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线型场景构成要素研究
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线型场景构成要素研究[20191216220220]
摘 要
中国画绘画造型是其关键之处,它是一种线性艺术,即“线”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线条有疏密、长短、轻重缓急的特点,具有高度概括性。李公麟继承了顾恺之、吴道子、陆探微、张僧繇等线条画法,创新拓展了线条的简洁流畅,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其所绘的《临韦偃牧放图》是他最为杰出传世作品之一。李公麟在这幅作品中将“白描”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阐述李公麟生平和所处的环境,研究其作品《临韦偃牧放图》,具体分析作品中以线造型以及画面场景的构成要素,并将学到的白描技法和场景地安排运用到我的毕业创作中。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李公麟白描临韦偃牧放图线型场景构成要素
目录
1. 引言 2
2.李公麟的生平简介 3
3.李公麟线描艺术的形成 3
3.1时代背景 3
3.2 师承与发展 4
4.《临韦偃牧放图》的线型特点及其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5
4.1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简介 5
4.2《临韦偃牧放图》线性分析 6
4.3《临韦偃牧放图》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7
4.3.1主次分明 8
4.3.2虚实相生 8
4.3.3疏密有致 8
4.3.4层次清晰 10
5.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毕业创作 15
1. 引言
白描是一种单纯的墨线,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画家通过线描造型和结构变化塑造形象,从而传达画者的一种情感。台湾学者石守谦则认为白画蕴含的内容相比白描更加宽广,有墨晕和淡色的处理,塑造的手法也有所不同 。而李公麟的白描艺术是集合了前人的线描特点,当时有人评价他:“画鞍马超过韩干,佛象追踪吴道玄,山水酷似李思训,人物比美韩晃”。[1]他把白描画法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只需墨线塑造形象,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其作品《临韦偃牧放图》是他白描绘画杰出的作品之一。他把每匹马和每个人物都描绘的淋漓尽致,可见其白描技法的精湛。
本文重点分析李公麟作品《临韦偃牧放图》的线型、线性及场景要素分析,概述论文中以线造型的手法,通过对李公麟生平简介,探究李公麟线描艺术,从而学习其作品中的精华。
2.李公麟的生平简介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出生在北宋皇祐年初,是庐江郡舒州人。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获得进士及第,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于生病辞去官职,隐居在家乡龙眠山,因此自称龙眠山人。他的父亲虚一,官达大理寺丞,收藏了很多古代文物书画,李公麟在少年时就沉浸在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极为广泛的学术修养与开阔的视野,精通于鉴别和绘画。
在《宣和画谱》中这样描述李公麟,“仕宦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得休沐遇佳时载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访名园荫林,坐石临水,悠然终日”.但是他对于绘画特别热忱,“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故所画皆其胸中所蕴”即使躺在病床上“犹仰手画被,作落笔形势”。 [2]由此可见,他对于绘画的酷爱。他很有才且艺术造诣深远,一生作画涉及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有佛道、人物故事、鞍马、花鸟等等无所不通,又擅长临摹古代名家作品。他在前人线条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把线描发展为一种简洁明快的白描技法,既丰富了传统绘画形式,也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李公麟绘画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由于大部分已经丢失,我们已经无从详细考察。《宣和画谱》记载其有170幅作品,但是保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有《西园雅集图》、《维摩诘像》、《免胄图》、《五马图》等,《临韦偃牧放图》是其传世绘画中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也是后世临摹鞍马人物画的最佳范本。李公麟的线条有深浅虚实变化,尚且没有设色,用高度概括凝练的线条勾勒对象,生动而又富有弹性。
3. 李公麟线描艺术的形成
3.1时代背景
