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

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20191216211947]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个案介绍,透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及批判的意义,以及他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来转化的意义,和发现“转换”成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时尚,然后阐述了它的广泛影响力和它的市场价值与画作本身的艺术影响,最后探讨了其背后的不同观点的两面性问题,并进行了总结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带来的市场影响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面子文化意义批判与认同转换市场与拍卖艺术
目 录
1.引 言 1
3.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创作灵感 3
3.1《最后的晚餐》 3
3.1(1)从达芬奇到曾梵志 3
3.1(2)《最后的晚餐》所折射的面子文化 4
3.2《最后的晚餐》广泛的影响力 5
3.2(1)市场的影响力 5
3.2(2)学术的影响力 6
3.3 学术的批判性 7
3.3(1)学术批判语言 7
3.3(2)社会的质疑和认可 7
4.《最后的晚餐》看出的市场与拍卖艺术 9
5.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 言
2013,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宣布,将拍卖尤伦斯夫妇委托的两件中国油画,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是最面积最大的,到十月六日,苏富比“进入亚洲40周年”的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8亿港元成交,《最后的晚餐》是“面具”系列中最受欢迎也是一个转换型时代的缔造,它标志着中国油画艺术时代进入另外一个高峰,人们的目光不再是以写实为最终更多去发现新的风格。这幅《最后的晚餐》现在是被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所收藏,而它的天价拍卖,更是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瞩目与评论。
2. 《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曾梵志的凝望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这幅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数学家、建筑学家达芬奇,画幅的大致内容不变,但这幅作品把耶稣和犹大为主的信仰徒们转换成了带着红领巾的人且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许多西瓜。而这一切的转化是对目前越来越发达的中国国民现象的一种暗喻,红领巾是我们中国人的标志,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戴上了象征西方的金色领带。从金色领带和红领巾的对比中曾梵志表达了一种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传统的一种放弃与破坏。“有艺术家曾说:金色领带代表的是物质——钱。而物质又经常与资本国家画上等号,以及画中改编的犹大就是一种共产社会向资本的暗喻”[1]。
“曾梵志被认为是目前中国画坛的具有一定影响和代表的艺术大师之一,1964年出生于湖北 武汉 市,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油画系。他也曾在各个国家知名博物馆办过个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起,曾梵志的创作一直都是以他独特的眼光和尖锐的表达方式被人们所认知”[2]。 1993年,曾梵志 为了他的艺术创想来到了首都。带着他的稚嫩带着他的迷茫寻找着他的方向。隔年,曾梵志因为一件事和他的师兄也是挚友闹僵,就这一次契机让他看透了人间的冷暖,在悲痛和哀伤下创作了这一系列的“面具”作品,在这一系列的影响中他画了一幅带面具的绘画。这是他突然明白了原来自己需要的是这种,这就是他的内心世界,他立马找到他最尊敬的师长栗宪庭来评价,栗宪庭当时没有具体的说几句内容,也没具体的说好与不好。当时的曾梵志感到了一种不被伯乐认同的挫折感,虽说这样他还是坚持的又画了10几幅“面具”系列的画。之后栗宪庭又再一次的看了为曾梵志的“面具”而这一次他给这系列写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些评论吸引了一批人其中就有张颂仁,他高手笔的买了二十几幅。曾梵志的“面具”的一个系列被人全部买下,在艺术这个行业里一次性售出这么多幅画是一个很罕见的事情。那个年代艺术家并不被见好,所以作品也很难卖出几幅。说的俗气点一次性卖出二十几幅就意味着你不再为社会物质所忙碌了。曾梵志的面具系类让他获得了很多名声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他也成为面具的代表画家。曾梵志 对于这件事也曾开玩笑的说道:“现在看来,画的太少了”。从面具的开创到现在的面具完成在拍卖行业里一直都是被收藏家追捧的。在权威的拍卖前十高价榜单里曾梵志的“面具”系类有占了一半多,由此曾梵志所拍卖的上千万的画作中“面具”有很大比例,成交份额也占据了曾梵志自己作品的很大比例,从98年曾梵志开始创作“面具系类”已经成交了四十多件作品,拍卖的价格和占据了所有画作成交量的三分之一。
