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塞利兹艺术研究

乔治·巴塞利兹艺术研究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20191216212659]
摘要
德国新表现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兴起于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震惊了当时的世界画坛,并且成为当代绘画复兴潮流的伟大先驱。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以“上下颠倒”的绘画作品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名声大噪,其作品体现了德意志精神的内涵与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引得无数后人为之疯狂。
本论文主要从巴塞利兹艺术产生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巴塞利兹艺术的表现性,包括笔触,色彩,表现形式等方面;以及其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讨论巴塞利兹艺术的独特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乔治?巴塞利兹新表现主义德意志精神倒置
目录
1.引言 1
2.乔治巴塞利兹艺术产生的背景 2
2.1 历史背景 2
2.2 文化背景 3
2.3 生平简介 4
3.乔治﹒巴塞利兹艺术的体现 6
3.1 倒置的世界 6
3.2具象的回归 7
3.3色彩的宣泄 8
3.4狂野的笔触与雕琢 11
4. 乔治·巴塞利兹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14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毕业创作 19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艺术的标志是传统与创新之间、保守与进步之间、大众文化与严肃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后者不再比前者更有优越的地位,并且旧的二分法和旧的范畴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可靠管用了。例如:进步与反动、左与右、理性与非理性、未来与过去、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抽象与再现、前卫艺术与低劣之作。”[1]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出现,无疑为当时艺术界的一抹精彩的油彩。乔治·巴塞利兹,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最具代表的艺术家之一。
上下颠倒的人物画,是乔治?巴塞利兹绘画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也使这位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声名显赫。乔治?巴塞利兹与另一位德国伟大的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形成为了德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完全不同的艺术道路,前者仍然保持着对传统“架上绘画”的执着,后者则主张抛弃画布,走进生活。乔治﹒巴塞利兹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乃是继续画下去。[2]
2、乔治巴塞利兹艺术产生的背景
2.1 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20世纪60、70年代是一个大战后硝烟刚灭,世界刚从动荡恢复到和平,各个国家、整个社会还处于大战后刚元气大伤后开始建设与恢复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很多国家仍然因为各种社会问题而动荡不安,国内矛盾四起,民众生活困苦,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也呈现出了这一时期独特的历史背景。虽然有人说这一时代的艺术已经消亡,但是实际上这一时代还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许多的艺术佳作。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兴起,为这一特殊时期的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而在这一艺术派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大概就是乔治﹒巴塞利兹了,乔治﹒巴塞利兹的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那个时代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说,要讲乔治﹒巴塞利兹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实际上也就是在说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更是在说新表现主义的历史。
在半个世纪中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无疑为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德国作为战争的挑起国和战败国,其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更加是元气大伤,而正在此时,德国被美、英、苏联等联军占领,德国全民族都在为希特勒的罪行而感到羞耻。柏林墙的建立,德国被分为两半,从此以后,西德的艺术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另一边东德的艺术则受前苏联艺术的影响。然而,德意志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无论是处于前苏联统治之下的东德还是处于美国统治之下的西德都在进行“冷战文化”。
从70 年代开始,美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影响逐渐衰弱,欧洲的学者、艺术家们对萨克森-美利坚文明进行抵制似乎更加激烈。在战争的两个战败国:意大利与德国,名族性与国家意显得极为重要,这两个国家的艺术家们都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本民族的艺术,希望能与美国艺术抗衡。
1955年,联邦德国完整获得主权。同年,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德国本土艺术发展的转折点,纳粹政府 倒台10年之后,德国公众终于又能再次欣赏现代艺术。德国新表现艺术家们坚持用传统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们以“历史反省”为基点,进行创作,否定了美国艺术中的离谱的做法———绘画已经不是绘画,而是画布以外的东西。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提倡传统的具象艺术,这与80年代流行的抽象艺术与观念艺术恰恰相反。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与创新,成为了20世纪80 年代西方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不仅动摇了美国的艺术中心的地位,让世界的艺术中心回到了欧洲,同时还为当时的西方艺术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传统架上绘画的回归。摆脱了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环境艺术及行为艺术等等,让传统的架上画又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回到了艺术活动的中心。
2.2 文化背景
就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说要一直追溯到德国的浪漫主义 ,又称为“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十分注重“写实”与“想象”的结合,正如丰子恺所说:“只是用想象的分子来描写历史事实,在现实中家一点空想的表现而已。”[3]
德国的艺术从十八世纪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错流转,直至十九世纪末,又掀起了名为“分离派“的运动。在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的出现为新表现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一开始,表现主义就强调主观的表达,而不是客观的再现,他们主张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并非是对物象形似的描摹。德国表现主义的表达手法是激烈的、夸张的、原始的、甚至有人说是毫无美感可言的,绝对不像法兰西传统向来的“优美”而“陶醉“的。视觉看到的美只是象征的作用,而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寻求的美是在深层次的而绝对不是表面的。
“表现主义之父”蒙克,其对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熏染亦是不容小视的。蒙克的绘画,表现力极强。其绘画都是意象的、主观的、内省的、反叛的。如《呐喊》(图1),他用狂放强烈的色彩和大胆随性的笔触,变形夸张的人物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悲伤与压抑,蒙克的这种典型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二战后的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巴塞利兹借用了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方式,用大胆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表达了战后德国人的伤感。可以说,这一派是表现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就其艺术的表现性来讲,以巴塞利兹为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似乎还受到了许多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如:培根、波伊斯等。
2.3 生平简介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图2),1938年 在德国的萨克森州出生,因为其父亲是小学教师,所以巴塞利兹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其父亲的学校里度过的。1950年,随家人搬到卡门兹。1955年,巴塞利兹被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拒绝,同年,巴塞利兹进入东柏林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两学期后,他因为“政治不成熟”被开除。
1958年,巴塞利兹翻越柏林墙来到了西德,在西柏林艺术学院学习绘画,那年他才二十岁。
1963年,巴塞利兹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在柏林维尔纳画廊举办,由于展览的作品中有两幅带有色情意义的作品《浪费的长夜》(图3)和《裸男》而被警方干预,画廊和画家被罚款,经过两年的官司纠纷,巴塞利兹赢得上诉。
1964年,巴塞利兹的创作题材偏向于牧民、猎人、农民等等。1965年,其创作题材偏向于神话故事机英雄人物等。
1966年,巴塞利兹以一幅《新形象》,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
从1969年开始,巴塞利兹开始了不同的艺术尝试,他开始改变主题,忽略了绘画的叙事性与情节性,对纯粹的图像显示出很大的兴趣,经常画上下倒置的人像、静物、风景等等,如:《倒立的树木》(图4)、《吃橘子的人》(图5)等等,在这样上下颠倒的画面中,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似乎颠倒了,从而使画面更具表现力。
1979年起,巴塞利兹开始在雕刻领域有所研究,雕刻材料只有木头,如《民间母亲》(图6)。他说:“雕刻是奇迹,他可以被吊在天花板上,雕刻是盲人也可以‘看见’的东西,雕刻是介于尸体与灵魂之间的一种讯息。”[2]
过去,巴塞利兹的艺术作品给人的最明显的印象是是“狂野”。但从05年起,这个狂野的艺术家在年近七旬的时候开始了另一种尝试,重新绘制早期的一些作品,但现在的作品显得很平静,几乎是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而且开始了光线的运用,在明亮的色彩之中似乎带有一点点自嘲的状态,也许这就是一种反思吧!
图 4巴塞利兹 《倒立的树木》 1969年 油画 250*190cm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