宋代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北宋社会经济良好,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文化艺术提供了经济保障和发展的空间,加上民间收藏等开始盛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安逸,于是对绘画的需求加大。北宋在宫廷中设立翰林图画院,且改革了科举制度。这些都让北宋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浓厚的氛围中。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喜爱与提倡,建立了翰林画院,使得文化艺术发展很快。北宋文人的绘画创作逐渐凝练出独立于职业画家之外的个性化身份意识和目的,其自娱自乐的绘画意图成为流行的自我定位,当然很多职业画家与文人交往或者受到文人赞赏。而宫廷和民间的趣味与创作形式也受到文人影响表现现出文人化的倾向。“宋代绘画明显的具有过渡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是一段艺术的辉煌盛世。”[3]由于官员们喜欢收藏和鉴赏绘画,还有一部分自己也擅长绘画,这些都为艺术的创作构建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绘画氛围。在宋代的“崇文抑武”的政治策略的社会环境下,非常适宜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等文人雅士的共同喜好。因此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绘画十分的辉煌异彩。
3.2 师承与发展
李公麟生活的时代,是北宋文人画发展的繁荣的时代。李公麟的父亲李虚一,是宋代的一位书画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其他的收藏非常丰富。受他福清的影响,李公麟也具备了鉴赏书画文物的能力。其精于临摹古画,所以也爱好收藏书画文物。《宣和画谱》说他看到古今名画“必摹临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 [2]历史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熏陶,李公麟在这样的背景下钻研作画,终于成为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们讲李公麟成为了白描画法的旗帜,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他的线描与前代绘画名家有着一种师承关系。《宣和画谱》这样描述李公麟,“始学顾(恺之)、陆(探微)与张(僧繇)、吴(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至磅礴胸臆者甚富,乃集众善以为已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2]当然李公麟白描艺术的形成和确立,虽然受前代名家的影响很大,但是和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小接触大师的作品,学习古人的笔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李公麟独特的艺术气质。李公麟在临摹了大量的古画,但是“他的线条不像顾恺之繁密而单一,也不似吴道子笔劲泼辣、锋芒毕露,他的线条的提按、转折、轻重使白描的用笔实现了一种独立存在的价值。”[7]李公麟线描富有一种新的生命力,单纯的墨线是他塑造画面的重要元素,线条简约,精炼而又微妙。正所谓“集众家之善,而为己有”,所以说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积累与自己的创新融合而成的。
4.《临韦偃牧放图》的线型特点及其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4.1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简介
《临韦偃牧放图》(如图1)是绢本设色,长46厘米,宽425厘米,长卷上角书款有两行小篆。《临韦偃牧放图》是古代鞍马画中的经典传世作品,也是李公麟可信度很高的的传世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是李公麟奉旨临摹唐代著名画马大师韦偃的作品,真迹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卷基本没有改变,保留了原画的风貌,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韦偃画马的高超技术以及唐代牧场的壮丽景观,但马的形象以及笔墨的用法都融合了李公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我们可以看出他再创造的鲜明个性。画卷共有1286匹马,有143个官员在一片宽敞辽阔的平原上驱策。从卷首我们可以看到马群纷拥而至,前后左右相互紧靠,又好象从画中听得见人的呼唤,马嘶叫的声音似的。随后马群慢慢散开,有的在觅食,有的河边饮水,还有追逐嬉戏的,有的嘶叫着,或伏卧在地上,有的在地上打滚,场面热闹非凡,各具生意。画面上的官员的动作也各不相同,随着马群聚散的变化,由策马奔腾到逐渐平静下来,在疏散的马群中,官员也开始自由活动,画卷中还可以看到垂柳,绿树等,树木不多,却也给画添置了娴静的氛围,形成了一个开阔热闹而又有趣的画面。看完这幅真实又富有情趣的作品之后,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可见他临摹画的高超水平。
(图1)
4.2 《临韦偃牧放图》线性分析
中国画一般以线条塑造外形为主,因此,线条在国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画线发展为现在的十八描,分别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丁描、曹衣描、折芦描 、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 、柴笔描、蚯蚓描。这些线条是画家经过概括、提炼出的形象元素,在描绘对象的同时,也是画家传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式。
线描本身含有丰富的内涵,随着线条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物象也在改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塑造性。线描在塑造形象的同时,也反映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绘画个性以及自身的追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们从名家的线描作品中可以看出,在进行书画实践时,再融合自然生活的经历,从中提炼出来的线描和传统中国画线条造型相符,说明中国画线描技法已经相当的成熟。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8]