3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创作灵感
3.1《最后的晚餐》
3.1(1)从达芬奇到曾梵志
《最后的晚餐 》是一个重要也是被人们所广知的基督故事,从16世纪到21世纪被很多艺术家们创作过。但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 》之前,其他画家都是将犹大和基督以及其他信徒分开并不像达芬奇将他们放置在一张桌子上而是将犹大和其他人隔开两边,使犹大处于孤独对立的位置,这种直接性的表达也是因为那时的艺术家们无法直接将他们处于一个方位并将他们区分开,也无法用微妙的人物表情来区分,只好用这种直接性的区分来描述美与恶。但到了意大利的达芬奇,这个从小被称为是天才的艺术家也是物理天文学家,从小的绘画培养使他对人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心理有深刻的研究,他可以将人物准确的区分通过一系列的姿态,现象,情绪,以及微妙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同形象的的心理语言。“《最后的晚餐》讲述的是一段耶稣被信徒犹大出卖,悲痛的耶稣让弟子彼得将所有的信徒们聚集在一起,《最后的晚餐》就是采用晚餐某瞬间活动。而达芬奇就通过不同人物的个性来描绘不同人物对这句话的反映,完全的是通过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肢体语言来区分人物个性:有向老师宣扬自己的忠心;有表示疑惑表示要调查谁是出卖者;有年轻信徒向年长者询问商量,整个画面处于一种慌乱猜忌不安之中”[3]。过去的画家不能表述复杂的场景和门徒不同的内在精神活动缺少观察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特征的各种特征,不同的人格形象。其实达芬奇画中的犹大是院长来代替的,达芬奇并不是纯粹的为了回击院长的扣工资的举动而是院长有着犹大相似的特质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所以犹大是作为贪婪、虚伪、邪恶的模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也正是这个缘由曾梵志选择了最经典的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为原型,他没有明确的区分谁恶谁善而是用细微的肢体与表情来区分。
3.1(2)《最后的晚餐》所折射的面子文化
不得不说,曾梵志和其他的艺术家不同他给人是时髦贵族的印象:他做过某品牌手表的代言人,参加娱乐时尚趴,也上过杂志大片。只要曾梵志出现的场所名表,雪茄,奢饰品必定是他的基本配件,如同他的作品面具成为代表。也因为这些过于时尚性似乎与艺术家不符合的物质装扮. “有人就说曾梵志=“时尚”,甚至到了后来又个别媒体拿着曾梵志的标配照片做市场调查让路人猜猜他的职业:A艺术家、B明星、C 形象代言人”[4]。在大众的心中早就有了固定的艺术家形象便很难想象这也是一位艺术家,破衣长发、不修边幅似乎早就是艺术家的代言,而媒体工作者也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局,他们也只是想拿曾梵志开刷而以,当这件事传达曾梵志耳朵那时,他说“这都是我当的”。但是作为明星、形象代言人他们的时尚穿搭是有要求的有人问他是如何在明星这个角色上看形象,他说“我并没有刻意的去了解时尚也没有刻意的注重自己的外表,对艺术的形象也没有刻意的要求。在我艺术人生刚开始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清爽干净。虽然当时自己没有一定的物质能力更没有所谓的名牌,但我一直都要求自己整洁清爽,只有自己干净才能表现自己的讲究,有些艺术家不修边幅,不洗衣服我却认为洗与不洗还是有差别的”[2]。曾梵志在自己穿着上的要求也和他“面具”的要求是一样的,衣服象征着个人,面具也是一种中国现时代的诡异文化的象征。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更是他艺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系列里每一个人都带着一个和自己完全融为一体的面具,不仔细看会觉得那就是真实的脸,白色的面具加上几乎一致的表情,让人感到不安的同时曾梵志的绘画独特的语言强度也让人难忘,它的画面形象不过与注重比例结构特别是过大的痉挛的手,运用更多的偏冷色的色彩体制来表达主人公的惶恐与虚伪。“曾梵志也经常把自己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并通过面具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安定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交流下的面具总是另外的状态,以前或现在的,只要能追溯的,我们从未彻底明白”[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msx/37.html

好棒文