叶片镉含量显著高于叶柄。
某地区几种植原体病害的鉴定与植原体分类研究
本文从南京中山陵地区采集到具有疑似植原体感染症状的国槐、长春花、野茼蒿等植物样本,分别对这些样本进行植物总DNA提取,再依据植原体的16S rDNA的通用引物,以从样本叶脉中提取所得DNA为模板,进行直接PCR扩增(R16mF2/R16mR1)和巢式PCR扩增(R16F2n/R16R2),对扩增所得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集所得的三种样本植物均被植原体感染。经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国槐丛枝植原体属于16S rⅤ-B组,长春花变叶病植原体属于16S rⅠ-B组,野茼蒿变叶病植原体属于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