摘 要
中国画绘画造型是其关键之处,它是一种线性艺术,即“线”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线条有疏密、长短、轻重缓急的特点,具有高度概括性。李公麟继承了顾恺之、吴道子、陆探微、张僧繇等线条画法,创新拓展了线条的简洁流畅,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其所绘的《临韦偃牧放图》是他最为杰出传世作品之一。李公麟在这幅作品中将“白描”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阐述李公麟生平和所处的环境,研究其作品《临韦偃牧放图》,具体分析作品中以线造型以及画面场景的构成要素,并将学到的白描技法和场景地安排运用到我的毕业创作中。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李公麟白描临韦偃牧放图线型场景构成要素
目录
1. 引言 2
2.李公麟的生平简介 3
3.李公麟线描艺术的形成 3
3.1时代背景 3
3.2 师承与发展 4
4.《临韦偃牧放图》的线型特点及其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5
4.1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简介 5
4.2《临韦偃牧放图》线性分析 6
4.3《临韦偃牧放图》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7
4.3.1主次分明 8
4.3.2虚实相生 8
4.3.3疏密有致 8
4.3.4层次清晰 10
5.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毕业创作 15
1. 引言
白描是一种单纯的墨线,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画家通过线描造型和结构变化塑造形象,从而传达画者的一种情感。台湾学者石守谦则认为白画蕴含的内容相比白描更加宽广,有墨晕和淡色的处理,塑造的手法也有所不同 。而李公麟的白描艺术是集合了前人的线描特点,当时有人评价他:“画鞍马超过韩干,佛象追踪吴道玄,山水酷似李思训,人物比美韩晃”。[1]他把白描画法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只需墨线塑造形象,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其作品《临韦偃牧放图》是他白描绘画杰出的作品之一。他把每匹马和每个人物都描绘的淋漓尽致,可见其白描技法的精湛。
本文重点分析李公麟作品《临韦偃牧放图》的线型、线性及场景要素分析,概述论文中以线造型的手法,通过对李公麟生平简介,探究李公麟线描艺术,从而学习其作品中的精华。
2.李公麟的生平简介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出生在北宋皇祐年初,是庐江郡舒州人。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获得进士及第,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于生病辞去官职,隐居在家乡龙眠山,因此自称龙眠山人。他的父亲虚一,官达大理寺丞,收藏了很多古代文物书画,李公麟在少年时就沉浸在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极为广泛的学术修养与开阔的视野,精通于鉴别和绘画。
在《宣和画谱》中这样描述李公麟,“仕宦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得休沐遇佳时载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访名园荫林,坐石临水,悠然终日”.但是他对于绘画特别热忱,“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故所画皆其胸中所蕴”即使躺在病床上“犹仰手画被,作落笔形势”。 [2]由此可见,他对于绘画的酷爱。他很有才且艺术造诣深远,一生作画涉及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有佛道、人物故事、鞍马、花鸟等等无所不通,又擅长临摹古代名家作品。他在前人线条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把线描发展为一种简洁明快的白描技法,既丰富了传统绘画形式,也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李公麟绘画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由于大部分已经丢失,我们已经无从详细考察。《宣和画谱》记载其有170幅作品,但是保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有《西园雅集图》、《维摩诘像》、《免胄图》、《五马图》等,《临韦偃牧放图》是其传世绘画中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也是后世临摹鞍马人物画的最佳范本。李公麟的线条有深浅虚实变化,尚且没有设色,用高度概括凝练的线条勾勒对象,生动而又富有弹性。
3. 李公麟线描艺术的形成
3.1时代背景
宋代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北宋社会经济良好,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文化艺术提供了经济保障和发展的空间,加上民间收藏等开始盛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安逸,于是对绘画的需求加大。北宋在宫廷中设立翰林图画院,且改革了科举制度。这些都让北宋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浓厚的氛围中。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喜爱与提倡,建立了翰林画院,使得文化艺术发展很快。北宋文人的绘画创作逐渐凝练出独立于职业画家之外的个性化身份意识和目的,其自娱自乐的绘画意图成为流行的自我定位,当然很多职业画家与文人交往或者受到文人赞赏。而宫廷和民间的趣味与创作形式也受到文人影响表现现出文人化的倾向。“宋代绘画明显的具有过渡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是一段艺术的辉煌盛世。”[3]由于官员们喜欢收藏和鉴赏绘画,还有一部分自己也擅长绘画,这些都为艺术的创作构建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绘画氛围。在宋代的“崇文抑武”的政治策略的社会环境下,非常适宜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等文人雅士的共同喜好。因此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绘画十分的辉煌异彩。
