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字数:12079】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物理的起点,在这一时期,物理内容比较贴近生活,知识也容易理解。但通过笔者调查却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觉得物理难学,不愿意学,害怕学。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笔者认为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消极情绪。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总结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的消极情绪,发放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对待物理的看法、平时的学习方式及自我评价的有关信息。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问题,对物理有着错误的认识,自身的积极人格没有形成。在理论研究、调查反馈并进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具体包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培养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建设合理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等。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引言 1
1.2研究意义 2
1.2.1 有利于道德观念和人格的塑造 2
1.2.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
1.3 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1.4 研究内容 4
1.4.1 研究目的 4
1.4.2 研究思路 4
1.4.3 研究方法 4
第2章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6
2.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6
2.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6
2.2.1 积极情绪 6
2.2.2 积极人格 6
2.2.3 积极社会组织 7
第3章 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8
3.1 常熟市物理学科基本情况 8
3.2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里特征 8
3.3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发放 9
3.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9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9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 调查对象的学习情况 9
3.4.3 调查对象的学习方式 12
3.4.4 调查对象的学习环境及心理情况 14
第4章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19
4.1 从教学者的角度 19
4.2 从学生的角度 20
4.3 从环境的角度 20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附录一 问卷调查 24
致谢 26
第1章 绪论
1.1引言
作为自然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物理学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国内外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重要物理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会带来科技的飞跃和时代的变迁。自近代以来,国家一直重视物理教育,物理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育,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内容比较基础,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此时的物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物理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今,升学压力增大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越加繁重,家长与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习体验,导致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出现物理“教师难教、学生畏学”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初中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虽然此时的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但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物理规律比较抽象,考验逻辑思维,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此时身心发展不完全,思考方式不全面,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生活经验产生的负迁移也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这些要素在客观上造成物理的“难学”。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情绪,更会产生错误的归因,即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适合学习物理。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1]此时若是不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开导及安慰,就容易导致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养成。
有心理研究机构在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接近3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并且这个数值还有升高的趋势。[2]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青少年情感脆弱,容易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积极心理学正是一门教会人们克服消极情绪的学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流派之一。自20世纪末由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以来,就着眼于爱、自尊、幸福感等方面进行研究。
1.2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道德观念和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其中稳定性是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一句古话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某种人格一旦形成,再想要改变就十分困难。而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长身体,长智慧的关键时期,更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培养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人格的黄金时期。在影响道德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中,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其产生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的顺利开展受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是不可或缺的。
1.2.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以及不良的后果。教师在工作中也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如何解决这些负面因素上,没有对学生身上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教育研究者也鲜有把目光放在如何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自马丁塞里格曼提出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扩充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范围,涉及了医学、教育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方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uli/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