3.2 师承与发展
李公麟生活的时代,是北宋文人画发展的繁荣的时代。李公麟的父亲李虚一,是宋代的一位书画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其他的收藏非常丰富。受他福清的影响,李公麟也具备了鉴赏书画文物的能力。其精于临摹古画,所以也爱好收藏书画文物。《宣和画谱》说他看到古今名画“必摹临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 [2]历史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熏陶,李公麟在这样的背景下钻研作画,终于成为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们讲李公麟成为了白描画法的旗帜,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他的线描与前代绘画名家有着一种师承关系。《宣和画谱》这样描述李公麟,“始学顾(恺之)、陆(探微)与张(僧繇)、吴(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至磅礴胸臆者甚富,乃集众善以为已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2]当然李公麟白描艺术的形成和确立,虽然受前代名家的影响很大,但是和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小接触大师的作品,学习古人的笔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李公麟独特的艺术气质。李公麟在临摹了大量的古画,但是“他的线条不像顾恺之繁密而单一,也不似吴道子笔劲泼辣、锋芒毕露,他的线条的提按、转折、轻重使白描的用笔实现了一种独立存在的价值。”[7]李公麟线描富有一种新的生命力,单纯的墨线是他塑造画面的重要元素,线条简约,精炼而又微妙。正所谓“集众家之善,而为己有”,所以说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积累与自己的创新融合而成的。
4.《临韦偃牧放图》的线型特点及其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4.1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简介
《临韦偃牧放图》(如图1)是绢本设色,长46厘米,宽425厘米,长卷上角书款有两行小篆。《临韦偃牧放图》是古代鞍马画中的经典传世作品,也是李公麟可信度很高的的传世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是李公麟奉旨临摹唐代著名画马大师韦偃的作品,真迹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卷基本没有改变,保留了原画的风貌,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韦偃画马的高超技术以及唐代牧场的壮丽景观,但马的形象以及笔墨的用法都融合了李公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我们可以看出他再创造的鲜明个性。画卷共有1286匹马,有143个官员在一片宽敞辽阔的平原上驱策。从卷首我们可以看到马群纷拥而至,前后左右相互紧靠,又好象从画中听得见人的呼唤,马嘶叫的声音似的。随后马群慢慢散开,有的在觅食,有的河边饮水,还有追逐嬉戏的,有的嘶叫着,或伏卧在地上,有的在地上打滚,场面热闹非凡,各具生意。画面上的官员的动作也各不相同,随着马群聚散的变化,由策马奔腾到逐渐平静下来,在疏散的马群中,官员也开始自由活动,画卷中还可以看到垂柳,绿树等,树木不多,却也给画添置了娴静的氛围,形成了一个开阔热闹而又有趣的画面。看完这幅真实又富有情趣的作品之后,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可见他临摹画的高超水平。
(图1)
4.2 《临韦偃牧放图》线性分析
中国画一般以线条塑造外形为主,因此,线条在国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画线发展为现在的十八描,分别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丁描、曹衣描、折芦描 、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 、柴笔描、蚯蚓描。这些线条是画家经过概括、提炼出的形象元素,在描绘对象的同时,也是画家传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式。
线描本身含有丰富的内涵,随着线条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物象也在改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塑造性。线描在塑造形象的同时,也反映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绘画个性以及自身的追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们从名家的线描作品中可以看出,在进行书画实践时,再融合自然生活的经历,从中提炼出来的线描和传统中国画线条造型相符,说明中国画线描技法已经相当的成熟。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